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城市。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具有其唯一性。城市的发展既要遵循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符合自身的内在特征。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好的城市,不只有宏大叙事,更多的是那些颗粒度微小的人的感受。那些零散的、碎片的生活,构成了城市使用者的日常。”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回顾中国4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地级市在过去近40年里增加了267个,县级市数量增加更多。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近乎阶段性完成。然而弊端渐显,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扼杀了城市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恰恰是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城市化到了阶段总结的时候了。
余秋雨先生认为,每一座城市,都是在与时间、人群、文化、自然这四种力量的动态斡旋中“向世人表明自己是谁”。城市的魅力,就在这“表明自己是谁”的过程中展现出来。全球有魅力的城市留给人们的文化意象绝不是城市的摩天大楼,而是与文化艺术、城市表情、城市故事相关的表达。
2020年,《三联生活周刊》创立三联人文城市品牌,启动首届人文城市奖评选。以首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三联人文城市确立了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2021-2022年,三联人文城市季的主题设定为“跨越边界”,并开启了“人文城市光谱计划”,通过多达100多项评价指标的数据搭建,从人与场所、人与建筑、人与社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城市活力五个方面对19个城市进行了评选。最终,成都凭借通勤的幸福指数、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房价收入比等指标的卓越综合表现,位列“人文之光”榜单榜首。而上海位列“创新之光”榜单榜首,深圳位列“公共之光”榜单榜首,北京位列“美学之光”榜单榜首。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计划“人文之光”榜单折射着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对城市生活便利性的多维度回应。成都荣列“人文之光”榜单榜首。在落屋看来,这些客观数据的背后,成都的人文,其实是一场有温度地、无休止地,关于“人的需求”的探索和满足。
成都,凭着满满的烟火气、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饱满的情感温度,个体的集聚形成了城市的性格,让大家爱上这座可触摸、真实、有趣的城市。
嚯酒、逛gai、搓麻将、腊肉、香肠、火锅底料...
是它平凡的琐碎日常;
骑行、逛展、看书、飞盘、露营、文创...
是它描绘的人文底色;
摆不完的龙门阵、喝不完的茶、gai边边的寒暄、细微处的温暖…
是它深藏的情感温度。
在成都,人、自然、城市的边界逐渐交融,彼此成就并相互塑造,共同凝聚出这座城市的温润气质。
在著名人类学家项飚看来:当虚拟网络成为新的日常,现实的“熟人社会”发展到虚拟的“陌生社会”,这将导致一个结果“附近在消失“。换句话说,虚拟网络会让大家的关注点一面停留在自己的小家庭,一面链接到远方的热点新闻,反而忽略了“附近”的存在。
你家隔壁的邻居长什么样子?小区又新栽种了哪些花花草草?旁边的街区新开了什么有趣的商店?当疫情加剧了现实的困境,所有人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与世界发生连结,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踏出家门?这是每座城市,每个实体空间,都正在遭遇的难题。
最致命地在于:城市的熟人关系,城市的情感温度,恰恰就来源于这附近的500米。当“附近在消失”,也就意味着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在降温。
在落屋看来,近几年,成都不断地对城市的老旧街巷进行有机更新,其实正是从“最初500米”着手,重新构建“附近”对城市个体的吸引力,将个体重新拉回城市现实,重新熟络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城市的关系。
街巷更新后的曹家巷,保留了工人村的记忆和舌尖上的美味,同时催生了年轻新业态,坐滑滑梯下班的公园留声机;华兴街的“川洋风”,有着中西交融的建筑群落,也有新旧文化的碰撞,杜甫的“盘飧市”、甜叔叔西餐厅;下涧槽社区里藏着成都东门工厂子弟的安逸人生,灯光球场也由工厂俱乐部变成东门大社区的活动中心......
这些经过改造的街巷,基于人的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构建出全新、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高审美、有温度、沉浸式体验的“附近”生活圈。
在成都,街巷已不只是城市空间,而是情感连接器。新的街区,不仅激活了居民的出行,更创造出体验经济,带来城市人文氛围和生长活力的自由生长。
社区,作为街巷文化的重要组织者,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地瓜社区,采用“共享”模式,每个居民都是参与者和享受者,大家在这里共创、共享,自由地交流;一介·巷子里,从社区残障友好空间找到突破口,打开咖啡、艺术、市集等多元化服务......
