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建筑:原始地貌中的治愈系美学

沙漠建筑:原始地貌中的治愈系美学

沙漠建筑,人类历史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迸发出心灵的感动。一个人站在一座建筑面前,都会不自觉感叹生命之伟大,历史之久长,反思人类之渺小。


地球文明的灿烂总能唤醒我们对远古的记忆,而这些建筑就是文明灿烂其中的展示。建筑形式紧紧根植于当地自然肌理,映射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本文于众多特殊地貌中选择了沙漠,并从中介绍三个特别的建筑(犹他州自然历史博物馆,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Ayla高尔夫俱乐部)。


 

01

犹他州自然历史博物馆


犹他州位于美国西部,这里有大漠荒原,红土蓝天,那幽深的峡谷、高耸入云的山峰、荒芜的沙漠造就了大片无人居住区,也营造出地球“火星”的神奇错觉。犹他州独特的地理风貌回应了1000多年前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的悠久历史。



建筑本身尤为特别,它结合了地质学、地形学、古生物学和于一身,博物馆长莎拉 · 乔治( Sarah George),当笔者询问莎拉当时对建筑学是否了解时,她说,“我是一个生物学家”,但在最终的建筑成果中显然可以看到她最初的设想。


该建筑以犹他州独特的景观地貌、建筑与环境协调一致为主要设计灵感,充分展现当地的文化与自然特性。将建筑结构和展览设计,文物互动,艺术结合起来,构成了这座自然历史博物馆。


建筑外观就像是山脉一样延绵的,由远及近,环境与建筑交相呼应,整个博物馆就像是地貌的缩影一样。

整个建筑的颜色冬季也不会显得突兀,就像是在冬季的犹他州给你保存一抹夏季犹他州的存在。

 

最壮美的场景就莫过于黄昏时刻,陶土色的土壤和山脉几乎融为一体,电影质感的自然滤镜下,安静惬意,向我们去描绘那古老的传说。



02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这座建筑,与苍茫戈壁融为一体,让其具有了独特的敦煌特色。


整个建筑充满着强烈的流动感,曲面交错起伏着,流畅的走向高低错落之间类似巧合的光缝和光井。球幕剧场的圆球体量直接暴露在外,给了整个建筑一个专注点。整个建筑以抽象的方式表达了敦煌特殊的自然地貌和莫高窟文化内涵的特色。

 

蜿蜒流动于流沙之中,球形天顶宛如沙漠中的小石子。

 

立面又与远处的山脉交相呼应,颜色百搭,天空是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的。

 

古人说天圆地方,在沙漠中,这样一个体量的建筑的存在,是很有安全感的。

 


03
Ayla高尔夫俱乐部


Ayla高尔夫俱乐部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的沙丘景观和壮观的约旦沙漠山脉,以及古代贝都因人的建筑遗产。该建筑的创新和有机设计使得它成为亚喀巴市Ayla Oasis度假区综合开发的标志性场所。

 


想象着进去就像是远古人进山洞的既视感。混凝土外壳起伏的曲线覆盖了各功能区域,同时融入了周围的景观。

 

这是通往异世界的入口吗?

 

质朴的表皮更添远离世俗之感,让人们远离现实的繁琐,去穿越回远古。

 


结语


说是沙漠建筑,其实更加精确是沙漠地景建筑,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建筑魅力,有博物馆、有研究中心、有俱乐部......等等,独特的地貌总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魅力,这是自然的加成。其实,自然才是最好的建筑师

 

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中,我们每天奔走忙碌,渐渐忽视了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就是感受生活,为什么人们喜欢旅游,喜欢能够去感受新的文化和环境,就是因为接受这些会让人们本能得感觉快乐,我把这归成是对自然美的感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外如是,一个土地孕育的文明是值得人感慨的,见到这些建筑会有一种恍惚感,古老的土地与文明的传承,试问谁能拒绝呢?
 
沙漠建筑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一望无际中让人们的心变得放松和宁静,眺望远方,如果这时是黄昏的话,更加烘托出了忧伤氛围,夜幕一落,一天由过去了,自然而然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归生活。

 


这些独特地貌的建筑,也间接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日益的重视,这或许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又一次特殊的融合,地球上有沙漠,大海,冰川,峡谷.......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其实治愈我们的或许并不是建筑,而是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建筑是人类存在的证明,甚至有的建筑记载着人类的历史,留下建筑就是留下历史,我们存在过。
 
返璞归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资料引述:
[1]https://www.gooood.cn/犹他州国家历史博物馆 / Ennead Architects》
[2]《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3]https://www.gooood.cn/Ayla高尔夫俱乐部,约旦 / Oppenheim Architecture》
    
    
    
    
       
       
       
       
           
           
           
           
              
              
              
              

                  
                  
                  
                  
                     
                     
                     
                     
                         
                         
                         
                         


编辑:李静

责编:匠山

                              
                              
                              
                              
                              
                              
                              
                              

END -

微博:匠山行记

B站:匠山行记

合作联系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