/上海洛克·外滩源2022年将全面开街

上海洛克·外滩源2022年将全面开街



前沿|百年都市传奇

 

2022年,众所期待的上海洛克·外滩源(ROCKBUND)将全面开街,继2010年5月完成修葺的11栋历史保护建筑之后,6栋新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完整风貌均为首次亮相。


一直以来,外滩源因其历史与地理的重要性备受各界瞩目,百年前中国现代城市的发端而今蜕变为与“创造者”共创的前沿社群。洛克·外滩源以全新形象,续写和守护真实而传奇的上海记忆。


△外滩源地区鸟瞰图

融合|历史与当代相遇


克·外滩源东临圆明园路和33号公园绿地,西靠虎丘路,北濒苏州河路,南达北京东路,是外滩万国建筑群的起点。
19世纪这一区域是对外通商的前沿口岸。到如今,外滩源在黄浦江苏州河水岸一体开发中,自2005年起就开始了第一轮的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洛克·外滩源完成一期11栋历史保护建筑的修复;至2021年底,新的VI系统将被同时启用,2022年6栋新建筑和公共空间也将完成修建,呈现完整风貌。

洛克·外滩源老建筑地图老建筑修旧如旧

#老建筑修旧如旧#

2006年,洛克·外滩源力邀著名事务所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DCA担纲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设计和对众安·美丰大楼重新改建。11栋历史建筑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分别为:光陆大楼、广学大楼、亚洲文会大楼、中实大楼、安培洋行、圆明园公寓、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承载了重要的城市档案。

洛克·外滩源的老建筑修复遵循历史的原真性
左:亚洲文会大楼(现为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右:广学大楼新与旧共生
老建筑的修缮修旧如旧,遵循历史的原真性,设计保留了圆明园路上的历史建筑及外滩源整体地块的沿街风貌,以使建筑充满活力而又不改变原有的区域风貌。城市原有肌理也被保留下来,与新的设计融合一体,使整个区域的肌理有贯通性和渗透性。  

△中实大楼

△安培洋行

考虑到在一片历史保护区域中,新建筑应该与老建筑和谐共生。作为沿街建筑序列中的醒目标志,改建后的众安·美丰大楼成功实现了新与旧的共生——下半部保留了原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清水砖墙建筑立面;上半部贴临历史砖立面向上延伸11层而成的一幢14层办公建筑,外立面延续了原有比例,体量上在不同方向回退成退台,体块交错,形态多样,能够减小行人视角可能产生的压迫感,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友好关系。


△美丰大楼


值得一提的是,DCA采用的这一改建手法为沪上首例,对于历史建筑的改建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协进大楼

△圆明园公寓

#新建筑低调融合#


ARQ建筑事务所担当了区域内5栋新建筑的设计,在原有沿街建筑框架中巧妙置入新建筑与公共空间,通过新与旧的并置,实现现代生活的功能和公共空间的开放需求。19世纪老建筑的独特设计元素则被演绎贯穿于新建筑的立面中,实现整体风貌的和谐。


新建筑采用挑空、退台、错位、叠加等设计手法,丰富了零售业的商业沿街面,更重要的是让新建筑的体量更加轻盈,从而行人视角能够保持舒适与通透。与此同时,其他的娱乐、休闲、餐饮、办公等业态拥有更多的景观资源。多元复合的空间形态吸引高人气,提升商业效益,优化社会效益。




△新建筑
由ARQ建筑事务所负责的5栋新建筑设计,低调而巧妙的融入这片历史街区口袋广场。
四方人流和街道生活通过建筑间的口袋广场与步道,向内注入活力,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具互动性。上海外滩美术馆正门所在的广场被新老建筑围绕,形成历史和当代的空间对话。未来,这里是各大艺术和品牌活动的首发地,户外空间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呈现多变的形态,周围是富有个性的小酒馆,惬意、热闹不吵闹的轻松氛围,不规则的小空间灵活有趣,使人与人的交流倍感自由、亲切。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自发参与城市体验,活跃的广场将成为公共文化事件的发生器。

△光陆大楼



历经时光打磨,上海洛克·外滩源致力于打造一个叙述历史,远瞻未来的全新形象。


2021岁末特展“回望: 关于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 将在四栋历史建筑中同时呈现,9位参展艺术家从历史与景观、想象与叙事、身体与空间三个维度,向公众讲述外滩的影像故事。



ROCKBUND 艺术影像展| “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开幕

时间:2021年12月18日(周六)- 2022年2月27日(周日)

地点:洛克·外滩源,上海圆明园路

女青年会大楼3F | 哈密大楼1F | 协进大楼1F | 兰心大楼 1F



//



将我们设为「星标」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一起设计官网

点个赞

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设计”(ID:together-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