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关注良有方的朋友都知道,良子是个建筑师,生活在上海。这次上海的疫情持续已经很长时间了,着实挺折磨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每天为了“核酸和抢菜“忙碌不已,现在再多加一项,给家中老人配药。
我也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虽然现在政府在发物资,我们不至于饿肚子。但是公司的业务什么时候能恢复,是否还能恢复到疫情前,都是未知数。无数像我们这样的设计公司是否能撑的到疫情结束,也是个未知数。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是我对疫情常态化下,设计公司如何开展业务的思考,也结合了一些我们团队的过往经验,希望能给同处困境中的同行们一些启示!
02
孤岛
先阐述一下我对疫情常态化的理解,那就是“孤岛”。目前上海就是个”孤岛“,物资进不来,人员也出不去。设计行业出差的频次很高,如果人出不去,那就很难做成项目了。
即使上海解封之后,我相信各地对上海出差的人员也会”另眼相看“,甚至以各种规定拒之于门外的。那个时候,当地就会变成一个个“孤岛”。
而设计业务会更多的倾向于由当地企业来完成,即使当地的设计能力无法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竞争,但因为当地企业在地服务会更安全,更便利。这是外地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所以,疫情常态化之后,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
03
远程之困
我们团队从2019年那次疫情开始,一直实行“居家办公”到现在,所以我想结合我们的过往写一下体感,供这波疫情中在家办公的所有同行参考!
我先上结论:居家办公,远程协同的效率是打折扣的!
效率低下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1.即使事先约好了时间开会,也经常会出现迟到,互相等待的情况。
2.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每个员工的工作状态,浑水摸鱼的情况无法避免。
3.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只能通过开会解决,而无法点对点,手把手的教。
4.软件被制裁、电脑崩了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工作进程。
5.疫情带来的“非战斗性减员”,让人措手不及,无力救“火”。
特别是在方案创意阶段,需要大量的碰撞,隔着屏幕交流,多少有些障碍。而这种障碍又会蔓延到后面更多的交互环节,最后导致整个项目进度滞后。
我们团队在疫情期间完成了一个温州的项目,是和当地设计院合作的,就出现了类似的状况,还好最后的结果是让人欣喜的。
以上种种的问题,我认为是居家办公中可以改善的;而“流程长、决策慢”是远程协同无法克服的,只有寄希望于一把手的“英明独裁”了。
04
应对之法
我以我们团队的“实操”来谈一下应对之法,其中包含组织架构,工作流、工具的应用和规章制度等。
组织架构
在居家办公时,小团队会比大团队更有效率,就是稻盛和夫说的阿米巴的形式。
阿米巴”(Amoeba)
在拉丁语中是单个原生体的意思,属原生动物变形虫科,虫体赤裸而柔软,其身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伸出伪足,使形体变化不定,故而得名“变形虫”。
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
在阿米巴经营方式下,企业组织也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形”,调整到最佳状态,即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组织。
但是小团队里的人员配置一定要高效,既要有强力的”决策者“,也要有技术大拿,还要有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更要有得力的配套人员。
工作流
工作流一定要短,就是所谓的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
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目的在于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一般呈金字塔型,层级较多,效率较低。
而扁平化的最大化优势是”二层式“的管理,即”管理+作业“。管理者本身就是作业者,老板也是技术人员,可以统领全局。
工具的应用
设计行业和制造业本质的区别是:人员和产品很难被标准化,所以市面上缺乏有效的工具来考核。所以我就跳过考核的工具,谈一下我们的协同工作的工具。
a.腾讯会议
我们使用下来,最好用的是”互动批注“功能,所有成员都可以在上面涂鸦,这样交流方案就比较顺畅了。另外到目前为止,还是免费的,使用起来也不卡,这属于比较”良心“的软件了。
b.腾讯微云
这是一个云存储的工具,我们每年大概要付费几百元。这个软件我们使用下来,最好用的是”分享“功能,可以通过移动端(手机)给任何人分享文件链接,对方可以实时下载,这给甲方的客户体验就非常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有方”(ID:nomad_li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