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重境
杨绛先生曾说: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海明威也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重塑自己,愉悦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 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
反省自己,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怨天尤人的人,只会在过失中沦陷;经常自省的人,才能在反思中向前。
人生如同万里长征,低谷和迷茫在所难免,一味抱怨的人,会被困在原地,而懂得审视自己的人,则有机会获得重生。
晚清名臣曾国藩,以礼部二品左侍郎投笔从戎,受命组建湘勇。起初他信奉“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思想,为人便是直来直去,常常不给人留颜面。
他和他组建的湘军,处处碰壁:在长沙与绿营斗法,与官场不合,在江西与人争强斗狠,最终在靖港遭遇惨败,曾国藩投江自溺,几乎身死。
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道德经》,希望他能认真读一读。
靖港之役惨败后,曾国藩以奔父丧为名,退隐家中一年多,深刻自我反省,认真重读《道德经》。
有了人生的阅历,他发现《道德经》所谓“柔弱胜刚强”,才是入世应该秉持的真理。
看似是消极的出世,实则是积极的入世,只有以“天下之至柔”,才能“驰骋天下之至坚”。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曾国藩在《道德经》的扉页上写下八个大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正是在事业低谷期做了充分的反思,有了思想上的转变,才让曾国藩后期走得越来越稳。
永不犯错是神的准则,尽量少犯错是人的目标,及时改正则是智者的选择。
自省,是认清自己的必修课,在自省中获得经验,化不足为优势。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唯有拥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才能收获新生的惊喜。
■ 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所谓越己,就是先破后立,重塑自己,超越自己。
一个人越是封闭、固执己见,就越容易被自己所局限,看不见他处的风景。
季羡林在读高中时,有一位老师是前清的秀才,《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所有知识信手拈来。然而,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他。
在人人都追求自由的时代,他依旧活在“我大清”的世界里,张口闭口都是八股文章、科举制度。
若学生们答题时,稍微违背了标准答案,就会被他认为是叛逆。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传道授业解惑,甚至成了学生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抛开己见,放平心态,不要总是怀有偏见,更不要盲目抗拒。这样才能突破自己的固有的认知,始终立足于这个大江奔流的时代。
有些行业大牛,即使已经处于被人仰望的位置,却仍然葆有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
时代飞速发展,舒适区从来不是安全港。一个人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悦己:愉悦自己,身心自在
人在社会上打拼,难免会为人情名利所累,但是懂生活的人,会把身心的自在和愉悦放在首位。
在北大,季羡林先生是有名的教授,在生活中却像一位洒脱幽默的普通人。
《清华园日记》的出版便是最好的证明,日记中记录了季先生上大学时的一些想法和情绪。出版时,出版社考虑到季先生的形象,建议做适当的删减。
季先生却说:一字不改,一句话也不删,我不是圣人,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一直率的举动,赢得了一致好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勤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他认定了内外的分别,分清了荣辱的界限,不会因为别人的说法就有所改变。
季羡林先生日记中的某些词句,看似破坏了他伟光正的教授形象,实际上,这正是他境界的体现。
人生到最后,一定要懂得取悦自己。
断掉费力的关系,卸下沉重的伪装,不再为别人的指点而苦恼伤神,也不再为无能为力的事情劳心费力。
睁一只眼看世界,闭一只眼做智者。活得身心自在,才见本来面目,才觉皆大欢喜。
图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