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说:樱樱樱,还是中国人会玩

日本人说:樱樱樱,还是中国人会玩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阳春已至,又到赏樱好时节。

远看时,绯云绛雪,连成粉色花海,微风徐来,如纱似雾;

走到近处,花团锦簇,含苞待放,羞赧得如同处子,凑到鼻前,闭眼一嗅,清香拂面而来。

常言道,能入眼的,必要尝一尝好不好吃,我们可是连樱花也不能放过的。

各大品牌都踩着春天的脚步,迫不及待蹭起了樱花的热度,突出自家的“春季限定”、“樱花联名”。





赏樱是什么?好吃吗?
每年春天,忍不住为了这粉粉嫩嫩的樱花口味剁手的我看看有多少人……
年年吃,年年吐槽,樱花真的是和食物犯冲,难吃的各有各的花样。






这些看着眼熟吗?你买过哪个?
你要是问“樱花味”到底是什么味道?
沐浴露、洗发水、护手霜、牙膏……没错,就是不像是个能吃的玩意儿。
就算是这样,每年3月这些粉红色的包装还是会充满所有网络平台。
好不好吃重要吗?一定要吃才是王道。
在花样吃“樱花”之前,我们也正儿八经的赏过花。



在中国的樱花,最早是出现在秦汉时期,当时还主要种植在宫廷皇族的院子里,这样算起来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到了汉唐时期,樱花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盛况。
樱花盛放大江南北,就开始有文人墨客鉴赏品评,比如唐代白居易的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

南宋王僧达的“初樱动时艳,擅藻的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
据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的记载:“冬海棠,生云南山中......冬初开红花,瓣长而圆,中有一缺,繁蕊中突出绿心一缕。春结红实长圆,大小如指,恒酸不可食。”

这里面提到的冬海棠就是樱花的一种,在中国古代已经确认有钟花樱、垂枝樱、山樱等多种樱花的引种栽培了。

然而,赏樱只是中国人赏花文化中很小的一个分支,比如我们对梅花的热忱就远远大于赏樱。
梅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和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明代陈洪绶画的梅花山鸟。图\视觉中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就单看一个元代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就足可以见中国人爱梅花到什么地步。
他在九旦山植梅千株,他的《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更有赵孟頫、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有相当多名诗都是咏梅的。

王冕《梅花图》。图\视觉中国
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了超过19个梅花的品种,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还有刘世儒的《梅诸》、汪怠孝的《梅史》等等,足可见中国人对梅花的热爱程度了。

《群芳谱》。图片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公众号。
好好地聊樱花,怎么就扯到梅花上去了?
因为关于赏花这件事,中国人“赏梅”的浪漫主义情怀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是我们让赏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对周边的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日本的赏樱文化,最早是起源于中国的“赏梅”。







“樱花文化”源自中国的“赏梅”
“在日本,赏花之风始于赏梅,虽然樱花是日本的代表,但玩赏之风源于贵族们效仿中国传来的赏梅习俗。”摘自日本学者西川松之助《花と日本文化》)


据《樱大鉴》的介绍,在日本历史上的奈良时代(710–794年),相当于中国盛唐到中唐前期,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


当时日本已有樱花,但当时的贵族最欣赏的,经常作和歌、汉诗来吟咏的,不是樱花,而是梅花。

日本江户时期的梅花图。图\视觉中国


有《万叶集》为证,这本描写植物的风物诗中,其中涉及比喻的166种植物,樱花只占其中的第8位,有关吟咏梅花的诗作有118篇,但是樱花的只有44首。
但是从奈良时代之后的平安时代(794–1185年)开始,随着经济逐渐稳定发展,日本的本土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
日子过好了,赏花习俗也开始多样起来,本土的樱花也渐渐代替外来的梅花,成为日本人最喜欢的春花。

葛饰北斋的画,远处白色的是樱花。图\视觉中国


还是看《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中,樱花和梅花诗歌的数量上明显看出来变化——


在8世纪左右出版的《万叶集》中,咏樱的诗歌不到咏梅诗歌的二分之一;


但到了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咏樱的诗歌反而是咏梅诗歌的两倍还多。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享有“日本之《诗经》”的美誉。收录了从仁德朝 至淳仁朝约四百五 十年间上自天皇王孙下至底层 民众 的和歌约四千五百余首。《古今和歌集》是继《万叶集》之后的第二部和歌集,成书于公元905年,是日本第一部“敕撰(天皇敕命编选)”的和歌集,与我国的《诗经》一样,反映了当时的人文风貌。
和中国赏花的习俗一样,日本赏樱的风气也是从皇室贵族中兴起的。


比如赏樱被称为“花见”的习俗,就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皇宫中举行的樱花宴。
据《源氏物语》的记载,在农历的二月二十号之后,藤壶皇后、朱雀院皇太子、亲王、公卿们都会出席皇上举办的樱花宴,人们一边饮酒,一边探韵赋诗、吟咏樱花。



