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小众” 印章,是艺术还是工艺 | 大米艺术

上海博物馆藏“小众” 印章,是艺术还是工艺 |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3160字 · 建议阅读6分钟 ]
文 / 佚名

早期印章的功能多样,有在陶器和其他材质的器物上留下印记,表明生产者或所有者,采用抑印或烙、錾等方法。更多的是抑印于封泥,除了标志行为人以外,主要是为了在竹、木简牍文书或其他物器的传送过程中防止他者非法开启。

以下均为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展品,“齐都水印”封泥、“东安平丞”封泥、“齐走士丞”封泥均为西汉抑印封物留下的遗存。



“东安平丞”封泥 西汉前206-8年 

纵3.0厘米,横2.8厘米,厚1.0厘米 
陈器成1960年捐赠



“齐走士丞”封泥  西汉前206-8年
纵3.0厘米,横2.9厘米,厚0.9厘米
陈器成1960年捐赠

“齐都水印”封泥  西汉前206-8年

 纵6.02厘米,横5.8厘米,高2.5厘米

孙鼎1979年捐赠

▼ 秦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官印制度与之相配合,由中央统一颁铸,授官授印,等级分明,结束了战国时期印制、印风多元的局面,官印规范稳定下来


秦官私印施以田字界格,如展品“忠仁思士”铜印。

“忠仁思士”铜印 秦前221-前207年
 长1.95厘米,宽1.97厘米,高1.0厘米
潘达于1979年捐赠

此件“忠仁思士”铜印呈现秦汉印系的基本形态特征:印文以小篆为基本结构,形体趋于方正,逐渐形成专用书体,即“摹印篆”或称“缪篆”。

▼ 汉代社会长期稳定,印章用途进一步扩大,制作工艺水平与审美观念获得提升,进入中国印章发展的鼎盛时期。严谨、端庄、雄健、典型的文字风格成为汉印艺术的基本特色。官印和私印又各具不同的风格。私印类别多样,制作精巧。


玉印、鸟虫书印、肖形印呈现独特的审美趣味,对后世的篆刻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庄成”玉印 西汉前206-8年 

纵2.32厘米,横2.4厘米,高1.8厘米

顾恺时1973年捐赠


“庄成”玉印是汉代鸟虫篆印。鸟虫书是流行于汉代的富有装饰性的文字,以轮廓化的鱼、鸟、虫等动物形象为笔画。此印结体布局巧妙穿插,繁而不乱,抽象化的飞鸟、游鱼形态活泼。

▼ 从隋代开始,官印的体制确立了新的规范和形态。这一转变的核心是行政系统以官署公印替代此前的官职印,官员的任命凭证以及等级标志不再附着于官印,形成了与秦汉印章迥然不同的形制、印文、形态和管理制度。唐承隋制,其后中国社会官印基本延续这一体制。


辽、西夏、金、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自创制了不同于汉字的民族文字。契丹文、西夏文和八思巴文都曾经使用于官印,但印章的形制仍以唐宋为模式。本次特展中的西夏首领铜印即为西夏字官印,而其在形态上则反映出中原印章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首领铜印 西夏仁孝天盛十一年 1159年

纵6.02厘米,横5.8厘米,高2.5厘米

孙鼎1979年捐赠


▼ 唐宋元时期,除了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印信以外,开始出现与书画图籍收藏、书画创作、书画往来相关的专用印章,体现出文化属性和文人精神生活的特征。文人篆书书法的重振,提升了宋元私印的艺术品格,复古的印风也开始出现。


以秦篆为本源的圆转遒美的朱文私印,开拓了后世篆刻艺术的新形式。


“御府图书”牙章 南宋1127-1279年
径4.15厘米,高4.2厘米
方去疾1993年捐赠

御府,秦置,并为后世沿置。掌天子珍物。这件“御府图书”牙章是南宋御府图书的专用印章。图书专用印在唐代已有存在。1984年河南偃师出土了一件唐代“渤海图书”铜印。在唐张彥远《历代名画记》亦有图书印的记载。因连年战争引发的铜荒,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发布了禁止用铜私铸印章的诏令,牙、瓷、木纷纷成为替补印材。其中象牙以坚实细密、润莹如玉的特性深受青睐,在官印亦有采用。这件南宋“御府图书”牙章是目前可见较早的一件牙质用印,犹为珍贵。

