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式建筑“发光”的奇特改造!灯光装置也能这么玩?

让老式建筑“发光”的奇特改造!灯光装置也能这么玩?




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可以用来照明也能起到不错的装饰效果。那么对于一些看起来不怎么美观的老式建筑,灯光装置可以为它们提供更多的互动性和艺术性,一个好的翻新改造会让这些古迹“起死回生”!





对于老旧建筑的翻新改造其实是有一定风险的,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历史韵味还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改的过于现代化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德律风大楼的旧址改造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案例。



1908年和现代改造对比


这栋建筑是上海第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原版建筑为6层哥特式风格,具有非常独特精致的尖顶设计和腰线,但是经过整体翻新后变成了一栋极简风格的大厦。



伊恩·斯特兰格


那么如何才能把老式建筑翻新的非常有创意呢?伊恩·斯特兰格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多学科艺术家,他的作品风格多以探索建筑空间、家庭空间以及城市环境中产生的权利剥夺为主题。



《光交叉口II》


他将一栋坐落于于悉尼郊区萨里山中心地带的废弃居民楼用灯光装置改造成了当地别具一格的地标性建筑,并且为这个作品取了一个未来感十足的名字《光交叉口II》。



该装置位于悉尼郊区 surry hills 的中心地带


《光交叉口II》提取了这座诞生于 19 世纪的建筑内部透视线,并将它们抽象化,然后将透视线作为光束重新插入到建筑中。对于简单线条如何影响艺术、建筑和景观之间关系艺术家伊恩·斯特兰格这样回应到:


“这个作品是一种尝试将抽象的透视线重新放入环境中。这些透视线并会不出现在自然界中,而是作为绘画和建筑设计中的基础内容,它被用作容纳、表现和改变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





光束穿透屋顶和立面,穿透室内房间、楼梯间和阳台


整个改造工程伊恩·斯特兰格和他的设计团队动用了非常大的物力和人力,光定制物料就使用了超过 120 米的 LED 照明设备和工程钢悬挂在建筑物内部,并且这些刚悬挂都会悬挑在外立面 3.5 米处。





深巷、弄堂和中庭的建筑形式可以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地区,在西班牙的托尔托萨也有着非常密集的建筑群,你能想象到一个诞生于 17 世纪且暗藏深巷中的修道院也会迎来自己发光发热的一天吗?



夜晚朦胧的灯光照亮了街道也照亮了路人的心


这个项目由布扎斯设计,并且在好友圣地亚哥领导的马德里实验建筑实践的帮助下,将这个巨大的“不朽灯”加入到了这一古老的修道院中,并且彻底改变了这座修道院的命运,它不仅让当地居民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娱互动,还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球游客的流量增加。


布扎斯


布扎斯是一名马德里建筑师,于 2018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马德里理工大学”,他的硕士论文在不同的毕业项目竞赛中获得了多达七个奖项,他的作品被 2018 年第 16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的西班牙馆选中并展出展出。



当夜幕降临时,这盏灯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光容器


“不朽灯”的高度超过了 6 米,表面积约为 55 平方米,在夜间它可以通过变换灯光颜色和亮度来调节中庭氛围,射出的光线可以通过修道院的边界到达街道上,这也隐隐的暗示着路人可以跟随好奇心前来参观这座古建筑。






建筑师们用六个木环建造了这盏“不朽灯”,这些木环的内边缘被一条 LED 灯带所覆盖,并且通过由电线和螺丝扣组成的轻型结构从修道院主天井的檐口垂下,波纹形态的半透明纤维膜覆盖在环的外侧,将自然光和人造光引导至地面形成一种梦幻的效果,装置正下方有一个小楼梯可供参观者走进灯的内部,用来感受该作品所形成的“cel obert”(开阔的天空)概念。















无论是中世纪还是近现代的建筑大多照明设备都比较简易,大家有想象过把这些建筑中的蜡烛和油灯换成 LED 灯和射灯么?或许这种改造可以让这些老建筑诞生出不一样的风格!



“1.3 SECONDE”灯光装置


2019 年纪尧姆·马尔明在法国 “constellations de metz”的展览中展出了一个名为“1.3 SECONDE”的灯光装置,该项目接管了整个圣文森特大教堂的内部,并使用了 250 台投影仪构建而成,投影仪射出的光线足以照亮整个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细节,在室内形成的光线如同温柔且梦幻的月光,整个设计的初衷也是想让游客沉浸在光与声的场景中来庆祝登月的第一步。





“1.3 SECONDE”内部光线的效果


因为是太空旅行的主题马尔明受教堂的柱子、彩色玻璃窗和整体哥特式风格的启发,在使用闪烁光束时可以瞬间照亮整个教堂,但短暂的持续时间也让教堂多了一些神秘感正好契合宇宙的特性。





