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马路牙子,坐满吃“天价”汉堡的年轻人:漫天的网红店,是社交密码还是智商税?

上海的马路牙子,坐满吃“天价”汉堡的年轻人:漫天的网红店,是社交密码还是智商税?




上海这家汉堡店火了!!

裸露的砖块,拼凑成破败的灰色水泥外墙

黑色喷墨logo与原木招牌,将门头打造得冷淡高级

在橘黄色室内灯光的照射下,氛围感拉满






开在网红街区:常熟路185号

这家魔都汉堡界的「公路商店」

一营业就冲上热榜Top1

打扮时髦的男男女女,慕名而来

在几平米的店门口,排上1小时起步的长队

只为品尝48元到115元不等的「爱马仕汉堡」




▲@伊粒亚亚子


店内空间不大,只有两张桌子

小圆凳摆不开,堆在一旁角落

妆容精致、穿着体面的年轻人

有的选择打包带走,有的直接

站在路边、坐在地上,就开吃



过路的行人,投来疑惑、新奇的目光

有的感叹:商家会玩,懂得制造噱头博眼球

有的,竟也对这群“内心强大”的小青年

围坐在一起的chill景象,有些许羡慕

问过之后,才知道——

“这样吃饭不必刻意追求精致,有一种自然的闲适”

“当大家都坐在地上交流,彼此之间就没了距离感”





拿捏流量密码的网红店,究竟还有多少意料之外的惊(套)喜(路)?

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真的从中找到快乐了吗?

带上你的好奇心,一起随象君来瞧瞧

 



「网红滤镜」碎一地,
“治愈”变“致郁”
 
前段时间,北京一家“美式农场”咖啡厅,引发网友热议。


金黄色的小茅屋里,颜值在线的小哥哥小姐姐,


换上西部牛仔的穿搭,点一份网红ins风下午茶。


一份浪漫的「秋日限定」,令人心向之,神往之。


 
 

 
   
   

   
▲@讲一声冻冻、@毛毛、@雨头雯宝子    

   
不少人兴冲冲地前去打卡,想感受一番,这城市里难得一见的「田园风光」。


不料,却被狠狠泼了冷水





「稻田风」的“摄影棚”中,草屑漫天乱飞,堪比鸡窝


“沙发”是用干草垛垒起来的,“度假风遮阳伞”是用稻草和竹竿捆绑成的


坐在硌人的草榻上,尝一口平平无奇的百元套餐。

想用照片记录,却怎么也拍不出网络同款“照骗”。

这,才后知后觉,直呼上当!



 
在这人造的“丰收稻田”里喝咖啡是什么滋味,咱是没感受过。


但肉眼可见的是,打着「农场风」糊弄年轻人的商家,不在少数——




有网友曾去打卡郊区某网红餐厅。


本以为能像《唐顿庄园》里的女主一般,呼吸着新鲜空气,优雅地喝下午茶。


结果倒好,一盘水果,几杯饮料,再加些又凉又硬的面包和焗红薯,竟要价428元


套餐里的内容售罄而未提前告知,找服务员帮忙,却连人影都找不到。


所谓的「返璞归真」,寻找“治愈”,变成了赤裸裸的“致郁”。



图源:大众点评


诸如此类的“雷区”,还包括(但不仅限于)——


驱车好几个小时前往。


却因设备不够,服务敷衍,只能吃自带的干粮;



@洋芋Yuri


农场占地面积极小。


不仅可玩性低,景色也和网上宣传的相去甚远。



图源:@我是倩倩


“明星”动物,按「身价」分住。


为了一张尴尬的合影,不仅要排长队等候,还可能要额外收费......



▲@冰冰小姐杰


原来,所谓的「岁月静好」,背后也不过是一地鸡毛。

「网红经济」追求「流量至上」。


在图可以靠P,好评可以造假的当下,“网红”俩字,正在悄悄变味。

 
 

身价暴涨10倍的“网红中餐”,
打的究竟是谁的脸?
 
感受过“网红滤镜”下的「买家秀」与「卖家秀」,咱再来看看,霸屏年轻人朋友圈的其他“舶来品”。


要问如今,比brunch更时髦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bistro


▲@DZeer

在一线城市的CBD附近,随便打开美食搜索软件,就会发现:


十家餐厅,起码有三家bistro。

麻辣鸡翅配辣味葱油意面,再来一盘下酒猪头肉,这是「川渝bistro
 

▲@贼拉可爱的我


一片火腿配小笼,擂椒皮蛋配牛肉,这是「湖南菜bistro」。



▲@oliviaiscool


酸菜炖白肉汉堡,搭配五花肉炸粉条,这是「东北菜bistro」。



▲@李阿花


或许是拿捏了bistro骨子里的随性、自由,


很快,重庆夜啤酒来了,广州大排档来了,江浙糟卤阵营也加入了......


