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友好信号,还是生存的被迫尝试?

人类的友好信号,还是生存的被迫尝试?




 ©


ECHO

洞见 X 可持续


到2050年,全球8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之中。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在为人们带来现代且便利的“都市童话”的同时,却也在超负荷的人口压力与越来越有限的资源问题下,面临着重重困境。而自后疫情时代起的全球经济下滑、资源窘境、发展停滞也开始警醒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都市童话”的明天。

如何不让城市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负担?又如何通过设计构建城市的可持续生活?这一切,正在成为设计师所关注的焦点。




吉隆坡盆栽屋展现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使住户能够过上自己种菜、自给自足的生活 © Ameen Deen






在社交媒体上,一种“不怎么花钱”、“将旧物反复利用”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年轻人群中的新流行。打开分享类App,常常能看到各种打着“可持续”Tag的好物分享和生活感悟:从产品的极简化设计追求,到对原材料环保性的强调,以及控制物欲、回归生活本身的自我修行;我们似乎能察觉到一种带有人文感受,或者说是更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城市生活景象或气氛。






Milan Friedrich“走向新事物”材料研究项目,将牛仔布纤维转变为一种具有石材美感的吸音材料。



而随之涌现的“贴近生活、追求温度感”的可持续设计,也重新定义起公共空间新的文化、情感和环境意识。这让查尔斯·凯博特博士早在1993年起提出的“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再一次走入大众视野。

对于“可持续建筑”来说,建筑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物理个体,而是与地球环境“共生共存”的一种有机生命体:取材于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环境。同时,空间回归“以人为本”,建筑强调“为地球减负”,让居住的功能性与美学、材料和人的情感体验等各方面达到一种良性平衡与可持续性。






纽约“零浪费”酒馆Linda Bergroth,完全使用回收过以及可回收的材料制成,探讨了一种循环经济、新材料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的模式。






事实上,设计师对于社会的思考总是先人一步的,自上世纪末起,全球范围内便一直有诸种形式的可持续性建筑的尝试。如何通过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人与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项目的尝试无疑为未来的城市生活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和设计趋势。






低碳技术先锋

就在去年12月,全球首座3D打印生态可持续房屋 "TECLA"在意大利建成,空间涵盖了起居室、浴室和卧室,并有一应俱全的家具。建筑师Mario Cucinella最初的构想是想通过“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来应对紧急情况或帮助灾害后无家可归的人们。

尽管3D打印建筑技术的全面应用至今仍存在大量质疑,但无可否认的是,低人工成本、高施工效率、以及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设计自由度,使得3D打印建筑先天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TECLA希望创建一个可实现独立资产、能源分配、循环、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小型智能生态社区 © 建筑学院-Archcollege


尤其是在应对严峻环境问题和灾难时,3D打印技术能最快、且有效地做出反应,从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的“加工”,到高效率的技术性施工,大大减少了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的多种耗能问题,清洁又高效。同时,住宅本身的节能属性,也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负荷。

“迷人”的低碳属性,让3D打印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呈现出一种环保趋势。大到住宅空间,小到公共设施,许多设计机构都在尝试技术的有效应用。荷兰The New Raw团队的“打印城市”项目,通过回收城市生活的塑料垃圾,使用3D打印技术重新塑造城市的公共空间和设施,这不仅让塑造的实用变得更为可持续,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生活的环保意趣。





荷兰The New Raw团队的“打印城市”项目从城市垃圾中回收塑料,希望让塑料能更有效地循环回城市生活中 © Stefanos Tsakiris



可生长的绿色


以“绿色建筑”而闻名的建筑师Vincent Callebaut曾提出一个观点:“建筑只有在设计之初就融入绿色的概念,建造之后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化的使用”。所以他在设计之初,往往会先掌握整个城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情况,由此设计出的建筑能以最贴合城市的姿态,将城市生活与自然紧密连接在一起。

在菲律宾的宿雾市,Vincent Callebaut以当地特色的天然彩虹桉树为灵感,同时与菲律宾本土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相融合,打造了一颗“彩虹树”(Rainbow Tree)。公寓大楼借助了被动生物气候学原理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概念的设计模式,让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个“能有氧呼吸的生命体”。

