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艺术与城市学术节|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有多少种可能?

上海科创·艺术与城市学术节|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有多少种可能?



多元、交叉、动态、跨界

未来已来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涌现的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入智慧时代的象征。


在科技与艺术的交叉领域,当人工智能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AI艺术在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艺术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新科技、新材料、新观念的影响力又如何扩大?


于 2021 年 11 月 26 日至 27 日举行的“2021创享未来——上海科创·艺术与城市”学术节,通过”TED思想论坛与“AI艺术与城市进化”、“数字交互与创意生活”、“美育行动与城市营造”、“艺术走进未来”五大板块论坛,对这些议题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AI艺术与城市进化”这一板块将聚焦人工智能AI在科技与艺术的交叉领域,以人类城市生活为对象,探讨AI艺术在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分享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多维视角思考当下AI艺术与城市进化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





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会产生多少种可能?

人工智能是否像人一样认知世界,然后创造这个世界?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高峰认为:创作、创造一个事物、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会带来非常高成就感。

在他的机器人IP“开元兽S01”案例中,他将脑海中未来机器人的形象从画草图、建模、制作原型一步步实现出来,进而构建故事,将机器人变为《转生》电影中的角色。


同时,高峰老师也在思考着如何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创作了《无极宇宙》动画。还有包含“鉴、绪、读、赏、创、育”功能的道子AI系统,能够实现艺术创作,照片风格化处理等。高峰老师表示关于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还有很多可能,希望大家不断尝试。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交通设计学院首任执行院长,同时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设计研究院创建院长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的胡洁认为:设计就是“格物+造物”,是人类在不断认知世界过程中创造世界,也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认知就是“格物”,创造世界就是“造物”。


人工智能第一层境界:学习。图像可以认知,图像可以生成语义/文字,语义/文字可以生成新的图像,语义/文字可以加减。第二层境界:创新,根据认知创造新的图像。人工智能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数字艺术创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鹿班系统”;其他的比如表情捕获、人工智能编曲编舞;电影等领域。同样地人工智能在文化继承与设计创新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前三个字母‘ART’就是艺术,人工智能从骨子里就带着艺术范儿,创新也带着‘A’和‘I’。”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王鹏则向我们分享英特尔在整个AI领域,以及芯片设计领域相关最前沿的探索和方向。最后他表示希望随着商品化、计算设备普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持续创新。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新型交互系统新兴技术主席 Sriram Subramanian 分享了基于粒子的混合现实制作创意内容,用户通过全息交互页面与之互动,三维影像变成了和真实物体无法区分的物件。要实现这一交互方式需要一套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体积可视化显示设备,以及核心技术——超声波。

目前该项目已经可以在悬浮器中创建富有表现力的三维界面,并投射内容,不过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伦敦大学学院和上海美术学院正一起推进此项目研究。








AI在多领域的应用





从无人驾驶交通工具,艺术家创作工具再到沉浸式文旅,都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交通工具对于城市生活中说是必不可少的,伴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的发展,汽车的智能化不断发展。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建民认为,除了安全性这一尤其重点考虑的要素外,目前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人车交互的有效性和便捷性。由于汽车交互从传感器、硬件,到软件体系全都是IT人员做的,不是直接面对用户,导致用户很难理解。


王建民教授分享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的应用方面,座舱内AR-HUD以及面向未来智能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的创新设计等。车内的交互扩展到车的外延,投影显示、增强现实,各种交互媒介的应用帮助用户智能驾驶。


百度飞桨高校赛事运营负责人刘聪琳分享了AI在艺术上的应用。深度学习是近几年AI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让AI具备端到端学习能力关键的一环。百度飞桨是深度学习平台,能够帮助艺术家创作,其中的AI Studio一站式实训社提供图形化的编程、无代码编程帮助艺术家创作。

风语筑首席文旅战略官、营销总监陈力娜谈到元宇宙时代,AI在新文旅中的沉浸式跨界实践。元宇宙可以看做是是平行于人类现实空间的数字空间,而沉浸式是元宇宙未来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基础体验问题。同时也必须解决解决人类的道德、情感、伦理等问题,只有这样,人机才可以共同和谐地发展。








人工智能视角的元宇宙与NFT





2021年,中国爆发NFT浪潮,“元宇宙”概念涌现,尤其是当Facebook改名为Meta之后,引起各行业的关注,腾讯等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也陆陆续续推出相关产品。


北京亿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中向大家分享了NFT和元宇宙的概念和联系。NFT是元宇宙的生命基因与建构基石,元宇宙里每一个价值和唯一性、不可替代性都用NFT产品表现出来,或者通过NFT形态表现出来。


目前最贵的NFT作品CryptoPunks加密朋克代表了早期市场对NFT艺术品的认知,来源于工程师,而不是来源于艺术家,每件作品都是由于由不同的组件、随机算法组建成的。以及Art Blocks生成随机艺术品的平台,可编程性、算法也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


“NFT行业词汇叫Non-Fungible Token,从未来看NFT可以看作是Now For Tomorrow,现在即未来”。


OF COURSE 创始人程鹏提出艺术与科技密不可分,人类科技水平决定了艺术的形式。今天人类已经进入元宇宙时代的开端,NFT帮助艺术家确权,人与计算机逐渐融合,未来设计师无需编程就可以创建交互应用,跨界工种也成为了可能。如何走向未来?我们需要具备四种能力:复杂系统设计能力;跨现实互动;物理感知能力以及掌握数字孪生技术。





文字:李姣姣

编辑:OF诗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