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加多耗时8年,完成一项震撼人心的摄影计划!
萨尔加多摄影作品
被誉为“当代最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从2004年至2011年前后历时8年,总共30多次徒步旅程和实地勘察才完成的摄影计划“创世纪”(Genesis),带我们造访地球上尚未被现代文明所侵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重新观察这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

1970年的某一天,26岁的经济学硕士萨尔加多第一次拾起相机,他透过镜头向外望去,感觉到:这个世界在镜头的框限下,瞬间有了意义。原来他不需要什么都尽收眼底,原来他只需要找到一个视点来聚焦。
“最初的拍摄纯属偶然,我太太是建筑师,年轻时我们住巴黎,她习惯带着相机到处看建筑拍建筑。我第一次透过镜头看她看的东西,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摄影将 和我产生关联。后来我成了经济学家,但摄影的乐趣远超过经济学带给我的乐趣。于是,我放弃了经济研究的工作,以摄影为生,直到现在。”萨尔加多说。
萨尔加多1944年出生在巴西农村,在一个隔绝都会文明和现代意识的环境中长大,家里甚至没有电视机等电器,村里也没有高中,他童年到少年的生活就是浸 淫在大自然中。
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成长氛围,他对人类的社会化演进以及与之同步发生的农村“都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和生产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别有洞察和感触,他不认为自己在自然与社会中挣扎,但的确觉得成长经历让他在自然摄影和纪实摄影中,获得一种人文视角。







1967年萨尔加多与新婚妻子来到圣保罗,他进入圣保罗大学得到经济学硕士学位,1969年他们搬到巴黎,萨尔加多开始攻读经济学博士。担任某国际咖啡组织经济主任的他常去非洲出差,开始拍照,用他的话说:“非洲是个不拍照不行的地方。”
自1973年转投摄影,40多年来,他游历100多个国家拍摄,作品散见全球各地的杂志与书刊。他偏好黑白摄影,只在摄影生涯早期留下稀少的彩色作品。
他作品无数,其中三项最引人注目的长期摄影计划,分别是记录大工业背景下工人阶级状况的“劳动者”(Workers)系列,展现世界各地人类迁徙活动的“迁徙”(Migrations),和2013年发布的“创世纪”(Genesis)。
“劳动者”系列














“迁徙”系列





“创世纪”系列
“创世纪”拍摄计划时间长达八年,拍摄地点遍及非洲大陆、亚马逊流域和东南亚,镜头对准山脉、沙漠、江湖和海洋,以及长久以来未曾受到现代文明“侵扰”的动物与民族。
萨尔加多通过照片告诉我们,地球上仍有46%的区域,因各种原因固守初衷,维持着天地初开时的样貌和纯真,那里的人类依然蹈袭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创世纪”要展现这个千疮百孔地球上残存的几许孤绝美丽,探讨这份美是否能延续至未来。







在一篇名为《变得丰饶,然后去补足地球》的文章中,萨尔加多说之所以把这个摄影计划命名为“创世纪”,是因他想回归地球开端,越靠近越好——回归让生命诞生的空气、水分、火光;回归抵抗豢养驯化的自由野性,回归高度文明未触及的偏远部落;以及回归现存的原始群居和协作方式。
而这个旅程代表了“星球人类学” (planetary anthropology)。他希望找回“人性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身”的可能性,宣扬“发展不应等同破坏”的声音,并感召更多人投入环境保育。