“1.3 SECONDE”光束编排效果


当游客进入到圣文森特大教堂时黑暗和闪光之间的交互能让他们瞬间沉浸在这奇幻且美妙的场景中,这种体验也让本身并不那么稀奇的老教堂变得更加活力了许多。

作为人类从古猿进化到现如今的样子我们总是在夜晚处在最薄弱的状态,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需要一些东西来慰藉,那么灯光的使用完完全全就是弥补了我们人类本能上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CORONA”


另一个把灯光利用到极致创作的老建筑坐落于历史悠久的哥本哈根。当地有着固定的灯光节,所以灯光创作在这里一点也不稀奇。说到 CORONA 大家会想到什么呢?直译的话是日冕的意思但音译就是这次疫情的病毒代号,不得不说“CORONA”这个作品一语双关的技巧真的已经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无论是从圆环光芒的外形还是颜色都如此接近太阳和病毒。






“CORONA”其实可以操作日冕的颜色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它只能显示一种颜色,这个作品还可以和观众交互!只需输入一个网站,然后用手指在显示屏上滑动圆圈,即可为装置增添更多光亮和色彩,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想让大家联想到当下的疫情环境,而是希望通过日冕终有一日会变回能量充沛的太阳这一寓意去激励现在心情不佳的我们。





“CORONA”









用光本身去表达情绪以及作品内容的艺术家并不是很多,但有一位可以说很早就出名了,他就是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早在 13 年美国纽约、洛杉矶和休斯顿的三大博物馆合作为他提供了数千平方英尺的展览空间,并且 14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他颁发了国家艺术奖章,因为他对于光的执着和表达是用一生去追求的。






四十年前特瑞尔购买了亚利桑那州北部的罗登陨石坑,并且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一直想把已经灭绝的火山口变成一件艺术品,这种不计成本和时长的创作在特瑞尔看来很正常,他也曾说过:


“我想看光,而不是让光照亮另一件物体,我对光本身的性质感兴趣,所以光就是我创作的启示。”




2012 年在休斯顿的作品《顿悟暮光》


特瑞尔的作品喜欢探寻自然中的可见光,比如“ Skyspaces ”系列他就用建筑的中空形式去拉近人造物和自然的结合,最近一次作品是在奥地利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和滑雪胜地莱赫阿尔贝格开幕。


奥地利山区的“ Skyspaces ”


“Skyspace”装置始于 1970 年代,如今遍布全球 75 个以上的地点。 每个“天空空间”都是一个房间,天花板上有一个椭圆形或方形的孔,通向上方的天空。







除此之外詹姆斯·特瑞尔还创作过很多室内展厅的灯光装置,其中使用的色彩搭配以及色彩形状都非常具有未来感,他的作品对于空间的纵深把握以及作品本身和观者的交互做到了非常高的匹配度,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吧。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普通人的家装设计,灯光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既熟悉也陌生,一个好的灯光表达不仅可以让你展示更多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也能让你的社交变得更加丰富!Of Course 也在灯光互动方面积极地探索和发展并且联合来自剑桥艺术学院的副讲师杰森·哈比奇(Jayson Haebich)推出了最新的灯光互动编程大师班!



杰森·哈比奇


杰森·哈比奇是一位传奇伦敦艺术家及研究员,对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叉领域感兴趣,并且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比如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德绍包豪斯、萨默塞特宫、英国电影学院以及欧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各大画廊和机构。


“Star”


“Star”这件作品是杰森·哈比奇的代表作,他为圣诞季节中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创作了一个无比绚烂的交互式激光装置。




“Star”


“Star”是由两个高功率激光器和一块悬挂在大教堂内的特殊屏幕组成,通过激光的投射创造了一个三维星,并且这颗星星与大教堂地板上的中控 ipad 连接,公众可以参与其中使用 ipad 来调整星星的颜色和运动轨迹。








“Rausch”

除此之外杰森·哈比奇还为德国开姆尼茨 Begehungen Rausch 音乐节创作了专属的灯光装置,这件作品表达了对于固有空间的重新激活,并且将整个空间变成了一个充满光与色的未来空间!

看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想更多的了解传奇讲师杰森·哈比奇的作品或者想要了解如何制作属于自己的灯光装置,那么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情哦!



你想跟随国际激光艺术家学习灯光互动吗?

你想掌握可编程舞台灯光与激光装置吗?

你想制作数据驱动的互动灯光体验吗?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参考资料:

https://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monumental-lamp-installation-patio-17-century-monastery-spain-bouzas-del-aguila-03-25-2022/

https://www.designboom.com/art/tetro-guillaume-marmin-1-3-seconde-lightshow-metz-france-07-09-201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