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城中村房东,会选择改造自住吗?

如果你是城中村房东,会选择改造自住吗?

"
     
如果你是城中村房东,
     
会选择改造自住吗?
     


     
谈及老城区,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狭小局促的巷道,破败不堪的房屋以及杂乱的线路管道。老城区里的烟火气息正随着原住民的外迁逐步消散。
     


     
老城区的命运似乎只有两种可能:成熟的配套设施与便利的交通区位使老城区成为开发商的心头好,一拆了之;或成为城市的“贫民窟”,脏乱差的代名词
     
     
“改造”,能否让老城区成为高质量的自建房社区?
     
     
老城区的历史文脉与建筑特点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老城区的改造从未停止脚步。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与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为我们呈现了许多优秀的老城区建筑改造案例。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那些年久失修的老宅或许正经历一场蜕变,通过建筑师的妙手回春焕发新的生命力,从无人问津到成为年轻一代生活的期盼。
     
     
纵观近年来广东城中村,上海弄堂,北京胡同大杂院里的“新建筑”,老城区的未来会有新的设想吗?
     

01

和光之居·广州

建筑师: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谢英凯
面积 :240 m²
项目年份 :2019

▲建筑外观与周围环境
这是一栋位于广州荔湾旧城,建于约20世纪30年代间的三层老宅。面对已经被立为危险楼房,白蚁蛀蚀、经常浸水、昏暗无光、与邻居共墙共窗等等的现实问题,如何植入85后初创家庭该有的年轻元素同时融合他们埋在心里的恋旧情怀来改造这间老宅,成为困扰设计师团队的难点。
▲花园式立面
和熙暖意
针对原建筑尺度较小,设计团队将整栋建筑分成两侧,南边室内体块退缩,中间形成天井,倾泻而下的日光在建筑的中心位置上创造出一种竖向的动态感,将自然光线引入到每一个空间,同时改善室内的通风情况。
▲采光天井
结构设计
以中间的天井为核心,再将两边的建筑设计成错层结构,无论是光和空气都能更自由地融入到各个空间中,开放墙体,使各层空间更通透,视觉得以更好延伸。
▲错层结构
空间互通
错层的设计让空间与空间形成缝隙,透过缝隙,家人之间在不同楼层中都能构建一种视觉或听觉的联系,形成一种新的陪伴方式,让这个家创造更多趣性的体验。
▲空间分析
▲客餐厅
▲屋顶花园


02
窝•居·广州
建筑师:汤物臣•肯文创意·谢英凯
面积 :44 m²
项目年份 : 2020
▲建筑外观与周围环境
如何在占地仅为20㎡的微型空间中满足物理层面的实用性、美观性和精神层面的舒适性,为都市年轻情侣和两只猫星人建造私属“乌托邦”,同时构筑关于“家”的新价值观——窝·居并不代表是蜗居,是谢英凯本次设计的重点。
▲建筑外观
天空,一直以来是我们直接接触的最重要的自然元素,视线随着檐边弧形设计向上观望,整个建筑体感增大,同时用以提醒,在任何时候都要谨记仰望天空,便有希望。
▲弧形屋檐
在极少化的空间框架下,关于尺度的思考,不要仅仅只是缩小一切,设计师基于这个客观前提下,处理着这个“单纯又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在感性层面满足年轻人对一个家的氛围的需求。
▲空间活动分析
基于猫的喜高习性,设计师在每一层都打造不同的“视野平台”,空间与空间的过渡同时也可以是某个功能模块,独特的结构满足人的和猫的行为尺度、视觉感受,多层次空间让铲屎官与猫主人能有更多若即若离的互动区域,两位铲屎官也可以随时监测到猫主人的动态。
▲猫咪活动分析
▲剖透视
▲书房
▲屋顶天窗