“七十二峰深处”牙章,方3.1厘米,高4.0厘米,为明代篆刻家文彭所篆。印面文字布白匀整,线条细挺圆润,典雅大方,牙章左侧有“文彭”两字行书款。它是文彭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人篆刻史上的名品。他是文人篆刻的开山人物。

象牙是宋元以来广受文人们喜爱的一种印材,因受其材质所限,大都需要请匠人代制。这件牙章是文彭篆稿后请匠人使用牙雕中直刀平底的工艺制成。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 牙章  明1368-1644年
 纵3.1厘米,横3.1厘米,高4.0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1983年,华笃安遗孀毛明芬及其子女秉承华笃安遗愿,将1546方印章和三百余件明清近代尺牍书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 徽州地区篆刻家是晚明印坛又一大群体,其代表人物有何震、汪关、苏宣、金光先、朱简、胡正言等,印风多具个人面目。汪关的印风和平典雅,别开纯正的复古印风,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在本次展览中,有他的代表石章“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

汪关“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石章 明1368-1644年
纵4.4厘米,横4.28厘米,高6.4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 传丁敬风格的有蒋仁、黄易、奚冈,后人称之为“西泠四家”。黄易的印风以工稳见长,展品“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石章是他35岁时,为姚立德所作,文字线条浑厚,有肃穆之气。


丁敬“冬心先生”石章 清1644-1911年

纵1.9厘米,横1.88厘米,高1.47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黄易“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石章  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纵6.75厘米,横6.8厘米,高7.92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印主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浙江仁和人。自乾隆三十六年八月至四十四年任河东河道总督。这是黄易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在济宁节署平治山堂刻成。

 清代嘉庆、道光以下,又有以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四家为代表的追随丁敬一派风格的印人群体,世称“西泠后四家”,群体延绵,使浙派成为流布广泛的一个篆刻流派。


▼ 在浙派篆刻风靡江南之际,邓石如以新的面貌崛起于印坛。邓石如的篆隶为世所重,是一位具开拓之功的清代书法家。篆刻初由何震、苏宣中取法,强调以书入印,不尚奇巧,其圆转流动的印文体势和自然流畅的冲刀技法,形成了“刚健婀娜”的特征,成为当时别开生面的篆刻新风。

邓石如提出的“计白当黑”创作法则对书法篆刻理论具有创新意义。“疁城一日长”一印以圆转的线条为主,遒劲而虚和,充分体现了其独树一帜的审美理想。邓石如印法经包世臣、吴熙载承袭而下,在晚清影响更为广泛

邓石如“疁城一日长”石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纵3.32厘米,横3.31厘米,高4.67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吴熙载“函青阁主”田黄山子石章  1644-1911年
纵5.65厘米,横2.42厘米,高2.9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赵之谦“潘祖荫”石章  清同治十年1871年
长2.15厘米,宽2.1厘米,高4.75厘米
丁燮柔1961年捐赠
这印刻于同治十年,为青田石质,汉印风格,端正大方。作者是晚清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赵之谦。赵之谦,字益甫、撝叔,号悲盦等。浙江绍兴人。胡澍说赵之谦“生有异禀,博学多能”,是位通才式的艺术家,在清代书法史上、绘画史上、文人篆刻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笔墨。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篆刻史上,他承上启下,锐意开拓,将金石元素引入篆刻创作,其“印外求印”的理念被后世诸多印人追捧,进而创出新貌,因此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赵之谦三十五岁游艺于京师,次年与潘祖荫结识。官至工部尚书的潘祖荫,嗜金石,富收藏,坐拥大克大盂等名鼎。两人年纪相仿,又有相同爱好,很快来往频密。他视赵之谦为同道密友,赵之谦亦报以篆刻作品。同治十年是赵氏为潘祖荫刻印最多的一年,这件“潘祖荫”石章就成于是年十二月。

■  END ■

/
   
出品人· 总编辑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刘大石 王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米艺术”(ID:zouxun194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