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需状况分析

AI人才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需状况分析

一、人才需求情况

1、“十四五”末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34.3万-41.4万人,应用类、基础类人才需求最大
根据《上海市“十四五”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020),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情况如下:

表7:上海市“十四五”人工智能各领域人才需求预测

产业领域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应用类

13.8-15万

基础类

10.2-13.1万

产品类

5-6.8万

技术类

4.2-5.3万

综合类

0.8-0.9万

服务类

0.1-0.2万

总计

34.3-41.4万

数据来源:上海市“十四五”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020)

2、当前人才需求类型以应用人才、算法人才为主,科学家人才高度稀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岗位需求持续增长



按照百度人工智能报告,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分为四个层次,最上层是科学家人才,第二层是算法人才,第三层是应用人才,第四层是数字蓝领人才。
目前人工智能人才供给最多的是第四层数字蓝领人才,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传统软件行业人才转化而来,但是这种人才掌握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为基础,离高水平人才智能高技能人才有较大的距离;另一种是专业人才成长而来,包括长期从事算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专业人才。第三层的应用人才、第二层的算法人才较为紧缺,第一层科学家人才则高度稀缺。
报告显示,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爆发式增长主要由深度学习工程师、算法工程师以及数据架构师等高层级岗位拉动,数据挖掘、数据处理等基础通用岗位的需求则相对稳定。很多新兴人工智能公司表示,一些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核心硬件芯片等关键领域,如算法、架构、生态系统、物理仿真、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在上海招聘不到,一些关键领域的顶尖人才奇缺。在一些人工智能快速应用的产业领域,人工智能+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因此,未来3—5年,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还将保持快速增长,高层级岗位需求将持续增长。
根据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走访以及调研,“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会继续向技能结构方面优化结构,更加倾向于招聘28—35岁的骨干员工。根据问卷情况反映,当前上海最紧缺的人才包括算法研发人才、计算机视觉技术研发人才、应用复合人才、语音识别技术研发人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发人才、软硬件测评测试人才、项目运维以及管理人才、人机交互技术研发人才、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人才、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人才、智能驾驶技术和系统研发人才、传感器技术研发人才、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研发人才等。

3、人工智能产业所需人才学科专业中计算机、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仍然是主流,多学科复合交叉“AI+X”趋势明显

作为交叉学科,人工智能产业所需人才的学科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呈现出广泛性特征。根据上海市教委《上海九个产业领域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从国际人工智能专家主修学科专业来看,计算机科学占比最高,在一些国家资格比例甚至还要更大,比如法国(47%)和中国(44%)。就中国来说,电器电子、数学统计等同样是占比较高的学科。从全球人工智能论文产出的学科分布来看,论文产出量最多的两个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与此同时,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能源与燃料、能源管理(电池系统、机器人)或其他器件的制作材料等方向成为人工智能交叉复合较为广泛的学科领域。
根据调研发现,招聘市场信息显示,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求职者专业以计算机、数学、物理为主,电子、软件工程、通信、控制等学科次之。同时,出于符合交叉等因素考虑,汽车、交通。医疗器械、康复、小语种等专业也为企业所认可。

表8:上海部分人工智能企业招聘人才专业背景需求情况

企业

需要人才专业背景

淞泓智能

需要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汽车、交通、计算机、通信等

兰宝传感器

电子和软件方面人才需求多

上电自动化

智能制造相关专业

ABB

软件人才

威马汽车

互联网,新零售等跨界人才

上海智能制造平台公司

软件类人才,特殊虚拟设计和VR、AI人才

明略

计算机

傅利叶

医疗器械,康复

平头哥

计算机科学大类

深兰

需要传统行业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如机械设计人才

IBM

小语种

联影

纯软件,医学诊断,硬件,设备端的应用

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九个产业领域人才需求情况调研

4、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招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需求上升趋势明显

人工智能的高科技属性决定了它具有不低的学历门槛,根据2020年的调研情况,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门槛相对较高,更偏爱“双一流”院校毕业生,52.8%的招聘单位要求求职者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大型科技公司硕士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平均入行门槛。根据《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对博士和硕士的需求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岗位是科技巨头必争人才。

5、社会招聘仍然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主要招聘方式,校园招聘是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方式

根据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调研情况,129家人工智能企业招聘人员规模为1.2万人,其中社会招聘规模与校园招聘规模的比例为4:1,社会招聘仍然是人工智能行业领域人才招聘的主要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流动性较高。企业更加倾向于招收有经验的人才,这与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在学生培养期间加强产学研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比重,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
此外,抽样调研发现上海市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企业的人才招聘中校园招聘的人才占比为20%,但是校园招聘是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高成长人才的重要补充方式。研究发现,具有本科及以上高学历水平的校园招聘人才占比明显比社会招聘人才占比高。