03
“大隐于市”极小住宅·广州
建筑师:URBANUS 都市实践
面积 :96 m²
项目年份 :2018
▲建筑外观及周围环境
项目所在的上蒙圣街是一条幽深的小巷,原建筑是1985年屋主自建的三层半砖混结构小楼,单层建筑面积仅有22平方米,四周为密集的房屋所包围。
这个仅80余平方米的极小独栋住宅是构成广州旧城肌理的一个微小单元,作为一个城市微更新的样本,它对于历史传统深厚的旧城区,有着特殊的人文意义,也是对大拆大建的旧城更新模式的批判和抵抗
▲建筑外观
改造设计由内及外,在极小的空间内重新组织生活功能,用雕镂的方法使建筑内部上下贯通,房中有房,小中见大;顶层引入天光,明暗开合有度。施工由整体结构加固着手,拆除原楼梯,将原先陡峻的单跑梯改为舒适的折返梯,形成新的垂直流线。
▲楼梯剖面草图
▲剖透视
南北两侧外墙上特殊的采光斗将天光引入底层,墙面不同位置开辟出一系列独特的景窗,不仅为各层带来极佳的自然采光,也将周边风景借入斗室之中。
▲采光斗
四层顶楼有一个空灵剔透的小房间和一个可以四面环顾市景的露台,它没有固定的功能,适于赏月、饮茶和沉思。
▲露台
建筑外墙选用了褐红色天然纹理的小片石材,颜色与周边的老旧建筑相近,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细碎的纹理会与环境愈加融合。改造后的建筑低调地融入社区,坐享大都会中‘大隐于市’的一方精神天地。
▲褐红色小片石材


04
49号住宅·广州
建筑师:氹边建筑工作室; 氹边建筑工作室
面积 :27 m²
项目年份 :2018
▲建筑外观及周围环境
建筑的场地位于广州河南闹市的里巷内。3米x9米的狭长基地两侧紧贴着邻居家,东西朝向使得外部条件更为恶劣。委托人是一对年轻的艺术家夫妇,希望可以有两间卧室以及不太高的造价。
▲剖透视
在相对封闭的住宅内部前后分别布置了庭院与天井,这些与内部的间隙串联可以形成流动的半户外空间,即能作为采光通风也为住户提供了视觉上的私密。希望住户无论是在浴室、卧室还是厨房都可以感受到整个住宅所带来的庇护感,同时也能在住宅的内部感知到彼此。
▲垂直交通
设备上除了在两间卧室设置空调外,其它区域住户可以通过的百叶窗与可开启的天窗来调节室内的小气候来应对外部变化。
▲天窗与天井


05
HOUSE d·佛山顺德
建筑师:URBAN FUTURE DESIGN (都市未来设计工作室)
面积 :320 m²
项目年份 :2021

▲建筑外观及周围环境
本项目是一个老房子的重建项目,项目位于顺德区容桂的小黄圃老社区,业主是一名职业画家,一家三口的家庭。业主初衷是希望搬离冰冷的商品房,建造一个包含画室、陶艺、植物、宠物,满足日常起居的温馨自宅。
▲建筑外观
建筑与周边的关系
由于项目位于一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老社区,较窄的楼距与复杂的人口结构,使安全性与隐私性成为设计的重点。为此,建筑首层以实墙为主,有效遮挡了首层街道行人的视线。二层起居室退让阳台的空间,通过视觉角度与距离的计算有效保证空间隐私性。
▲建筑外观
建筑与阳光的关系
由于建筑的地形是长方形,有接近13米的进深。在建筑的中部区域设置为主要的垂直交通,并把除了楼梯和走道以外的所有位置做成挑空空间,结合屋顶对应的天窗,让光线可以从建筑的中部的照射到空间中,增加内部的光线。
▲采光分析
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该设计以内部景观为主。首层扩大了庭院的空间,满足户主日常园艺和用餐的景观。二、三层则利用中部的挑空空间和楼梯的位置,种植了室内植物,作为内部的景观空间,四层的空间则利于天窗和大玻璃窗,让天空成为最好的景观
▲内部景观
建筑与人的关系
为了加强居住者之间的交流,二层到四层的楼板采用了错层与挑空结合的形式,透过1.5倍的层高既提升了起居室的空间感受;又能让画室满足挂大型的画幅的需求。同时,透过挑空和错层、不同高度的开窗和室内温差产生的气压差,加强了室内气流的流动,让空间更通风透气。
▲错层空间
▲气流分析
▲垂直交通
▲天窗