总之就是一句话:万物皆可bistro



云南菜bistro@Heidi是海蒂

原本以为,这只是餐厅老板“热衷创新”的表现。


可就在大伙望着盘里精致无比的份量,出手就是(人均)300+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真的“被刺客了”



 ▲网友评价



其实,有着「法国大排档」之称的bistro,是由巴黎公寓的地下室厨房演变而来。


主打平价美酒和简单的家常菜。


氛围轻松、价格亲民,很适合闲暇之余与朋友小聚。





可如今,这样接地气的小馆,竟摇身一变,成了可望不可即的高消费网红餐厅。


这番被迫“升维”的“骚操作”,搁谁都得生气。




此前被骂“智商税”的「中餐omakase」,亦是同理。


在日本,这种“吃什么,全看厨师自由发挥”的就餐方式,


除了自带开盲盒的乐趣,更是一种人性化的私人定制



▲东京一家Omakase


主厨与食客面对面,现场打造几十乃至上百种小份但新鲜的食材。


按照能让食物味道呈现出最佳效果的顺序,一一呈现。


有的菜品,甚至还会根据客人的嘴巴大小,进行微调。


极致的服务,用「匠人精神」来形容,也不为过



▲纪录片《料理的秘密》
 
然而,当这份“奢侈的精明”来到中国,却彻底成了「大冤种套餐」。


人均2000+的菜单,菜品尽是——


一片口水鱼、一片脆皮鸡、一勺麻婆豆腐、两片皮蛋、两片上海青菜......



图源:大众点评


就餐环境压抑,食客还得看厨师脸色


等到精致的主食全部挨个登场,一屋子人竟连牙缝还没塞满。


这会儿,主厨再“大发善心”,端上免费的碳水、便宜菜,叫人敢怒而不敢言。



图源:大众点评


交流借鉴别国的创意,为顾客带来新奇的体验,这原本无可厚非。


但若只是学了皮毛而失了根本,便成了“投机取巧”、“糊弄人”。


如此种种,作为追求新鲜、潮流的消费者,也更要擦亮眼睛。
 
 

围炉煮茶,收割新一波年轻人?
 
而就在大伙被哗众取宠的商家气到肝疼的时候,


这个秋冬,又一股新的潮流,正在引发全民狂欢。


碳炉与茶搭配,瓜果与糕点作衬。


闻茶暖香,随性而不失优雅,闲散却不失热闹。


它,便是「围炉煮茶」。



@曼与蔓
 
脱胎于云南的「火塘烤茶」,这种风靡社交平台的生活方式,


(据传)起初是某个颇具情调的茶馆主人,在自家天井里支了个露天茶摊,


与年轻的姑娘小伙们,围坐在一起,品茗聊天。


枯叶飘落,秋天的氛围感有了;以茶会友,独立的灵魂互相碰撞。


这份快乐,让屏幕前的无数网友,羡慕哭。
 

金华某茶馆 @小米奇77


于是,一些嗅觉灵敏的商家,纷纷效仿。


将店铺打造成中式古典风,在摆拍道具的烘托下,氛围感满满,出片率极高。



@Cynthia

野外露营基地,趁势推出「围炉煮茶套餐」。

生火,煮茶,烤柿子......


甚嚣尘外,尽是逃离996的浮生一日闲。



@走x琛
 
然而,许是这股风刮得太过迅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支支“异军”,也悄然混入了队伍。


车来车往的马路边,鸡腿儿、烤串儿,“平躺”在铁网中央。


在炭火的炙烤下,和着空气中烧酒的香气,满是狂野不羁的味道。



@你小兔兔兔
 
自信满满的“民间手工耿”们,毅然决然地把碳炉领进门。


将橘子,海鲜,年糕、五花肉等各路食材,全都一股脑摆上。


一顿猛烤下来,期待值超高的围炉体验,愣是沦为了大型翻车现场——


原来,“焦”和“生”这两种状态,可以在同一个食物上共存;





刚放上烤网的年糕,一翻面就黑成了碳;





尚未提前预热的炉子,给奶茶炸了个底朝天;





一边骂骂咧咧,自嘲:「网红同款」,不存在的


一边,却和身边的家人、朋友,笑成一团。
 
有人说,Z世代是孤独的一代


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又成长于快速流动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距离感,前所未有。


再加上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暗藏着数不清的焦虑和不安。


「与人在一起」,成了越来越多人,心照不宣的共识
 

@心有猛兽


围炉煮茶也好,网红打卡也罢。


追逐潮流,或许是年轻人们,于茫茫人海中寻找同类的方式,增强彼此联系的工具

只是,这“与时俱进”的社交方式,也需要各位理性看待。


别沦为了商家的韭菜,才好。

参考资料:
外滩TheBund《一家汉堡店引发的热议,上海年轻人就喜欢坐马路边?》
脊梁in上海SH《上海某些餐厅“中餐日作”遭吐槽:人均2000+、喂狗型上菜法…
Vista看天下《网红“围炉煮茶”像古风女主,我却像街边烤红薯》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