表9: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招聘人才学历水平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

校园招聘

94%

85%

社会招聘

31.4%

24.3%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6、不同规模人工智能企业人才需求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中小企业数量多而需求少

根据2017年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不同规模的人工智能企业人才需求呈现马太效应,从融资轮次上看,D轮以上的公司由于规模成熟、实力强大,在人才吸纳上最为积极,招聘需求占本行业的45.4%,环比增长3.8个百分点。反观A轮和天使轮创业公司,尽管企业数量占比过半,但是受限自身实力,招聘需求仅为全行业的27.2%。根据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2021年对129家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A轮及以前企业的平均招聘人数明显较少,相应的,D轮或者上市以后的成熟企业平均招聘人数较多,马太效应依旧明显。

表10: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不同融资轮次平均招聘人数

融资轮次

平均招聘人数

A轮及以前

35

B-C轮

72

D轮及以后

271

已上市

303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二、人才供给情况

1、全球人工智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美国人才规模比中国大一半以上,位居全球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产业是面向未来的重要产业,作为新兴技术的代表,美国、中国、英国、加拿大等众多人工智能领域强国都将其作为国家顶层设计来布局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人才、数据以及架构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其中人工智能人才的数量以及质量水平直接影响数据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底层架构的可应用性和延展性。对于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而言,人才的竞争是产业竞争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的能力、人才培养的水平对国家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应用。
得益于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不断丰富成熟,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快速增长。《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国际人工智能人才密集分布与北美、西欧、北欧、东南亚、南亚以及西亚地区。从国家分布看,人工智能人才集中于少数国家,排名前十的国家人工智能人才占总量的61.8%,其中美国独占鳌头,占据世界总量的13.9%,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占世界总量的8.9%,美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总量比中国相关人才多一半以上。此外,印度、德国以及英国分列第三、第四、第五。
世界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方面,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统计,截止2017年全球共有367所开设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168所,占比为45.7%,位居世界第一。《2019年全球AI人才流动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培养了全球44%的人工智能领域博士,大于欧盟(21%)和中国(11%)的总和,这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国在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数量来看,《智慧人才发展报告(2021)》显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学者数量共计15.5万人,覆盖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大部分人才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以及东亚地区。在高层次科研人才分布上,美国占比超过50%,居于绝对领先地位。2021年4月,清华大学AMiner联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中国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人工智能全球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显示,美国以1128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次为中国(171人次)。德国(110人次)、英国(83人次)、加拿大(63人次),这说明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方面,美国全面领先全球。

2、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合作成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重要手段

2019年,中国人社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根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供求比例为1:10,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突破1000万。针对人工智能供求比例失衡的现实问题,我国高校积极快速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数量呈现大幅上涨态势。2020年2月,全国范围内获得人工智能专业首批建设资格的高校共有180所,2021年2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130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专业的热度急剧攀升。中国大陆在CSRankings2020至2021年度榜单中人工智能领域中有7所高校进入全球前20位,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这说明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力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纷纷发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2020年,阿里云大学提出了“数智化人才”建设方案,同时发布人工智能学院升级计划,升级计划基于阿里云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实践以及人才培养经验,阿里云大学携手达摩院、机器学习PAI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团队,升级“阿里云人工智能学院”,为高校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解决方案。2021年10月,百度宣布未来五年为社会培养500万人工智能人才。2021年4月,腾讯与各级院校、教育机构、合作伙伴,携手推出“光合计划2.0”,助力培养10000名人工智能教师,利用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与腾讯云大学的能力帮助基础教育和高校教师掌握AI教学的能力,助力各年龄段AI教学的普及。华为还与高校合作编写了9本实践类教材,同时也在积极参与教育部各教指委的实践类教材的编写工作。华为云在2020年携手国内顶尖高校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发布了“AI十百千”“AI产学研”“AI俱乐部”“AI训练营”“AI人才汇”五大AI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点与高等院校合作,这种方式有利于产、学、研结合,高校可依托企业的应用优势,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学科优势,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合作共赢。
到目前为止,上海大部分高校已经深入进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领域,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等泛人工智能专业,上海交大、复旦、同济、上大等13所高校和5个科研院所设置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点。
上海一些人工智能企业已经独立成立或与高校联合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例如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创立机器视觉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与中南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共同创建人工智能学院。此外,上海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还有诸多探索,例如建立“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成立“上海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实训中心、发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等等。

3、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主要毕业于上海及其周边的重点院校的计算机、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



根据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毕业院校主要是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及其周边的高等院校。从专业背景来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为主。

表11: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专业背景(前20)