32趟“创世纪”旅途中,他和拍摄团队历经极端天候,有时更得冒险犯难,最后才得以完成一系列震慑人心的作品。他的照片注重光影对比、色调变化、视觉锐利度,也非常注重构图,即使是生态摄影,也没有歪斜随意的线条和不平稳不工整的图形。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摄影的匠心之手在他的照片中相融,因此呈现出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我的摄影主题都并不轻松,但也不能说是‘痛苦’。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所有人一样,我的生活中也有艰难的时刻——我的儿子患有唐氏综合症。摄影使我目睹了人的种种灰暗面,但也有让人高兴的事情。”萨尔加多说。
作为马格南(Magnum)图片社的成员,萨尔加多的摄影方式与该社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同之处是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一旦发现这种瞬间就立刻进行迅雷不及掩耳的抓拍;不同之处是,他认为走马观花式浮光掠影拍出的照片多数都缺乏应有的深度,他宁愿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
萨尔加多说,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就是记者,不是艺术工作者,尊重现实和尊重历史是从事纪实摄影的首要条件。他说他在拍摄照片时从不考虑艺术创作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他的某些照片有艺术性,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是黑徕卡。他随身至少携带三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mm、35mm和60mm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采访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
采访中的萨尔加多穿着非常一般,普通衣服也有助于他和普通百姓的交流和接触。他不背显眼的摄影包,也不手提银光闪闪的摄影箱,相机都放在三个很小的口袋里,目的是尽量避免被摄者的注意和戒备。

萨尔加多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
萨尔加多不是一个教徒。他对受难者的同情也不是为了谴责某些阶层的人,使他们感到羞愧,更不是为了随意地抛洒怜悯。在试图沟通生活最底层的劳动者和其他所有阶层的同时,他的照片也不隐晦地表达了对处于困顿的人们的赞美。他揭露贫困的剥削,但不屑于停留在宣扬悲惨主义的表面。因为,在那些胼手胝足的劳动者身上,他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躏的尊严。