06
人神共居:具有祭祀功能的家宅·湛江
建筑师:WAU建筑事务所
面积 :240 m²
项目年份 :2019

▲建筑外观及周围环境
项目位于粤西吴阳镇的农村,业主是建筑师的父母,他们希望在原宅基地上新建一个能容纳父母及兄弟两个家庭的自建房,同时需遵循农村风水及习俗。这注定了项目不是一个乡村别墅,而是同时具有祭祀功能的家宅
▲窄廊
项目遵循当地三间两廊传统民居的布局原则,有限的场地内中心位置是一个三层通高的具有祭祀功能的“明厅”。所谓“明厅”,是指当地传统民居里没有门的厅,直接与天井相联。通过窄廊进入,放大它的高耸和巨大。非日常尺度让“光宗耀祖、血脉绵续”观念在这极有象征意义的,冗余的空间得以体现。
兄弟两个家庭因为回家停留时间短,以独栋极小套间的形式出现,根据尊卑长幼原则分设于二楼东西侧。父母卧室及其他日常功能房间同样遵循“风水”布局围绕着“明厅”展开
▲明厅
二楼檐口之下,“明厅”临空处的栏杆转化为座凳,二楼卧室的落地推拉窗进一步家具化,推开窗,人可以坐在室内,脚荡在外面,栏杆变成喝茶看书的台子,这些处理手法都试图消除室内外的对立,是建筑基本元素对“深远”这一审美趣味的回应。
▲坐凳栏杆
▲平面图

▲剖面图


07
新基白房子民宿群·东莞
建筑师:竖梁社建筑
面积 :6000 m²
项目年份 :2017
▲建筑外观及周围环境
新基白房子民宿群项目位于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一个十分典型的珠三角城郊密集型农村。在新基村,通过对散落在整个村落中的荒废破败、有文化价值的老房子进行改造,打造出一个开放式的,与当地村民共生共存的民宿集群
▲建筑外观
我们利用相邻四栋被租赁下来的房子,打破房子间的围墙、众筹一个公共空间——将四栋房子的院子,附属空间,过道空间,露台空间等原属于单个房子内部的公共空间全部集合到一起,梳理出一个属于大家的能适应新的使用功能的公共空间体系,以解决整个白房子民宿社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的难题,众筹一个社区活动中心
▲轴侧爆炸图
项目建成之后,核心组团很自然地成为了辐射整个白房子社区的公共空间,白房子团队在这里举办了多场天台音乐会,多次天台烧烤派对。天台公共空间的存在,本地村民与外来住客有了更多的交集,彼此之间的交往更加融洽,设计师原本设想的散点式、共生式的旧村更新和民宿生活态度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巷道空间
▲活动天台
▲建筑外观

08
一个白色房子,一个生长的家
建筑师:RIGI 睿集设计·刘恺
面积:240 m²
项目年份:2017
▲建筑外观及周围环境
在上海一个普通旧里弄之中,RIGI睿集设计的刘恺设计了这个三层白色的住宅。原始建筑1947年竣工,由三层组成。面宽5.5米,深度约15.2米。
我们为建筑整体做了加固设计,并统一了整个建筑的层高,将原来位于北侧的楼梯全部拆除, 将天窗和楼梯设置为建筑的中心,重新塑造了整个三层的逻辑和形态,我们将钢板楼梯穿孔之后,可以起到透光的作用,楼梯围绕自然光天井自一楼起循序向上,让整个家都围绕着天光垂直的延展。
▲客厅
▲垂直交通
刘恺在一楼的设计中延展了半开放的区域,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原来孤立的院落和三层空间,在改造后有了新的对话关系,半户外阳光空间,为客厅空间增加了足够温暖的气息。
▲院落与客厅对话
由钢板楼梯围绕自然光天井自一楼起循序向上,可以看到我们改造过的天窗和垂直采光窗以及一个纯户外空间,这是改动最大的区域。整个建筑的源发点就是从阳光和垂直空间开始。
▲轴测图
▲平面图


