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1639字
图片总数:23张
视频时长:1分27秒
引言: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生成技术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而在新媒体数字艺术创作领域,AI生成技术的应用也帮助艺术家们创作出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创意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AI生成技术赋能新媒体数字艺术创作的效果吧。
01
算法猜想城市 —— 重庆
Designer:潘志彬&湛磊
纵观人类整个城市发展史,科技的进步与变革始終在城市空间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人工智能(A)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无疑在末来城市空间的变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算法猜想重庆》是对重庆城市空间的探索,也是构建未来虛拟城市空间的一种尝试。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在未来虚拟时代中,人工智能会构造出怎样的"新重庆”!
作品创作灵感源自于重庆 “8D魔幻地形”,复杂的山地地形造就这个多维的立体城市和魔幻的城市空间。创作者们在网上分别采集了10000张山体和城市楼体的照片,使用GAN人工智能进行训练学习后,生成了AI机器视角下的“新重庆”图像,并作为驱动作品视觉表现内容的算法数据来源。结合艺术感知、数据映射、可视化等,描绘出艺术猜想的重庆印象。
02
数字蜂巢
Designer:佳钰
人造生命会按照我们的设想发展吗?是否高度自治的蜂巢思维会导致社会群体意识的单一化和极端化?数字蜂巢的创作者们通过AI生成技术不断尝试“合成生命”的过程,探索如何在失控与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反思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现状与未来高度统一的自治理想该如何实现共存。
03
人工智能生成的超现实共生建筑
Designer: Manas Bhatia
利用人工智能(AI)工具Midjourney的潜力,建筑师和计算设计师Manas Bhatia用他的新项目 "共生建筑 "想象了一个超现实的建筑未来。受亥伯龙神树的启发,在这个概念中,这位印度设计师想象了一个由共生建筑公寓楼占据的未来,这些公寓楼会呼吸和生长,看起来像巨大的空心红木树。
通过“共生建筑”,Manas Bhatia将他的实践扩展到物理建筑设计的领域之外。现在,他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和超现实的建筑概念和设计,他质疑自然界中的模式是如何发生的,微型生物的住所中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植物是如何根据自然的刺激而表现的。
04
创意影像“Little Sceince”
Designer: Vadim Epstein
土耳其艺术家Vadim Epstein通过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将宏观的城市景观与微观的人体内部相结合,创作出一段抽象唯美的艺术影像,艺术家希望通过该作品向早期向外探索自然界的科学家们致敬。
05
虚极静笃
Designer: 刘佳玉
作品《虚极静笃》的名称取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其含义为让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境界,不受任何外界影响,当万事万物同时发生时,我将以这种心境,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创作者刘佳玉期待以此心境展现作品创造的维度,这一超越现实维度的场域空间将引导观者在虚空之境中透视万事万物源于自然的发展轨迹。
该创作团队让机器进行了大量的针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与运算,但当机器学习大量中国地形后,生成出来的形如“景观”的状态,显得“很中国”,整个形式和地图的相似度也极高,但这并不是团队期待看到的。于是在一年的时间里,创作团队不断调整机器的模型与算法,尝试让AI生成出不同的结果,再从其中挑选最适合作为作品素材的部分。
创作者表示:人工智能学习的过程是它“写意”的过程,机器可能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但这就如同它来到资料中的世界采风一样,它可以有对于未知的想象。双层人工智能作品会根据机器的学习训练生成出一个地形(景观),水墨画的渲染纹理将附着于该地形之上。她最初选择用水墨的效果,是因为小时候曾经学过书法和水墨画,最初大家都是从临摹开始的,这种临摹的学习方式可以类比机器学习的一部分,不仅仅因为水墨是代表东方的元素,也因为人学习水墨画的过程就如同这项技术学习的过程一般。
素材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nkj4K2eNVTSmFxxIRV2jZA
https://mp.weixin.qq.com/s/B9ckF1jEwLLJWld8Xs0MdQ
https://mp.weixin.qq.com/s/AO-dTrnS4-av9GpRsHtbNA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