排名

专业

排名

专业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市场营销

2

工商管理

12

自动化

3

电子信息工程

13

人力资源管理

4

机械设计制造

及其自动化

14

金融学

5

软件工程

15

英语

6

车辆工程

16

机械电子工程

/机电一体化

7

会计学

17

行政管理

8

通信工程

18

机械工程

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9

计算机应用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

工业设计

表12: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毕业院校背景(前20)

排名

高校

排名

高校

1

上海交通大学

1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

上海大学

12

浙江大学

3

同济大学

13

华中科技大学

4

复旦大学

14

吉林大学

5

华东理工大学

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6

华东师范大学

16

上海海事大学

7

上海理工大学

17

合肥工业大学

8

上海财经大学

18

武汉理工大学

9

东华大学

19

上海外国语大学

10

上海师范大学

20

南京大学

资料来源:《上海市中的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

三、人才流动情况

1、从流动方向看,流入上海来源地最多的是北京与杭州,流出上海最多的目的地是杭州与北京



根据《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流入上海最多的来源地是北京(18.19%)与杭州(13.66%),离开上海最多的目的地是杭州(25.56%)和北京(17.91%)。由此可见,上海、北京与杭州这三个我国主要人才智能产业人才城市,人际交往的频度非常高,其中北京与上海之间的人才流动较为平衡,杭州与上海同处长三角区域,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对上海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除此之外,苏州、深圳以及南京等地与上海之间的人才流动也较为频繁。

2、从流动领域看,传统互联网企业正在为人工智能领域造血,人工智能人才关注的公司重点聚焦在科技大厂
根据脉脉发布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挖猎指南2022》,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行业依次为纯互联网、企业数字化服务、新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和通信行业,在行业波动中寻求转型的互联网人,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人才供给。根据脉脉提供的研究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中来自纯互联网行业的人才占比为13.6%,来自企业数字化服务的人才占比为12.7%,来自教育培训的人才占比为7.6%。

表13:人工智能人才来源行业TOP5

纯互联网

13.6%

企业数字化服务

12.3%

新教育培训

7.6%

电子商务&新零售

5.1%

通信

5%

统计时间:2022.1.1-2022.6.30

数据来源:脉脉人才智库《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挖猎指南2022》

不同领域技术人才最关注的公司是字节跳动,总体来看,人才的求职视野重点聚焦在科技大厂。根据脉脉发布的简历投递数据,除了投递量最大的字节跳动,计算机视觉人才最关注的公司是商汤科技,深度学习人才最关注的公司是Shopee,语音识别人才最关注的公司是华为,自然语言处理人才最关注的公司是美团。

四、人才紧缺情况分析



1、上海人工智能人才供需比略低于全国,人才供需比指数先升后降

从整体上看,上海的供需比略低于全国,表现出了比全国相对更为旺盛的人才需求水平。与此同时,上海与全国的人才供需比指数均呈现出近三年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从全产业来看,2020年的供需比指数明显高于2019年和2021年,主要原因是2020年产业的人才需求受到疫情的影响而萎缩,人才供应变得相对宽松。
具体来看,传感器与智能芯片人才、机器与深度学习人才、智能语音人才、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人才、服务机器人人才、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才、智慧城市与智慧医疗类人才等七个子类的供需比显著偏低,表现出人工智能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紧缺的市场状况。

图10:2019-2021上海市与全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需比指数

数据来源:《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

2、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匹配度略低于全国水平,匹配度指数逐年上升

从整体看,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匹配度指数总体略低于全国水平。但不同于人才供需比指数,人工智能产业的匹配度指数基本维持在60以上的较高水平,且从2019年至2021年匹配度指数逐年升高。在2021年,人才匹配度指数提升到70以上,人才匹配状况变得更好。
具体来看,知识图谱与自然语言处理人才2021年匹配度不到50,相对于人工智能的其他人才子类,匹配度指数偏低,此类技术型人才的匹配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图11:2019-2021上海市与全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匹配度指数

数据来源:《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

3、人工智能所有板块人才紧缺指数明显提高,部分板块人才供给较为充足

上海与全国在各个板块上的人才紧缺程度比较接近,且近三年来的紧缺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整体上看,2020年所有板块的人才紧缺度指数都明显提高,部分板块人才供给较为充足。全产业的紧缺度指数一直维持在60-80之间,表明近年来由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他产业人才向人工智能产业转移的动向。
具体来看,传感器与智能芯片人才、知识图谱与自然语言处理人才、服务机器人人才、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才子类的紧缺度指数基本小于40,甚至更低,表明这几类专业技术性人才子类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而嵌入式软件人才、底层逻辑类人才等紧缺度指数基本维持在70以上,人才较为充足。

图12:2019-2021上海市与全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紧缺度指数

数据来源:《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

AI人才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2022-11-22



AI人才 | 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概况

2022-11-14



人才工作这十年•上海

2022-10-24



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介绍

2022-09-2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ID:saia20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