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乡村振兴示范带系列-瑶客共生广场

乳源乡村振兴示范带系列-瑶客共生广场

乳源乡村振兴示范带系列-瑶客共生广场
正文约25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瑶客共生-
 
尽管瑶族与客家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征,但粤北乳源一带始终是他们重要的迁徙节点和聚集认同的精神家园。 他们在以乳源为中心的南岭长期生存、融合,是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瑶客共生广场鸟瞰

1功能配套

瑶客共生广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桂经济走廊游溪镇。乳桂经济走廊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经济动脉,同时也是当地旅游的重要风景廊道,走廊串联乳城、一六、游溪、桂头四镇。广场毗邻瑶族迁移新村和客家村,是乳桂绿道的重要驿站节点,为游客提供休憩游览的空间同时为周边乡镇提供公共服务配套

依托自治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资源,让瑶客广场成为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建筑的分馆。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建筑分布图

书屋和产品展销点

▲空间功能示意

▲提供演艺和论坛等活动的舞台和广场

2文化融合
部分瑶族从瑶山迁移至广场附近和客家人在此地一同生活。广场旁的樟榕合抱树更是瑶汉连心的象征,故取名“瑶客共生”以表和谐共生的期冀。广场建设取材当地客家和瑶族的建筑特征,为本地瑶族居民客家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并设置“瑶客共生”主题展览,为游客提供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




▲场地旁的樟榕合抱树,被视为“瑶客共生”的象征

▲被认定为一级保护和三级保护的樟树和雅榕


3自然资源保护
广场的设置引导游客通向樟榕合抱树,并在广场的端头设置观景长廊遥看合抱树。建设拆除原有树根上的水泥平台,保护树根健康,并连接广场。
▲长廊遥望榕合抱树


▲瑶客共生主题广场建设前后对比

 

▲广场首层平面图

▲广场顶平面图

▲广场鸟瞰

为抵御岭南气候的日晒多雨,瑶客共生广场由园林式的风雨连廊围合成一个大院。连廊缀连起书屋及展厅、农特产品展销商店、自行车驿站、展廊、展亭、节庆舞台、儿童活动场等功能场所。风雨连廊屋面铺设太阳能光伏板,为广场的夜间照明供电。


▲广场入口▲广场入口▲回收的旧门窗拼贴成的展销点立面

-尊重当地的建造传统-

乳源过山瑶,旧时在山上老村以夯土砖及木梁瓦片盖房,现大多已下山住进迁移新村的钢筋混凝土房屋。老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老村风貌难以存续。

▲当地过山瑶住宅 ▲展亭▲展亭

在广场置入木构瓦顶的舞台及展亭,纪念过山瑶并不遥远的建造史。土色钢筋混凝土展墙具有极其近似夯土的颜色和质感,是通过反复实验,调整在混凝土中掺入的氧化铁比例而获得,最终才得以替代结构强度不足的夯土砖墙,保留了传统建造的触感。混凝土使用小块木模板进行浇筑,在过去数十年间,这种浇筑方式曾广泛存在于乡村路桥建设之中。

展墙上所开的窄小洞口,是对客家围屋窗洞的提示。回收的夯土砖被砌筑成一段墙体,老木门窗则被回收重构成为展销商店的立面,都形成了与新工艺的比对。河石砌筑作为同样濒临失传的乡村手工建造方式被大量地运用在广场建设中,为仍有手艺的老工匠们提供工作机会。

▲广场看向书屋

广场所选取的材料(河石、混凝土、耐候钢与木瓦等)肌理质感均较乡土、粗粝,与村庄融合而非突兀地割裂。“一生下来就老了”的广场,无需如城市建筑般通过高强度的后期维护避免变“旧”,随着岁月变迁,我们相信广场将会生长出具有丰富时间感的迷人面貌。

儿童活动区

沿长廊布置儿童活动区,设置秋千、跷跷板、滑滑梯等,为小朋友提供安全有趣的活动设施,同时廊下布置座椅为家长提供看护和休息空间。

书屋和观景廊

▲顶层观景廊

在广场的尽头布置展厅、书屋、卫生间,其顶层为整个广场回廊的高潮,长廊沿着楼梯爬上顶层,可以远眺开阔的农田和远处象征瑶客共生的“樟榕合抱树”。

▲负一层展厅平面图

▲一层书屋平面图

书屋屋顶平面图

▲顶层观景廊平面图


▲一层卫生间洗手池

▲展厅和书屋剖面图一

▲展厅和书屋剖面图二
 

 
 
