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OVERVIEW
光合社花园正是远离主要商业街道,位于居民腹地。相较于其他需综合外来人口、创客、游客等不同群体互动的南头古城中的绿地,光合社花园的设计更侧重于如何让设计服务于居民生活,构建活力居民社区,强调社区共建绿地的重要性。
SITE BACKGROUND AND CHALLENGES
改造前的光合社公园与周边的楼栋之间有围墙相隔。围墙不但截断了花园与周边建筑的联系,也占据了很多土地空间。设计团队打破围墙之后,花园面积增加近一倍,增加了更多的公共功能空间和室内室外的连接空间。原有树木的保留亦是设计的难点与重点。场地古树茂密,香樟、黄种木、七叶树等种类繁多。经过现场测绘,花园中的所有古树被小心地保留下来,并在林下补植草本地被,创造多层次的植物空间。
设计理念
光合社花园四周的建筑以居民楼为主,也有由居民楼改造而成的办公楼和便民餐饮。居住建筑的出入口面对公园敞开,因此室内与户外的连接空间在设计中尤为重要。餐饮外摆、户外座椅、建筑表皮材料在花园铺装上的延续都紧密地将花园与周边联系起来。设计团队没有强行的融入更多的功能,反而是大量留白,空出场地为社区社交活动提供更多可能性——可以是城市活动的发生地,或是户外办公休憩、外摆餐饮区,更是共享农场和大师园地。
场地的材料使用参考了周围建筑。现状建筑为多年代混合,有60-70年代的马赛克墙面多层、低层水泥灰墙面农民房建筑、80年代的瓷砖拼贴墙面以及现代中高层建筑等。改造后的建筑是以青砖、红砖、马赛克和水刷石为主要材质,延续丰富的文化肌理。因此,场地铺装设计选用不同深度的红砖,有机组合分别定义场地中的通行区和活动区。自由曲线型的种植池则采用马赛克材料,小尺寸颗粒可以较好地贴合种植池的曲线形态,与地面材质在色彩上实现视觉统一。
❒ 高差处理
Elevation Design
场地原有2.68米的高差。为了保留原有树木,设计团队在树木点位设置大型种植池,并有效利用地形高差在种植池边设计阶梯座椅。场地两侧的台阶和坡道连接周围建筑的入口,方便周边居民进入。
社会意义
光合社花园的设计从一个简单而有力量的“光合森林”出发,融于社区,承载社区。花园开放后,社区自发开展了多项共建活动,人们利用共享园地开展园艺工作坊。在这里,设计师的野心被压缩到最小。相反,由居民引导的社区共建完善和延续了花园的设计,通过保留原有植被、就地取材,控制新旧材料、元素的选择,营造了古今交融的文化场景,满足了现代居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成为了理想社区绿地。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南头古城活化与利用项目景观设计_光合社小花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