这种将都市农业与可再生能源融为一体的可持续性建筑模式,不仅能为人们在都市里营造出更为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或将是未来生态城市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模式。







Rainbow Tree公寓大楼借助了被动生物气候学原理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概念的设计模式,由1200个预制木材模块交错堆叠,同时融合了30000多株植物,让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个“能有氧呼吸的生命体”。



被动式节能

截至目前,全球大约已经有1.5万到2万栋的被动式节能建筑。最早这一概念源自于德国,1990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第一批被动式节能房屋落地而成。在设计师的构想中,房屋如果仅依靠自身就能实现冬天的取暖和夏天的消暑,将自然能量有效转化利用,将最大限度内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压力。

随着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今,建筑对自然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充分,转化率也在不断提高。屹立在波斯湾海岸的巴林世贸大厦,是全球首座将风电与建筑融合的摩天大楼。


巴林世贸大厦内部还有多项降低碳排放的设计,比如在室外环境和空调房之间设置缓冲空间,以此来降低热空气湿度并减少空气对流传热;低遮阳系数的高性能太阳能玻璃幕墙的使用,也将太阳能量的获得降至最低等等。设计之于被动式节能建筑并非“炫耀”,而是“实用”,技术手段的应用,理应让空间在集成与优化中回归人居的本质,更舒适、更自然、也更具温度。





巴林世贸大厦设计团队利用风力发电技术,令建筑的部分供电仅靠自身就能实现,堪称技术性革命。每年约能提供1200兆瓦时的电力,约是30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在极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时常会因为现代技术的便捷性而忽略掉自然环境。而可持续建筑,则试图通过设计重新塑造居住者的生活方式,更有效的减少浪费和能源的使用,以生活方式为倡导,从而构建起一座城市的生态化系统。




所谓建筑的可持续性,其实都是在探讨人与环境、城市与自然究竟要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和谐共处 © Koji Fujii / TOREAL



零废物宣言

日本德岛县的上胜町在2003年发布了“零废物宣言”,为了实现零废物,上胜町零废弃物中心从源头开始“零废弃物”,在制造、物流和消费系统以及整体居民各方面,都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减少奢侈品和垃圾活动。截止目前,整个社区的回收率已达80%,垃圾分类细化至45项,并在2018年被评选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城市之一”。

随着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之风让全球发展陷入僵局,上胜町的这场构想或多或少都承载了人们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理想,和一种兼具诗意、美感的可持续生活理念。这也大概是为什么,年轻一代中“零浪费”的生活方式逐渐开始流行。






零废弃物中心将垃圾分类站、回收中心等多功能设施与一个推动、普及零废物运动社区中心的集合为一体 © Koji Fujii / TOREAL



综合生态城市

城市居住者生活观念的逐渐转变,势必会给未来的城市化带来更多有益的思考。一方面,像是日本上胜町“逆城市化”的理想诗,能有效推动各级地方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在都市摩天大楼中的人群来说,打造一种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则更切合实际。

为了应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荷兰UNStudio与跨领域专家团队就为海牙的“中央创新区”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愿景。前瞻性的科学技术应用,以及各领域设计团队的联合规划,将循环经济、能源转型、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合理布局为各个门户,在完善城市设施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平衡生活质量、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福祉的问题。






未来智慧型生态城市构想:绿化、能自给自足的双层区域,包括一层由现有的火车轨道基础设施建构的新城市层,提供住房、办公室、城市交通和公园般的公共空间 © Patrik Noome, Bart Bonenkamp,Plompmozes



 ©编辑部的话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不再仅体现于技术的现代化程度,而是如何以科技为连接,将城市人文和自然生态更好的融合起来,在远方诗意的栖居。



 ©



特约撰文 | 张羽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侯雨

图片 | 建筑学院、GOOOOD、大作、网络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文化遗产不是活着就够了



今年最好的圣诞礼物,是一颗来自百年烂尾楼的星星



苍山洱海,古建新居,藏着大理的自由与诗意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响之外”(ID:heyHome_01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