09
宅上宅
建筑师:Wutopia Lab
面积 :39 m²
项目年份 :2015
▲建筑外观
位于金陵东路389巷23号的塔式住宅项目原本是一个建于1920年并于1980年重建的水塔。它总面积为39平方米,两层之间由阶梯相连,被厨房占据。房子处于年久失修状态,几近坍塌。
建筑师认为这个塔楼是一个困在旧建筑结构内的新房子,是有着复杂空间的系统。出于对六户业主的人体工程学模块系统的考虑,设计师重新设计了内部的功能空间,保证其经济性和舒适性。
▲水塔演变
首先,利用L形的楼梯,设计师使空间和本土叙事风格在七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在不同的节点上创造不同的场景,形成一轮轮的高潮。最终,建筑可以适应不同业主的生活,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虽然建筑很小,但这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以保持更持久的生命周期
▲空间模型
该项目模糊了对边界的定义。由于其制高点是在旧街道伤,每个窗口都能将外部景观引入室内。精心设计的天窗、枫叶墙和孩子房间的墙画打破了明确的气候边界。这种不确定性最终体现在院子里,院子被设计为一个垂直花园。因此,建筑内部这个复杂的系统更像是一个复杂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内部。
▲卧室与楼梯枫叶墙
▲客厅

10
上海永嘉路城市“旮旯”空间改造
建筑师: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面积 :45 m²
项目年份 :2021

▲建筑外观
永嘉路青年共享空间作为“城市旮旯计划”落地的第一个项目,将一座挤在两幢3层旧式花园洋房的约30㎡的城市夹缝空间(原为快递工作站及宿舍)改造成为未来供青年人共享的公共活动及住宿场所
▲建筑区位
项目主入口正对的这条巷道因充满历史遗存的叠加而显得有些凌乱,晾衣杆将天空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方块,植物也在所有界面上攀爬,这些都是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相互入侵的阶段性现状
对于这条因叠加太多元素而显得没有太多特征的巷道,建筑师选择了“半开放”的建筑语言应对,将公共与私密空间在巷道的尽头相互融合。
▲门厅
室内的会客区被定义为主弄堂口休憩的场所,设计师选择了带有符号特征的窗扇、壁灯以及在吊顶下方纵横交织的线条灯,希望营造出室外空间的悠闲感。错落的高差关系形成向心性的空间,而其边界则由开了三扇窗口的三间卧室定义。窗户板用老榆木经过再加工而成,与墙面的微水泥材质搭配呈现出建筑户外的粗糙感。
▲会客区
▲会客区
对于未来这幢建筑的使用者的定义是一组关系亲密的年轻人,因此在卧室区域与会客区域的边界处,设计师创造了两方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门窗洞口也通过进深关系变化而成为多重空间叠合的载体
▲轴测图
▲空间剖透视
本项目探讨了在上海衡复风貌区中一个典型的老洋房、老公房、自建房混杂的居住区中旮旯空间的更新方式,未来还会寻找新的契机对更广泛的城市空间进行探索。


11
北京烂缦胡同66号院
建筑师:BWAO 鲍威建筑工作室
积 :66 m²
项目年份 :2017
▲建筑外观
66号院是典型的大杂院空间。本次改造的基础为两间北向正房和一间南向自建房。正房为典型的木构屋顶,山墙承重的结构体系,只有北向采光,无任何南向采光。南向自建房年久失修,需要在本次改造中重建。
▲公共走道
西边正房为主人居室,向北面加建出小的前厅,将正房起居空间延伸,并由一个三角形衣帽柜、临窗坐凳与卫生间等功能重新定义室内空间。北边一个集约的厨房与此加建小前厅空间由透明顶棚连为一体,中间由公共走道分开。
▲平面图
东边正房为主人孩子居室及工作室,通过插入一个完整长形体量,将正房划为一层的工作室和二层的卧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一层工作室唯一面向北边的界面为最重要的工作台,通宽的玻璃窗面向北面实墙。房子东侧围绕着现有枣树伸出一个体量,布置小休息厅及卫生间。此体量屋顶为露台空间,可从二层卧室到达。
▲轴侧爆炸图
南墙完全封闭,布置服务功能,而在立面上方采用天光,将阳光直接引入屋内。南墙2100米之下除了一个750见方的通风窗口外,完全设计为橱柜与开放导台的服务区。在2100之上为3mx1.1m的通长天窗,不止采光,而且将枣树、屋脊与天空纳入至景框的构图之中。北墙上为通长开窗,西墙为入口以及一个高窗,高窗将64号院的槐树也作为景色纳入到房间中来
▲公共走道
▲餐厅
▲工作室