江户时代的樱花。图\视觉中国
这一时期过后,已经将春天的赏樱等同于“赏花”,在日语中“花”是一种泛称,但是提到赏花就一定指的是观赏樱花了。
所以,赏花的习俗虽然缘起于中国,但是真正的樱花文化是在日本生根发芽,并名扬千里的。
大岛樱可以说是日本栽培樱花的“灵魂”,很多非常著名的樱花品种都含有大岛樱的血统。

大岛樱。图\视觉中国
比如河津樱是大岛樱与钟花樱桃的杂交;关山樱是大岛樱与山樱花的杂交;染井吉野樱则是大岛樱与大叶早樱的杂交。

染井吉野樱。图\视觉中国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栽培樱花的品系带有极为鲜明的日本本土特色。
“一目千本”这个词就是形容,一眼望去,上千株樱花树绽放的绝世美景。



樱花树下,穿着和服的少女。图\视觉中国
据记载,日本将军丰臣秀吉在吉水神社看到了这样的樱花盛景非常喜欢,于是他从近江的大和山城引进七百株樱花树,品种有枝垂樱、染井吉野、山樱和八重樱……等种植在醍醐寺附近;

丰臣秀吉(1537年-1598年),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天下人,著名政治家,继室町幕府之后,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图\百度百科
丰臣秀吉想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赏樱胜地”,并且在寺内建了八座风格各异的茶室,邀请妻妾和公卿们一同参加赏花大会。



浮世绘风格三联画,描绘的是千代田江户城堡后宫的花见(赏花会)。图/Wikipedia

据说当天参加宴会的女性就多达一千多人,而且每个女眷更是专门为赏花准备了三套衣服,这番争奇斗艳的场面,还真是不分年代、不分国家啊。
这次盛大的赏樱活动绝对称得上是空前绝后, “花の醍醐”也在历史上留下雅名。



钟花樱。图\视觉中国
真正的平民赏樱文化开始于江户时代,这要得益于第八代幕府将军德川吉宗
他在推动“享保改革”时,为了改善江户脏乱差的环境,在江户城广种樱花,现在东京不少赏樱的绝佳地点都源自德川吉宗的时候,像是隅田川堤,小金井堤,玉川上水路沿岸等等。



德川吉宗(1684年-1751年),江户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将军(1716-1745年在位),“享保改革”的推行者,被誉为江户幕府的“中兴之祖”。图\百度百科
更有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中,记载了江户二十一处赏樱胜地,这些浮世绘作品里把“花见”这种百姓们喜欢的赏花节日,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独特又热闹的赏樱节日,让日本人把整个春天等同于樱花的绽放与凋谢,还把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来爱着。

如今,3月份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当我们在感叹春天真是万物复苏,充满希望之美的时候,日本人看着眼前的樱花美景感受到的却是 “物哀之叹”







中国的盛放和日本的物哀
“樱花七日”是日本的一句谚语,意思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是7天。
所以樱花短暂的生命,在《讲谈社日本百科全书》中被认为是象征了“日本人心目中那种仅属刹那的美”

关山樱。图\视觉中国


这种有点悲情的赏樱心情,早在8世纪的诗集《万叶集》中就表现出来了。


诗集中都是以樱花比喻为情所苦,最终殉情的女子,把樱花消逝的美感与少女的香消玉殒连结在一起。

《三樱神社宝物展》(1799年)。图\视觉中国
日本古籍《新古今集》中曾有和歌道:“人生如梦幻,光阴似水奈何去,怅然渡流年。赏花痛感良辰短,春去悠然。”
人生苦短虚无的伤感之情,他们认为生命短暂,在最美的时候结束,是一种凄美的壮烈。
所以樱花才与日本的 “物哀文化”联系在一起了。



那么什么是物哀?它代表的是悲观厌世的价值观吗?

物哀其实就是“物之哀”,主要指一种感觉,一种体会或情绪,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但其实“哀”不一定就是忧思,也可以是感动或细腻的情绪表达,一种细腻、幽玄、静寂的意境氛围。



这在日本文学中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类,在作品中大多体现出安静、孤寂、自怜自叹的文学情境。
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学表达,体现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这位平安时代的女作家宣扬了一种极致的“物哀”思想,在体会世事变迁,四季更迭的过程中感知人生的意义,从而发现“物之美”



江户时代的樱花。图\视觉中国
而在中国,我们的关注点在“开始”上,寒冬已去,暖意回升,樱花在一年之计的春天盛开,象征的是希望和美好,并不会和生命的逝去联系起来,这与日本的生命价值观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从古至今的理念中,象征生命的是松、柏等植物,万古长青,永不凋落才是生命应该有的力量和长度,这也与我们文化里追求长盛不衰,福寿永年的价值观比较符合。


所以在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下,中国文化中对樱花的热衷,更多的是用樱花来形容淡泊高洁的品质,比如樱花往往飘落就在一瞬间,无牵无挂。

如果一切终将逝去,那么此刻的存在才是最美的。





-END-
文、编辑丨逯笑宇
封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