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动态清零”防疫时代的社区景观演化探索 | 读书笔记

全民“动态清零”防疫时代的社区景观演化探索 | 读书笔记



本文为《全民防疫时代的社区演化趋势灵感报告》读书笔记

近日,阅读园景人平台发布的全民防疫时代的社区演化趋势灵感报告一文,作者为林德设计景观设计总监戎正瑶女士,她也是“设计师的灵感博物馆”品牌公众号创始人。她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2022年4月身处上海,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通过对不同社群的调研和观察,对社区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读,但是我觉得手机看这篇微信帖非常辛苦。

首先,该篇文章有近1万字,赶上一篇学术论文了,眼睛和颈椎受不了。

第二,该篇微信帖的图片非常丰富,但图片会冲淡对论点文字的记忆,因此我只记得这些图片,忘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第三,观点太多,有8-9条,一般人记不住。所以,我用“金字塔三分法”原理重新整理了该文章的逻辑线。

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文仅是上述文章的读书笔记,仅用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学习该篇长文。所有观点都属于戎正瑶女士,在此表示感谢。

逻辑线

一、从小区入口到楼栋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一系列的归家动线

1、社区入口是第一道防线,需要升级社区入口大门的功能

2、便捷性强的社区交通道路系统能减轻物资转运工作的负担

3、架空层、空中公共花园及屋顶花园等建筑类活动空间

4、室内空间的改变

 

二、“植物”是未来社区景观营造的主流价值点

1、植物的吸引力——主题场景植物模块

2、植物的治愈力

3、利用社区的林荫空间

4、利用社区的草坪空间

 

三、被重塑的社区人际关系,让居民更有安全感的配套

1、强调“连接”和“交融”的空间设计逻辑

2、社区里的健身需求

3、儿童活动空间

4、疫情期间长时间隔离可能出现的各种配套性的需求

01 

从小区入口到楼栋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一系列的归家动线

1、社区入口是第一道防线,需要升级社区入口大门的功能

【问题】入口大门作为社区的门面,隔离期间大部分呈现出一片凌乱的状态。各种生活必需物资,政府发放的物资,菜品、快递、外卖的存放、收取、配送,还有外来工作人员,团购的来访登记和消杀处理等。所以现在大部分的社区入口没有设置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这些物资,各种物资自然就无序地堆积起来,让来领取物件的人难以寻获,甚至会有出现丢失的情况。

【以前的浮夸】过去我们所提倡的“三重归家礼序”,专属精致的院落入口设置,是否太浮夸了呢?

【对策:当下对实用功能的反思】住宅社区的入口设计除了尊贵感和礼仪性,还需要前置考虑更多满足生活需求的物理空间,在极端情况之下需要寻求礼序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2、便捷性强的社区道路系统能减轻物资转运工作的负担

【问题】处于封控区的小区居民不能进出自家楼栋,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需经由居委的许可,由业委、物业或志愿者帮忙运送到楼栋入口。每天几十户居民的生活资料的转运工作,就分配到几位非专业的志愿者身上,对他们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巨大的工作量。

【对策】因此,道路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便捷性和舒适度体现在道路的尺度和平整性的细节处理上。

3、架空层、空中公共花园及屋顶花园等建筑类活动空间

【问题】对于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政策的小区居民,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居住的社区配套不同决定了在封城期间的居家生活体验千差万别。景观资源比较丰富的小区,下楼做个核酸,拿个快递,体验感都更美好些;而在一些老旧小区里,既没有绿化景观,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缺少公共景观的社区生活了无生趣。

【对策】这就需要社区在规划阶段做出调整,比如设置架空层会所、空中公共花园及屋顶花园等在建筑内部的活动空间。虽然目前在很多刚改和改善型住宅里,架空层空间常被利用成为儿童活动、健身活动和社交休闲空间使用,但常常因为缺乏物业维护或各种设施投入不足而没有被活跃使用。除了架空层,甚至在各个楼层(高层中部设置空中花园,这种配置相对比较高端)及屋顶空间镶嵌邻里休闲花园,让儿童活动空间、观赏植物园、健身运动空间等有机融合到整个楼栋中——不出楼栋也能到达一系列景观功能空间,那么即使在封控期间,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

