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都吵翻天了!设计圈内公认的好设计,却被1.5亿网友狂喷:丑还不让人说了?

热搜都吵翻天了!设计圈内公认的好设计,却被1.5亿网友狂喷:丑还不让人说了?



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视觉,让人眼前一亮。


摆脱了国产电影节海报的“三无”状态:无美感、无立意、无创新。


主视觉形象的操刀设计师:刘治治

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也是设计工作室「立入禁止」的创始人。

去年,他为北京电影节设计的海报,曾被骂上热搜,评论两极分化。
设计圈内的同仁一致好评,认为打破了某一种界限,甚至能代表平面设计的未来。


网友和影迷却是清一色的差评,觉得不像一张真正的海报,十分业余。




刘治治说这一段经历像是参与了一场社会学实验。


但下回再有机会,他还是要这样做,去挑战一些常规,去尝试一些新方法。






01
没想到会被骂惨

刘治治有个外号“Mean-Man
(刻薄男人)”。


“处女座、暴力倾向、挤兑、刻薄…”是他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因为自己忍受不了愚蠢、强权的甲方,难免会有些过激。





▲FIRST电影展
但北京电影节的经历,却让他“身份互换”,体验了一次被别人刻薄、挤兑的滋味。



被骂后,刘治治仍旧执拗地认为:海报没有犯任何平面设计上的错误。


在他看来,问题不是出在甲方,也不是自己的设计失误,归根结底是两种设计语言的不对位。



▲最初版方案


不知何时起,电影节海报受到电影海报的桎梏,形成了一样的特定范式。



虽然电影海报是平面设计的一个分支,但它们却是两种设计语言,前者重叙事,后者重设计。


在大众的固定认知里,电影海拔首先要有具体的图像,能解读出故事情节;其次要有炫技感,能看出技术含量。





要做出符合大众预期的电影节海报,对刘治治来说自然不难,但他想要挑战一下。


没有规定要求电影节海报的固定范式,为什么不能试着去突破?




▲2020年柏林电影节70周年海报


所以他放弃了电影海报里常见的书法体、金属感文字…而是选择了Helvetica字体。


一个被网友们指责没有设计含量的黑体,却是当下平面设计的流行,没有花俏的效果,让一切回归自然。




甚至埋下了一个小心机:在天坛的宝顶处做了叠压。



这种「叠压」的巧思,本是为了探索视觉的可能性,却反倒成为“不专业的证明”。



虽然有些失望,但他认为在范式之外,产生一些新变化,这样做是值得的。

接到提案的时候,正值北京电影节10周年,因此,整个海报的概念主打「十」字。
在动态视觉里,「十」字会幻化成一个旋转的风车(电影节的原Logo)。当风车快速旋转时,就会形成一个圆,代表着镜片。




10个圆形“镜片”构成天坛的形态,代表电影节的主奖项「天坛奖」,堆叠的镜头也暗指摄影机的镜头。


整个设计的寓意是:在天坛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


海报里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则象征着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技术变化。






提到网上关于海报的争论,刘治治显得异常的冷静,像一名局外人。
他说作为一名设计师,他只需要面对甲方,解决了他们所有的需求,自然问心无愧。




▲衍生品效果图


显然,刘治治不太乐于去讨好大众。


在他看来,设计的乐趣是给我们惯常的、庸常的生活,制造一些新的可能性。


设计师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拥有自我分辨的能力,才能为整体的设计环境,带来一定的审美突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不能停留在美
在刘治治看来,诸如“设计服务于功能”、“功能优先”…的概念,已经过时。


当下设计的出发点,不只是服务于“刚需”,而应该做些尝试,满足一些其他需求:比如审美需求…




▲abc艺术书展
他时常思考“如今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最后的结果仅仅是美,是否过于单一?


毕竟审美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作为一名好的设计师,或许要学会不知足,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

▲大地艺术季


北京电影节后,时隔一年,刘治治再度给FIRST青年电影展设计主视觉海报。


即使上回被骂惨了,刘治治仍然在项目里保留了「概念试验」的部分。


整个主视觉的设计依旧舍弃电影元素,「砖」作为主打。


像FIRST被称为“板砖电影节”一样,这块“砖”既是青年电影人的敲门砖,也是电影的奠基石。

以「冲破、重构」为理念,块构筑一座墙体,光线从缝隙中投射进来,汇聚成数字「15」。
如同成语「凿壁偷光」意图是:“试图凿开身后的墙壁, 顺光回看起点。”


借由这张海报,刘治治希望FIRST能在主流电影节的保守审美里撕开一个裂缝,打破固有秩序的高墙。




刘治治常说,好的设计师像一名优秀的翻译,用自己的手法和思考把作者的想法,翻译成好的视觉语言。

给坂本龙一展览设计的动态海报,其灵感就是源自坂本咽喉癌康复后的首张专辑。
采用与专辑封面图像处理手法相似的视觉体验,将海报的字符重复、重叠、“异步”的浮动且无限拉长。


借以表达:一切都会重现,一切都会被重新塑造…生命就是一种来源于奇迹的奇迹…




▲视频为另一动态版

在他看来,设计不能过于在乎风格,否则会被风格固化


设计上的任何元素,应该与本身的主题有所关联,而不只是为了表现一种所谓的流行符号。


因此某种程度上,他特别讨厌刻意地使用某种元素,尤其是“中国元素”。




比如主题为“中国”的时候,设计上往往出现很多水墨元素,但其实未必都适合。


美其名曰是种“风格”,但换过来思考,会不会是一种懒惰?


难道国际主义风格就不能表达中国或者东方意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比如给《摩登中国·如山如河》时尚艺术季设计的主视觉形象。


就以“波浪”去解读「如山如河」,既代表了中文的“山”字,也代表着浪花的形状。



有时候,好的设计其实是恰切的设计,恰当、切实。

03
别学我“拧巴”
2015年,刘治治重组工作室,取名为「立入禁止」。


意思是“关系者禁止入”,似乎是在明示客户:希望先了解我们,再找上门来。




这一条非常个性的规则,几乎成了刘治治设计生涯的传统。


早在2002年,刚成立工作室的时候,家当少得可怜,只有3台电脑和1台饮水机。


即使如此,刘治治也给工作室定下规矩钱多无趣的不做,无法理性思考的不做…




或许因为规矩太多,早期几乎没活可接,现在回想起来,他说都是一点点熬出来的。


毕竟,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个性”。





▲刘治治创办的买手店「拂一个山坡」(For Example的谐音)
因为不怕失去也不太有“势在必得”的欲望,所以刘治治能保持“拧巴”的个性。


因此,他常劝别人不要学自己,别把“拧巴”当个性。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的步伐去走、去发光,而不是沦为“跟风者”。





刘治治一直有个清醒的认知:自己的设计只能符合一部分人的审美品味。



他觉得自己比较幸运,遇上了成熟的市场,能包容像他这样非常规的“拧巴”设计师。


“因为市场成熟,所以可以包容我一直不成熟。”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