-承载多种活动的复合空间-
 


 


 
瑶客共生乳源共振论坛
 

 
设计之初就考虑空间承载多种活动的可能性。在瑶客共生广场建成为契机,举办了论坛和主题展览。并邀请乳源瑶族自治县政府领导和乡村建设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乳源参加论坛,为下半期帮扶项目出谋划策。
 

▲论坛现场精彩画面

瑶客共生主题展

瑶族与客家都有着上千年的迁徙史。在历史上这两个群体或许不止一次相遇与共生。但影响最大的“共生”,源自明清时期的闽粤赣大移民潮。

展览以乳源客家和乳源过山瑶为主题,分为命运共生文化共生两个单元,从神话、语言、歌谣、服饰等方面讨论两个民族在乳源的迁徙、相遇和共生


▲瑶客共生主题广场的展廊

▲可以互动的导览装置


命运共生

过山瑶,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以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中心地区分布。乳源瑶族自称“勉”或“优路”、“依路”。在旧中国,瑶民由于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歧视与压迫,举家躲进大山之中,过着游耕游居的艰辛日子,被称为“过山瑶”。


客家一名,源自清初,最初指的是东江一带“闽、豫章、潮、惠”移民。在清初战乱平息后,大量闽粤赣交界处的移民迁徙到珠三角其他地区,并于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了“客家”认同。


由于粤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这里形成了民族迁徙的通道和天然屏障,若干民族在这里定居、“共生”,又以此为基地迁徙和回流。费孝通将这里称为“南岭民族走廊

“神话共生

盘古和盘瓠(hù )

盘古是汉族神话中的创世神。瓠是瑶族的祖先。盘古是汉族古代先民吸收了少数民族盘瓠的神话 ,创造出的神祇 。这种神话形象的对比和相似,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注:❶范文澜《中国通史》

语言共生

乳源瑶族所讲的“勉话”,属苗瑶语系瑶语支。客家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分支,两者在分布上的重叠地区,就是“瑶客共生”的粤北地区。

▲可以互动的声音装置

▲可以互动的声音装置

瑶绣汉裁

清代瑶妇尚自己纺织❶代以后由于同汉人交流密切,瑶人已不再纺织,也不再裁缝,通常从汉人处购买服饰面料做衣,或请汉人裁缝代做 但瑶族擅长绣花,尚青色、红白辅之,样式精美繁复,纹样抽象,特色鲜明。

注:广东通志 瑶族调查报告文集

瑶妇擅绣,瑶绣花纹多样繁复。现在瑶山村寨也随处可见刺绣的老人。瑶绣里的图案大多与盘王传说和瑶族故事有关。兽形纹,盘王印纹、植物纹等,这些图案充满了神秘感,是瑶族人的祖先和图腾崇拜的重要载体。

▲展亭里的瑶绣装置


后广场建设中....

项目名称:瑶客共生广场

地理位置:韶关乳源

占地面积:5000

项目时间:20215-202210

业主:万科集团

建筑设计:有限设计工作室

景观设计:有限设计工作室

室内设计:有限设计工作室

展示设计:有限设计工作室

设计团队成员:薛轶文、陆嘉鸿、彭谭、庹魁、朱明星、陈林元

设计管理:万科城市研究院

项目经理:李聪毅、王峥

设计管理团队:罗家学、曹伟、郑楚玲(展览)、张可泯、黄卓

施工图:中航国润(深圳)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方:中建八局南方建设有限公司 工程管理:万堃工程咨询

艺术装置:深源科技文化(深圳)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上海添羽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展示及标识深化设计合作:深圳市上行线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有限设计工作室、张可泯、徐剑



END


作者:有限设计工作室

编辑:猩猩

校对:张可泯黄卓琪

审核:李聪毅、王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乡村星球研究所”(ID:gh_fdccaf92166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