4、室内空间的改变

因为即使疫情过去,对卫生和健康的迭代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国民的心中——回家洗手换衣服会成为如今跟戴口罩一样自然的事情。入户洗手池、玄关衣帽间、外衣外鞋放置区域,甚至洗衣区都将成为对未来玄关的生活场景需要考虑合理布置的功能区域。另外,厨房和阳台应该是解封过后大家会积极升级的功能模块。健身、娱乐以及亲子功能模块也会迭代出更多的需求。

02

“植物”是未来社区景观营造的主流价值点

【问题】在社区中居民排队验核酸的场景,人们容易形成心理上压抑。需要更多的利用植物的力量——吸引力、治愈力以及植物带给人们的想象力,给社区景观赋能。

 

1、植物的吸引力——主题场景植物模块

通过植物所呈现出来的色彩、质感、香味、声音、味道,对应我们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感。植物的色彩,能够缓解眼部疲劳;植物的声音能够让我们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并减少烦躁;植物的芳香,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神经系统,分泌活性物质,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植物的质感和果实,会调动我们的触觉和味觉,产生新奇、愉悦之感。

总之,植物的五感体验对社区景观的价值,通过植物让我们感知四季和我们的生活状态。即:不是我们调动五感去感知植物,而是植物随着季相变化而带来形态、触感、颜色的变化,让我们的感官变得更敏感。

【对策】从上述诉求出发,我们未来的社区绿化造景,不应过度强调常绿的园林植物,而要结合季相性质特点明显的植物,让植物能带给人差异化更大的五感体验,更有助于感受大自然。

 

2、植物的治愈力

植物的治愈力包括:滤毒杀菌、吸滞粉尘、隔音降噪、精气疗养、调节情绪等。在疫情期间,植物对人们的情绪调节功效显得尤为突出。

据说,处在绿色的植物环境中,脉搏会比正常时候平均减少4-8次/分钟,血速缓慢,从而减轻心脏的压力,使得呼吸均匀平缓,脑电波β波降低一半,给人安定的感觉。同时,植物精气进入鼻端,与嗅细胞结合,将嗅觉冲动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皮质之嗅觉区——边缘系统,影响脑垂体,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及荷尔蒙系统变化,进而影响人的心跳、消化及情绪。这也许能较为科学的解释,在长期居家隔离如此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之下,小区绿化、花园、甚至是阳台小植物都能给予人们精神安慰。

3、利用社区的林荫空间

“林荫”、“树阵”,小尺度的林下休憩空间,阵列的公共广场空间,还是轴线上的林荫大道,融入自然的林下空间……“林下”空间都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实现空间渗透,打造舒适又有颜值的空间体验。在这特殊时期,我们还捕捉到特别的场景——社区里的TONY老师在给居民理发,林下空间秒变“TONY老师的林下SALON”。

4、利用社区的草坪空间

【问题】在草坪上举办各种活动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过去一直没有普及,其原因除了那时候人们还可以外出,在社区草坪举办活动还不算刚性需求以外,引导居民在草坪里活动,非常考验社区的物业管理、社区组织能力、相关配套、居民素质等等。

【对策】将来社区里的草坪空间,是充满想象力的活动场地,引导业主在小区里的草坪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家庭生日派对,夏日音乐晚会,社区艺术节……

我(老俞)也一直有个梦想,如果能把小区里杂草丛生、没有人愿意去的地方全部种上蔬菜,然后让整个小区的家庭一起来共享,那是多么完美的解决抢菜的问题呀。

总之,植物的治愈力体现在其诸多的健康功效,而有益于人体健康之根本在于疗愈植物能够与人产生直接的互动,这是未来居住区景观营造的主流价值点所在。

03

被重塑的社区人际关系,让居民更有安全感的配套

1、强调“连接”和“交融”的空间设计逻辑

防疫清零政策下的极端生活条件,不断考验着个体、家庭、社群、区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策略,让大家重新审视社区的自身生活和价值。看似封闭的社区里,因为抗“疫”这一共同目标让人与人之间重新建立了联系。

在疫情初期,许多小区在一开始都存在矛盾和分裂,其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不同家庭无法共情他人生活需求而引起的——例如年长的家庭,无法理解有小孩的家庭对食物的营养需求,认为牛奶是奢侈品;健康的家庭,无法理解需要出小区看病的家庭;经济相对富裕的家庭无法理解为了政府发放物资而抱怨的家庭等等。

而能更快的相互妥协调整、化解矛盾、团结社区力量的社区,其生活条件就越快获得改善——即使需求不一,但能通过沟通求同存异,从而解决各方需求。可以说,邻里关系得到改善的小区,隔离期间,幸福感越高;相反,邻里关系日益紧张的社区,会让人在隔离期间增加焦虑感。

 

【启示】重塑的社区关系,给未来社区的景观设计带来什么启示?