被誉为“当代最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从2004年至2011年前后历时8年,总共30多次徒步旅程和实地勘察才完成的摄影计划“创世纪”(Genesis),带我们造访地球上尚未被现代文明所侵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重新观察这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
1970年的某一天,26岁的经济学硕士萨尔加多第一次拾起相机,他透过镜头向外望去,感觉到:这个世界在镜头的框限下,瞬间有了意义。原来他不需要什么都尽收眼底,原来他只需要找到一个视点来聚焦。
“最初的拍摄纯属偶然,我太太是建筑师,年轻时我们住巴黎,她习惯带着相机到处看建筑拍建筑。我第一次透过镜头看她看的东西,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摄影将 和我产生关联。后来我成了经济学家,但摄影的乐趣远超过经济学带给我的乐趣。于是,我放弃了经济研究的工作,以摄影为生,直到现在。”萨尔加多说。
萨尔加多1944年出生在巴西农村,在一个隔绝都会文明和现代意识的环境中长大,家里甚至没有电视机等电器,村里也没有高中,他童年到少年的生活就是浸 淫在大自然中。
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成长氛围,他对人类的社会化演进以及与之同步发生的农村“都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和生产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别有洞察和感触,他不认为自己在自然与社会中挣扎,但的确觉得成长经历让他在自然摄影和纪实摄影中,获得一种人文视角。
1967年萨尔加多与新婚妻子来到圣保罗,他进入圣保罗大学得到经济学硕士学位,1969年他们搬到巴黎,萨尔加多开始攻读经济学博士。担任某国际咖啡组织经济主任的他常去非洲出差,开始拍照,用他的话说:“非洲是个不拍照不行的地方。”
自1973年转投摄影,40多年来,他游历100多个国家拍摄,作品散见全球各地的杂志与书刊。他偏好黑白摄影,只在摄影生涯早期留下稀少的彩色作品。
他作品无数,其中三项最引人注目的长期摄影计划,分别是记录大工业背景下工人阶级状况的“劳动者”(Workers)系列,展现世界各地人类迁徙活动的“迁徙”(Migrations),和2013年发布的“创世纪”(Genesis)。
“劳动者”系列
“迁徙”系列
“创世纪”系列
“创世纪”拍摄计划时间长达八年,拍摄地点遍及非洲大陆、亚马逊流域和东南亚,镜头对准山脉、沙漠、江湖和海洋,以及长久以来未曾受到现代文明“侵扰”的动物与民族。
萨尔加多通过照片告诉我们,地球上仍有46%的区域,因各种原因固守初衷,维持着天地初开时的样貌和纯真,那里的人类依然蹈袭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创世纪”要展现这个千疮百孔地球上残存的几许孤绝美丽,探讨这份美是否能延续至未来。
在一篇名为《变得丰饶,然后去补足地球》的文章中,萨尔加多说之所以把这个摄影计划命名为“创世纪”,是因他想回归地球开端,越靠近越好——回归让生命诞生的空气、水分、火光;回归抵抗豢养驯化的自由野性,回归高度文明未触及的偏远部落;以及回归现存的原始群居和协作方式。
而这个旅程代表了“星球人类学” (planetary anthropology)。他希望找回“人性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身”的可能性,宣扬“发展不应等同破坏”的声音,并感召更多人投入环境保育。
32趟“创世纪”旅途中,他和拍摄团队历经极端天候,有时更得冒险犯难,最后才得以完成一系列震慑人心的作品。他的照片注重光影对比、色调变化、视觉锐利度,也非常注重构图,即使是生态摄影,也没有歪斜随意的线条和不平稳不工整的图形。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摄影的匠心之手在他的照片中相融,因此呈现出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我的摄影主题都并不轻松,但也不能说是‘痛苦’。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所有人一样,我的生活中也有艰难的时刻——我的儿子患有唐氏综合症。摄影使我目睹了人的种种灰暗面,但也有让人高兴的事情。”萨尔加多说。
作为马格南(Magnum)图片社的成员,萨尔加多的摄影方式与该社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同之处是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一旦发现这种瞬间就立刻进行迅雷不及掩耳的抓拍;不同之处是,他认为走马观花式浮光掠影拍出的照片多数都缺乏应有的深度,他宁愿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
萨尔加多说,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就是记者,不是艺术工作者,尊重现实和尊重历史是从事纪实摄影的首要条件。他说他在拍摄照片时从不考虑艺术创作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他的某些照片有艺术性,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是黑徕卡。他随身至少携带三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mm、35mm和60mm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采访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
采访中的萨尔加多穿着非常一般,普通衣服也有助于他和普通百姓的交流和接触。他不背显眼的摄影包,也不手提银光闪闪的摄影箱,相机都放在三个很小的口袋里,目的是尽量避免被摄者的注意和戒备。
萨尔加多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
萨尔加多不是一个教徒。他对受难者的同情也不是为了谴责某些阶层的人,使他们感到羞愧,更不是为了随意地抛洒怜悯。在试图沟通生活最底层的劳动者和其他所有阶层的同时,他的照片也不隐晦地表达了对处于困顿的人们的赞美。他揭露贫困的剥削,但不屑于停留在宣扬悲惨主义的表面。因为,在那些胼手胝足的劳动者身上,他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躏的尊严。
柒摄影官方摄影团简介
十年坚守 探秘地球
柒摄影机构简介
柒摄影机构坚持十年只做国际摄影创作旅行的机构,所有的行程都是由本机构独立开发,拥有中国摄影团的许多第一的辉煌记录。比如:巴布亚野人、勘察加火山、北极光冰瀑布等。不仅寻找地点走在别的机构前面,还注重摄影旅行的体验和创新,第一个在纳米比亚红沙漠和死亡谷拍摄黑人男女模特人体,第一个带僧人模特拍摄柬埔寨吴哥窟,第一个......
如今我们逐渐回归摄影旅行的本源、从南极到北极,从抚摸鲸背脊到拍摄北极熊;从马赛马拉草原到加拉帕克斯群岛,都可以看到柒摄影机构的摄影师们愉快地拍摄着。从2019年开始,当柒摄影机构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联合了广东畅游、平一摄影机构、爱廉飞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中国摄影师和旅行家提供优质专业的摄影安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柒摄影”(ID:Qifot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