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间百老汇,都市金银岛

(中)人间百老汇,都市金银岛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人间百老汇,都市金银岛(上)》中说过,百老汇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名气又有实利的典范了。而百老汇在文化和产业上的巨大成功,则是踩在巨人肩膀上不断努力的结果。下面,我们继续看,百老汇是如何树立品牌的?    


三、花团锦簇不如绝配一枝,用音乐剧树立百老汇品牌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百老汇等于音乐剧。诚然,音乐剧之于百老汇,如同京剧之于北京,相当于是同一张名片的正反两面。没有音乐剧的成功,也就没有今天的百老汇。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往前探一探,就会发现,百老汇和音乐剧不是天生一对的宿命情缘,而是相互磨合共同成长的革命伴侣。


在18世纪中期,纽约第一座剧场在曼哈顿岛开业。到19世纪中期,更多剧场纷纷出现,在当时地价相对便宜的百老汇形成了最初的聚集。此时的百老汇,演出内容极为丰富,形式非常多样:“高大上”如莎士比亚、芭蕾舞剧,“接地气”如音乐话剧(Melodrama)、黑人吟游诗人秀(Black Minstrel Show),甚至还有更为低俗的滑稽剧,可谓花团锦簇,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繁荣是足够繁荣的,问题也随之暴露。1849年,百老汇下层观众和到阿斯特剧场(Astor Place Theatre)观剧的上层人士爆发了冲突。这次冲突对于百老汇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足够吸引力的产品,必然导致客群的混乱和受限。所以,用什么样的演出来吸引观众,是当时的百老汇面临的重大选择。


百老汇


最终的结果——百老汇选择了音乐剧(Musical)。


从市场角度考虑,音乐剧雅俗共赏,能够吸引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音乐剧诞生于19世纪。作为一种乐舞俱全的舞台艺术,音乐剧的受众更为广泛,为百老汇争取到了更大的市场。脱胎于轻歌剧(Operetta)的音乐剧,在保留了歌剧的艺术特色的同时,向更多通俗的舞台艺术形式敞开怀抱。因此,相比莎士比亚式的传统戏剧,音乐剧唱跳俱全,表演形式更为活泼多样,更容易吸引普通观众;而相对于传统歌剧严谨的音乐要求和唱大于演的表演特征,音乐剧结构更为简单,音乐表达更为自由,演唱并重,剧情表现更为丰富,对于上层观众而言,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从长远看,音乐剧作为当时一种新兴的表演艺术形式,对于百老汇来说,更容易掌握话语权。19世纪,美国还处于“童年时代”,纽约尚未长大。百老汇作为这片年轻土地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剧院区,没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只能服从欧洲在舞台演出领域的话语权——戏剧要怎么演,英国说了算;歌剧怎么唱,意大利说了算。在这些已经形成了成熟体系的欧洲传统强势艺术门类中,百老汇一介无名小卒,哪怕做得再出色,也只能是一个追随者。有鉴于此,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当时有可能让美国百老汇与欧洲文艺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争取话语权的唯一机会。


事实证明,百老汇选择音乐剧,确实是找到了当时文化艺术的蓝海。1866年,百老汇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音乐剧——《黑骗子》(The Black Crook) 被搬上舞台,连续演出474 场(1),拉开了百老汇音乐剧时代的序幕。到1927年,杰洛姆·柯恩(Jerome Kern)和奥斯卡·汉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合力创作的《演艺船》(Show Boat ,或译为《画舫璇宫》)在百老汇首演,从此,百老汇音乐剧进入黄金时代。


随着音乐剧品牌的不断强化,百老汇作为新兴的文化艺术区声名鹊起。20世纪初,电灯刚刚成为公共照明新宠,繁华的百老汇大街充斥着各大剧院连绵不断的广告灯牌,夜间亮如白昼,被称为“白色大街(The Great White Way)”。百老汇也从籍籍无名的文艺界“路人甲”,一跃成为代表美国掌握音乐剧领域话语权的“话事人”,也使得纽约作为当时世界上年轻一辈国际大都市中的翘楚,开始在文化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四、内外协作,用完整的剧院生态维持百老汇活力


虽然百老汇剧院扎堆,但不是所有的剧院都叫百老汇——只有500座以上的大型剧场才能叫作“百老汇剧院”,目前有41个[11];100~499座的剧院叫作“外百老汇(Off-Broadway)”;100座以下的剧院叫作“外外百老汇(Off-Off-Broadway)”。虽然带着“外”字,但这些小型剧院和大剧院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而这种共生关系,也是百老汇能够维持活力至今的重要原因。


作为百老汇剧院,场子大,开支大,门票贵,对于它们而言,剧目新不新不重要,能够带来可靠的票房才是关键。基于这种“安全性”考虑,百老汇剧院通常对新剧目采取保守态度,极少愿意拿票房做风投,为文化创新买单。在这种情况下,场子小、花费少、门票便宜的“外”字头小剧场就有了用武之地——依靠低廉的成本,百老汇的小剧场往往为新剧目和新演员的试验场。大剧院不愿意轻易尝试的新剧目,小剧场乐意为之。


纽约百老汇大街


于各自的需求,百老汇的大小剧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百老汇通过投资、捐赠,支持“外”字头小剧场的运营;而小剧场利用大剧场的投资,发挥负担小的优势,为百老汇输送创意和人才。百老汇剧院运营巨头——舒伯特集团(Shubert Organization)管理着百老汇17家大型剧院,为了保证内容创新活力,舒伯特集团自建一座外百老汇剧院——小舒伯特(Little Shubert),作为整个剧院集团的“创新引擎”。除此之外,舒伯特集团建立“舒伯特基金”,专门用于投资小型剧场和非营利性演出团体,通过“体外造血”增强自身创新活力。而“外”字头小剧场对于百老汇的文化创新,也确实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2015年2月,斩获音乐剧界“奥斯卡”——百老汇托尼奖(Tony Award)16 项提名的“爆款”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 ),在著名的外百老汇剧院——公共剧场(Public Theatre)首演成功。6月,该剧被搬上老牌百老汇剧院——理查德·罗杰斯剧院(Richard Rodgers Theatre)的舞台,其中大部分演员采用外百老汇的原班人马。


经历了两百多年风雨的百老汇之所以能够维持繁荣,获得持续的文化口碑和商业成就,离不开每年30~40部新剧的文化创新活力。而这种创新活力的基石,正是百老汇内外剧院之间稳定而紧密的共生关系。

[11]卢西•菲尔伯格(Ruthie Fierberg):《百老汇、外百老汇与外外百老汇的区别是什么?》(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oadway, Off-Broadway, and Off-Off-Broadway?),2017-11-11.

https://www.playbill.com/article/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broadway-off-broadway-and-off-off-broadway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