【问题】长久以来,我们对高品质社区景观的定义,被固化在各种风格调性的标签之下:新古典主义,新亚洲风格,大都会装饰主义,现代中式风格,国际未来风等。

【功能空间】而对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功能空间,却经常被简单粗暴地公式化为若干个标准模块,如:全龄儿童活动模块、长者活动模块、运动模块、景观客厅等等,根据不同的景观风格,适当结合项目的主题命名,但普遍大同小异。

【策略】有利于邻里交往的场地空间,核心在于“连接”“交融”,而非场地景观风格化装饰。因此在社区景观公共空间设计上,需要轻“风格装饰”,重“场所体验”。空间作为人的活动场地的载体,需要更多地考虑人在其中的行为逻辑和活动内容。空间设计的完成是由使用者们共同完成的。

2、社区里的健身需求

【问题】在4月居家隔离期间,刘畊宏直播健身迅速走红。人们对直播健身的热情,某种程度反应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反应了宅家的刚性需求。未来等疫情稳定,养成健身习惯的人们,相信也会更倾向于在社区或家中完成健身。

【对策】社区中的运动空间需要升级,竞技性运动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是最能聚集人气的活动;在儿童活动场地中,考虑具有互动性的运动游戏设施,既能锻炼孩子们的体魄,也能促进亲子关系;专业的自训锻炼设施,包括各种无氧锻炼、上肢臂力、核心基础锻炼等,搭配有氧运动跑步、瑜伽等;在邻里社交空间嵌入“轻运动”元素,让邻里在交往闲聊中,不知不觉地就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3、儿童活动空间

【问题】在目前的社区儿童活动空间中,存在大量针对幼龄儿童的活动器械,不太适用于大龄孩子,固定的硬质游戏设施对大孩子们缺乏吸引力,在很多成熟的社区中,大孩子几乎无处可玩。在隔离期,对只能在家上网课,缺乏跟同龄伙伴正常社交的孩子来说,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成长上的缺失。当然,人造的色彩不能代替自然的色彩,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们感知日出日落、寒来暑往、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的权利。

【对策】利用场地的绿地,打造更多的儿童活动场地,必然会成为未来社区景观的主流趋势。“大自然”是儿童探索和学习最好的场地,在户外自然环境里,通过接触不同的自然元素,能满足儿童探索创造的心理需求。自然的场地是变化的,同一个自然游戏场地,孩子们能在变化的四季探索中游戏和成长,感受四季生长的气息。和社区里一般的硬质儿童游戏场地一样,以自然造景为主的探索性游戏场地同样需要满足儿童成长的三大核心要素:体魄、心智、社交。

“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探索成长”——目前已经成为大部分开发商打造景观产品的主流价值输出。在社区打造自然探索游戏场地,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物业运营的力量。

4、疫情期间长时间隔离可能出现的各种配套性的需求

【问题】一个多月的隔离,足不出社区,除了很多日常的需求都无法被满足,如食物菜品和日常用品的购买,理发等需求,还有紧急医疗救治需求,阳性居民的宠物寄养需求等等。

 

【对策】小区内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卖部,在封控期间可能成为小区居民物资补给重要的基地,针对未来不确定的全民防疫大趋势,小卖部、便利店,更可能演化成无接触食品贩售机,能为小区提供一定的物资储备。

对于大型社区而言,小区内部需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如理发,家政等服务,急救服务站点,宠物寄养站,在极端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区的宠物寄养站能为宠物主人们提供最强的安全感。

附录:

文章链接:全民防疫时代的社区演化趋势灵感报告

注:图文来源于易亚源境感谢原作者辛苦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

读书笔记,今天您在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