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驿站:生于粗野,长于自然 / 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山顶驿站:生于粗野,长于自然 / 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

山顶驿站

建筑师: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地点: 绍兴,中国

面积:90㎡

项目年份:2021年


生于粗野,长于自然。


于群山之中一座厚重如山石的建筑,像是长在山顶,内部会有类似洞穴的质感和体验,采肌理混凝土作为建筑的主材,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粗野主义的魅力。


一种对粗野主义直接、创新且严谨的表达,它极好地做到了对粗野主义的个性化表达——来自跳房子建筑事务所的山顶驿站。

▲草


建筑在群山之中,位于一段自行车骑行道的最高点,是一处骑行者休息的驿站。此处向北视野开阔,但在人的高度视线受到植被干扰,所以跳房子工作室设计一个可以登高远望的驿站

▲建筑远景图


设想骑行者经历了漫长的骑行路线之后,进入驿站,先进入一段游廊,可以在游廊的起点停放自行车、休息,有好奇心或者厌倦了骑行单一流线的人们还可以继续往里探索,在游廊的尽端盘旋而上,登顶可以远眺群山。

▲建筑及周围景观


肌理混凝土作为建筑的主材,像是长在山顶,内部会有类似洞穴的质感和体验。

▲建筑内部细节图


选用竹子做模板,除了因为周边多是竹林便于取材、容易获得甲方的文化认同之外,还因为竹模比木模更随机肌理凹凸更重,更有粗砺感

▲一人一站的小阳台


竹模混凝土直接呈现了混凝土由液体凝固成固体的过程,叠加上竹子竹节天然的错动和天然的宽窄差异,是一种充满建造痕迹也因此充满变化的材料。

▲观景台


对于这个建筑来说,竹模混凝土的随机性编织感以及深刻的凹凸感,很符合想象中的粗砺感。

建筑外部细节图


然而想象中的粗砺感,呈现的结果却有点过于粗砺了,恰如其分的粗砺感并不好把握。由于山路过窄、工期和造价等原因,项目完成后出现了局部的发泡及肌理不完整现象。

▲立面“缺陷”图


而施工方则用水泥浆填补了这一“不完美”之处,让立面出现了多处“补疤”,在事务所看来,自然的肌理缺陷要好过刻意修补,则略有遗憾。

▲洞口


如何让一座厚重粗砺的建筑同时又有通透感?事务所开了三个特定的大窗洞:一个在主入口处的休息亭,面向竹林完全打开;一个开在庭院位置的休息处,是一个扁长形的窗洞,符合此处相对静谧的氛围;还有一个是塔顶落地的大窗洞,面向远山。

▲建筑夜景图


另外,事务所还置入了连续的圆洞系统,根据不同位置的空间氛围、人的视线高度,疏密有致地布置。


▲小框景

在白天,有心人可以透过圆洞看到不同的小框景。而在夜晚,驿站成了一座通透的灯塔

▲夜景图

▲立面图

▲立面图和剖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三层平面图

▲展开立面图

资料参考:https://www.archdaily.cn/cn/995801/shan-ding-yi-zhan-tiao-fang-zi-jian-zhu-gong-zuo-sh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编辑  侯雅婷
责编  刘泓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