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的可能性当然是有的,但因为体验设计是一个基于实际场景的应用性领域,流程不固定,输入和输出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因此我们预想中的那种“突然有一天,一个体验设计机器人横空出世,导致所有人类体验设计师都被解雇了”的场景出现的概率非常小。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将如何影响体验设计行业和我们的工作流程?虽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文章,但都没有把人工智能这个东西说清楚、说明白。所以今天我们想从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的角度中,深度挖掘这个问题的答案。此文由我们和chatgpt共同撰写,我会用下面的样式标注出chatgpt的部分。
chatgpt,请多指教
既然人工智能有这么神奇的效果,那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在chatgpt的帮助下,今天我们给大家拆开来解释这个概念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1.人工智能的兴起
-
“我们能不能像日常说话一样编程?’”
-
“计算机程序能不能模拟人脑,通过学习进步?”
-
“通过优化算法,能不能提高计算机的创造力?”
-
“工作日要早上7点钟提醒我起床”
-
“明天是工作日”
-
那么计算机就自动产出了结论:“明天7点要提醒你起床”。
这种思路还可以应用在更复杂的案例中,比如我们可以基于象棋规则编写一段代码,让计算机陪人下象棋。其核心在于编程者要要先了解人脑思考的逻辑,才能编写出模拟人脑思考的人工智能代码。
假如我们发现在医学中,患者的年龄和体重与心脏病可能有关联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训练一个简单的神经元模型来找到这两个因素对心脏病的影响大小(权重)。
这个模型可以写作:
患者是否有心脏病 = f(患者年龄 * x1 + 患者体重 * x2)
其中f()代表激活函数,x1、x2则是权重。
我们可以将这个模型想象成一个神经元,它收到了两个因素刺激(年龄、体重),而这种刺激一旦达到了一个阈值,就会输出一个结果(患者有心脏病或没有心脏病)。
方向3:教计算机现实世界的知识
最后,第三派以明斯基为代表,认为计算机想要实现智能化,必须先具备现实世界的所有知识。他提出了“框架”的概念,但并没有解释这个叫“框架”的“黑盒”是如何运作的。明斯基的框架理论相比其他人的案例更模糊、更难理解,这里不再展开叙述。
2.两次寒冬
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用于诊断细菌感染疾病的专家系统系统MYCIN。
建立它需要医生首先向MYCIN提供病人的症状、检查结果,MYCIN则会将这些数据与它的知识库内医学专家经验总结出的规则进行比对,基于这些规则进行推理,最终得出对疾病的诊断。MYCIN还会解释它的推理过程,告诉医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3.从“设计大脑”到“设计学习”
人工智能貌似是一个万灵药一样的“魔法”。放在哪里,哪里就能产出神奇的效果。但人工智能真的能迅速地大规模应用在设计生产中,甚至取代交互设计师吗?
——暂时来说,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有超过60年历史了,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办法完全替代人类进行设计产出。当前的AI更适合做“可以被轻易总结出规律的结构化工作”,简称脏活累活。我们预测未来AI将在以下方面上对体验设计进行支持。
1.应用与弱点
从体验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来讲,我们日常的工作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环节:收集复杂情景下的用户诉求-提炼关键设计问题-列举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基于环境特征决策最优方案。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收集问题-总结问题”、“产出方案-决策方案”。前者是一个从很多复杂个例中寻找共性的过程,后者则是基于一个问题发散并评估不同方案的过程。
当前,“收集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支持。我们之前已经提过,只要能给予人工智能足够多高质量的数据,那么它自己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从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寻找到规律。而这正是人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才能做到的。
举个例子,我们做定性用户调研的分析时,需要从浩如烟海的用户口头语言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点并进行多次归纳整合,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用户观点。做定性研究的学者或者用研需要阅读大量文本、手动标注关键词汇,然后进行整理总结。文献/访谈资料越多,整理难度越大。但现在有了AI支持,我们可以更快从大文本中总结出关键信息。
-
数据分析:AI可以帮我们监控大规模用户行为数据的变化,并且整合成结论告知我们。比如“最近用户月活异常下降,同一时间上线了功能A,推测可能是因为功能A的影响引起数据异常”。甚至未来也许AI能帮我们结合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信息(比如行为数据和问卷形式的用户态度反馈),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消化多种用户反馈。
-
行为预测:假如我们“喂”AI足够多的用户行为数据,那么未来我们可能可以使用AI去预测用户在我们平台上的需求和行为,我们可以基于这些预测修改设计。比如说现在有些公司提供的AI眼动测试服务就是这个方向下的延伸。
-
一致性走查:当AI足够了解我们的平台交互/UI规范、文案规范等“规范类”的信息,那么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新页面和之前页面的差异,降低我们维护设计系统的成本。
-
方案生成工具:比如将文字/手稿草图转化为排版整齐的页面、图标、营销效果图
-
方案微调工具:比如对间距/字号/层级样式的微调对齐
-
风格扩展工具:比如基于一个icon,我们可以用AI快速生产20多个同风格的icon进行扩展。又比如我们可以迅速调整一个复杂精美的营销落地页的配色方案
-
AI需要需要大量数据来训练模型,因此设计部门首先需要提供足够多的、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保证AI的产出准确可用。这不仅带来成本问题,还会带来用户隐私问题。
-
对于用户洞察类的工作来说,现实世界中的用户提供的反馈可能并不完全坦诚,他们可能会回避问题、撒谎、夸大、前后不一致、使用新术语或口头表达等等。在我们真实的用户调研中,调研者会使用一些话术追问,并且基于经验判断用户的反馈是否可靠。但是AI暂时在这个方面并不灵敏,因此最后产出的结果很可能还是需要研究人员验证、调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作者:小昱被占用了(ID:gh_96e304585325)。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