12
小樊夫妇的“插件家”
建筑师:众建筑; PAO
积 :15.5 m²
项目年份 :2016

▲建筑外观及周围环境
小樊采用“插件家”系统来改造家里的这间老平房,让她重回儿时成长的环境。原来胡同里没有卫生间排污系统,只能使用公共厕所,但现在插件家却因为采用了进口的无水堆肥马桶,能够配备厨房与卫生间。
这间“插件家”是为患有幽闭恐惧症的小樊量身定做的:客厅比原来的平房高近一倍,顶部双侧都开了高窗,阳光能够铺洒在室内的每个角落。卫生间屋顶隐藏的蓝色顶面,让这个小空间在雾霾天里也能反射出湛蓝的天光。屋顶平台让小樊在拥挤的胡同环境中拥有一片能够呼吸的小天地。
▲客厅
“插件家”发展自建筑的“内盒院”预制的“插件板”系统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可用在室外;建造无需其他结构,板材自身即为结构。插件预制模块板集结构、防潮、保温、设备、室内外饰面于一体,整体厚度只有50mm。板材之间用锁钩连接,几个非专业人员用简单的工具即可在一天内完成搭建。
▲体块生成
小樊家的建筑形式和复杂的邻里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新建房屋不能影响任何方向邻居的采光、视线与通风,所以出现了不同方向的退台和斜切面。甚至在搭建过程中,邻居新的修改意见也会随时出现,但插件板可以很轻松的现场切割,这一特性使得调整都能轻易实现。
▲平面图
▲剖面图
▲二层露台


结语

住宅是建筑,当有了人的活动,人与建筑有了情感的联系,住宅便成了“家”。

老城区的客观条件注定老城区建筑改造的困难重重,除了安全性,隐私性,区域限高,面积要求,采光问题等等,更要处理好“情感”问题。

在住宅设计标准化的时代,或许老城区的住宅改建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艺术发展的一片“乐土”,成为中国本土建筑师们大显神通的试验场。

案例资料:
1.和光之居(广州):http://www.gzins.com/
2.窝•居(广州):http://www.gzins.com/
3.“大隐于市”极小住宅(广州):http://www.urbanus.com.cn/projects/18-shang-meng-sheng-street/?lang=en
4.49号住宅(广州):https://www.gooood.cn/house-49-china-by-atelier-waterside.htm
5.HOUSE d(佛山顺德):https://www.gooood.cn/house-49-china-by-atelier-waterside.htm
6.人神共居:具有祭祀功能的家宅(湛江):http://www.waudesign.cn/
7.新基白房子民宿群 (东莞):http://www.ateliercns.com/new-gallery-81
8.一个白色房子,一个生长的家(上海):
http://www.rigi-design.com/workslist.asp?types=space&bigid=214&anid=242
9.宅上宅(上海):https://www.archdaily.cn/cn/797265/zhai-shang-zhai-wutopia-labjian-zhu-shi-wu-suo
10.上海永嘉路城市“旮旯”空间改造(上海):http://www.igrey.cn/
11.北京烂缦胡同66号院(北京):https://www.gooood.cn/no-66-lanman-hutong-renovation-by-bwao.htm
12.小樊夫妇的“插件家”(北京):http://www.peoples-architecture.com/pao/cn/project-detail/38
编辑  YenYe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