这些积极、开放、自由、交流的状态,于细微处显露的人文关怀,最大程度包容理解每一个个体的主张,才真的让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是一个城市的人文精髓之所在。
“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是难以替代和模仿,是最持久最核心的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
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培育在地文化创新能力,营构文化自我“生长”氛围,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同时,还培育着公众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
“城市规划者、管理者、设计者都应该思考如何创造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让我们走出房间,走出虚拟回到现实。”
——王笛 历史学家
在落屋看来,成都不断涌现的网红书店、文化地标、城市名片,正是三联这次人文城市光谱论坛部分论点的印证。
书店,是城市文化之光,是一座城市的美好所在,展现着这座城市平时不多外露的精神内核。五年来,成都实体书店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名,书店数量超3600家,各类图书馆、国营书店、连锁书店、独立书店共同为市民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消费场景。
让人惊艳,并为之着迷的书店层出不穷。3D魔幻「钟书阁」、洞穴书店「几何书店」、最美水下书店「中信书店」、地下藏经阁「方所」、窗含西岭千秋雪「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全球最美书店「茑屋书店」、氛围感书店「新山书屋」,还有的各种下沉到社区街头巷尾的独立书店,主张自由阅读的「长野书局」、带有个性化导读的「小一点书店」、家一样自在的阅读空间「再书房」……
以书为媒、以文会友,这座城市通过毛细血管一样不断延展的公共阅读空间,吸引着无数个体放下手机,停留在实体空间,学习、成长、交流与热爱。
让艺术回归生活,真正地介入到城市的更新发展,提升城市的人文价值,是成都这些年正在努力打造的城市生活美学。
近几年,成都的文化地标不断衍生,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兴隆湖儿童艺术中心、成都自然博物馆、东·壹·美术馆,甚至于在街头巷尾,还有很多新孵化的独立艺术空间:月野wildmoon、风马 Art Store。文化艺术展的形式也在变,从封闭的美术馆/博物馆/商业空间,逐渐过渡到开放式的广场/街区/公园,甚至出现在更狭小的个人独立空间。
展览的规模也各不相同,大到“成都双年展”,“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以及即将开展的“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艺术大师真迹展”,小到一个马厩里的艺术展,用一个不存在的“埃乌特洛比亚酒店”,逼真的沉浸式体验,造成了不小的行业轰动,成为这段时间看展人的必备选项之一。
在成都,文化艺术展早已不止于公共,而是深入到个体的范畴,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的氛围,构建出了独属成都的人文气场。
公共建筑,不仅是城市名片,更是大家与这座城市发生关系的重要链接,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生活美学和生活方式。
从五岔子大桥爆红开始,到魔幻的交子之环、充当时装秀场的麓湖生态城龙骨桥,再到如今骑行绕城绿道必经的78座最美马卡龙糖果色桥梁,越来越多的桥梁不再扮演附庸角色,而成为成都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桥梁不止打开了成都全新的建筑审美,还引发社交功能、运动功能、孵化出夜晚经济、创业空间。
当然,成都的建筑之美,不仅仅在于桥梁。起风的院子、露天音乐公园、西村大院、匠造所、公园留声机、独角兽岛、城市音乐厅……无数新鲜有趣的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将人们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正是这些生活美学建筑、让个体更真实、立体的参与到这座城市人文氛围的构建,形成和谐美好,共同生长的关系链条,安放这一城的精神与烟火。
成都人的浪漫与休闲,从来都离不开大自然。对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向往,在成都这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
只要有湖或者公园,再来几缕阳光,一把板凳和一杯茶,就是成都人的日常最爱,露天坝坝也能很开怀。
正如历史学家王笛所说:“其实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在茶馆这样的空间,没有巨变的生活才是日常”。公园场景里的放松,正是成都人刻进骨子里、最钟爱的日常。
在这一“民情”之下,成都不遗余力地践行“公园城市”理念,近到街头巷尾的微更新远到城市边缘山脉、荒地的乡村振兴,力图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而这些场景的打造,也催生了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很多我们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美好,正在悄然发生。
地铁的出口,你不会想到会偶遇一片日式动漫大草原;转角的街边映入眼帘的竟是满墙的三角梅;路边的大爷,坐在石凳下棋,看报;年轻人就着路边躺椅喝着咖啡;嬢嬢们在高架桥下的绿草丛中肆无忌惮地舞动身姿;少年们在开放的运动场地挥汗如雨;移步皆景的滨河小道,垂钓的大爷,摸鱼的孩童,以及翩然而至的一群群白鹭......
绕城绿道的建成,激活了一大波的骑行爱好者,绿道、山野、城市骑行,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湿地公园,运动公园,活水公园、音乐公园,层出不穷的公园带着鲜明独特的人文主题,吸引着市民深度参与。垂钓、飞盘、露营、轮滑、自然教育,整座城市融情入境,充满了活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这就是休闲轻松的成都生活片段,自然的缤纷色,隐藏在普通的日常之中,生长出蓬勃的生命力,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美好、活力、绿色、共享,在这里有了具象的表达。
近年来,成都将“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具体实施路径,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和会展之都,从自然、文化、艺术、建筑、城市活力等方面着力,“以人为尺度”,细致入微的考量、设计,为城市凭添了许多人文性、趣味性和更多的烟火气。
越来越美好的成都,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在探索未来城市理想形态时,最柔情、最努力的模样。
图片及摄影/ 龟龟、三联人文城市、靖松
排版/小ONE
设计/YESOOAK
品牌| Agnes Yeh
主编/出品| Lena湘
投稿(含素材)、合作/1782808289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落屋LUOWU”(ID:chengduluow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