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塘
三林,别名“筠溪”。三林塘老街又称三林老街,位于浦东新区三林镇。北宋神宗年间,有闽漳州人称林乐耕者,在家乡五次科考,都未能科举出仕,乡人都有流言蜚语,遂萌生出游之意,溯闽江,达浙江,一路探山访水,及至沪渎之黄浦,见烟水连天,漁帆点点,极似家乡,遂在一条支流旁定居下来,令长子居东庄,次子住西庄,乐耕翁中庄,这三庄称“三林庄”,门口的河流被称为“三林塘”,这就是三林塘的由来。
林乐耕
西林街 时代的标语
浴室
中林街
庞松舟住宅位于三林镇中林街65号,1933年建成。北面的配房被拆除,改建为现两层双坡建筑。
松廬
该宅为一栋独立式住宅,坐北朝南,具有上海近代建筑风貌特征。现有建筑基本保持原貌,为砖木混合结构,纵墙为主要承重,檩条直接架设在墙体之上以支撑屋顶。建筑共三开间,从外部看为两层,实则内部有三层空间,占地面积164平方米。
整修过的庞宅
庞松舟宅解放后由庞松舟小女儿所有,庞松舟前往台湾。后庞宅归为上海邮政局所有。现为庞氏后人居住使用。
庞松舟
汤氏民宅位于三林镇三林路550号,原前部门楼已毁,现保留有两进四合楼式住宅一处,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对称式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院落及两侧厢房、正厅、后花园八角亭。该建筑雕饰精美,是民国时期三林地区中西合璧式民居的典型代表。
汤宅
宅主汤学钊早年经商,于民国时期建造该宅,后此宅经吉列刀片厂出资修整,做展览等用途。
汤学钊
上海市三林中学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老校。前身为“三林书院”,院址设于三林镇文昌阁,由陈行贡生、地方教育家秦荣光,会同杨思武举周希濂、三林巨商汤学钊集资创办。
秦荣光
周希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制为“三林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三林高等小学校”。1912年,校舍毁于火,校长秦锡田(秦荣光之子)与监学赵履福苦心擘划,重建新舍,改称“三林、陈行、杨思乡立高等小学校”,与三林乡立初等小学4所学校合并,设置学校联合长管理,联合长秦锡田。
赵履福
1926年,杨思划为市区,遂易名“私立三林小学校”。公元1930年由主席校董秦锡田、校长丁仁科筹划建立中学部,初名“私立三林职业中学”,第一任校长由丁仁科兼任。翌年即改称“私立三林初级商科职业学校”。
丁仁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军逼境,学校迁至上海公共租界的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黄河路口)平和里44号续办,并设高中商科。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势力侵入租界,校董会决定宣布中学停办。时三林原校址曾为日本占领当局办设的“上海市第四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2月迁回三林镇原址正式复课。由于学校设备已破坏殆尽,遂改为普通中学,并增设高中班,定名“私立三林中学”。1953年1月,学校改为公立,更名为“上海县三林中学”。
上海县三林中学
东林街
凝秀堂
同善堂
修复后的文昌阁
阿婆和我说这里曾是东城隍庙
东城隍庙供奉的是浦东陈行人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西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名李若水,是三林老街的守护神。三林的宗教建筑中,道家和释家建筑常常混建在一起,西城隍庙与西昌庵混建在一起。历史上西昌庵在西,西城隍在东,现今庙和庵合建在一个院中,在院墙上各开一门。
西昌寺
糖坊桥
总有适合你的
“江宅”
大海航行靠舵手
周浦,曾名有“澧溪、杜浦、储里”等。“周浦”名称由来有二说:其一、北宋已有河流周浦,因浦得名;其二、因四周河道如网而得名。在周浦,正儿八经的没拍到什么,乱七八糟的倒拍了不少。
澧溪幼儿园
老路牌
老街
小上海
难得一见的书报亭
巽龙庵位于周浦镇巽龙桥东侧南八灶159号,也称巽龙禅院。因地处周浦镇东南巽方,故名。又因寺前有小石桥,有团龙纹图,为行人必经之途,故又称为桥里庙。
寺庙和周边的房子格格不入
巽龙庵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建造,原建一正二厢共9间,供如来大佛、观世音、水火神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在庵西侧增建法云堂,初为讲经之所,后为粮棉商议事所。清嘉庆五年(1800年),又建文昌阁。原巽龙庵大殿柱梁上原雕左右飞龙各一,古人传说其中一条于某年雷电交加之日腾空飞去,故有“野寺飞龙”之说。
巽龙禅院
傅雷旧居
沈宅
朱家宅2号
国营老店
浙宁会馆位于周浦镇川周公路4482弄,又称浙宁公所,俗称宁波会馆,于清末由周浦长泰丰席店店主周宝初发起,周长泰席店、日章纸烛店瑞和祥五金店等宁波籍店主参与兴建。浙宁会馆建成后,仓房存放棺木,在周浦镇的宁波籍人士每年两次在此聚会。
浙宁会馆
张宅
在周浦近代历史上,小云台街也是周浦的“实业之街”。民国二年(1913年)使用内燃机为动力的振新面粉厂在小云台街创办;民国九年(1920年),胡簋铭等集资创办中华火柴厂更是扬名国内。街上作坊、商铺星罗棋布。但现如今一头一尾到已经拆除,当中这段因为开发商资金断裂而暂时没动。
小云台街
仅存的老房子
拆光
泗泾
因通波塘、外婆泾、洞泾、张泾4条河流汇集于泗泾塘,故名。泗泾镇在元代中叶开始形成村落。元代后期始成集镇,称“泗泾里”。明正德年间改称“泗泾市”。七宝徐寿出资沿蒲汇塘北岸构筑石桥9座,七宝、泗泾间交通遂便,镇的规模日益扩大。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泗泾塘上“普渡桥”、“福连桥”和“武安桥”3座3孔石拱桥相继落成。如今泗泾古镇人也非常稀少,但过了桥去到安乐街,还能看到不少想拍的内容。
泗泾供销社
松江县泗联供销社
姜宅
下塘街
孤寂的单坡房
开江东路
福连桥
安乐街牌坊
史量才故居
蔡宅
马相伯故居
周伯生宅
安方塔
颜世香宅
浴池向右
泗联公社粮仓旧址
南张泾桥
这块老路牌估计也要被替换掉了
以前的颛桥老街
朱行村村委会
浴场
已经进不去了
虹梅南路
废墟
改造昔日老城区
斋卤味
-END-
添加微信号、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作者:Cynthia Shen(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