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10问」郑听泉:“艺术告诉我,它与生命共生”

「轻/松10问」郑听泉:“艺术告诉我,它与生命共生”




延续松美术馆「轻/松计划」项目无界限艺术创作与学术性相平衡的主旨,联合当代艺术进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青年艺术家、青年策展人,共同推出「轻/松10问」系列线上对话栏目。以青年艺术家年轻化、多样化的不同视角,探讨各自独特的艺术理解与表达。意在给予青年艺术家、青年策展人更多关注与支持的同时,助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本期对谈嘉宾是「轻/松计划」项目“共感”合作艺术家郑听泉,我们从她本人和作品当中,看到的关键词是“心性”,这与她的工作方法及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访谈中郑听泉提到,通过艺术不断完善了自己人生的修行,以及对世界真相和自己生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她意识到:“当艺术构筑了她的生命之时,她也成为了艺术本身”。




郑听泉《夜间灵光》,60×40cm,布面丙烯,2021




轻/松计划 × 郑听泉



大家常说“功夫在画外”,除了艺术创作,你都在做些什么?有什么事情能让你更轻松?


郑听泉:确实,创作只占据我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时间我都在感受——从书里感受人类思想的涌动,在日常中感受生活的朴素美和规律美,还有从大自然中感受生命流动的生生不息。最近很喜欢看一些建筑相关的东西,不断地惊叹于建筑师们师法自然又应用于自然的能力——两者之间有一种无形又奇妙的生命循环,也让我对关于“作品在空间中的陈列形态”、“作品如何更好地与空间共生”这些问题有了许多思考。

不过,最让我感到轻松的还是打坐,看有关自然风景的纪录片或是找一个舒服的位置闭着眼听窗外落雨的声音。这次的展览中也展出了我的一系列由“自然白噪音”转化而来的纸本水墨作品,从表面上来看,我是通过肉体感官的耳来听,再用笔画出来,但实际上,这其实也是一种体验——始于心性力量的生命体验,正是因为我的心知道自己与万物无二无别,我才能毫无阻碍地来到它们的生命境界中,与它们“共感”:在溪水声中,我成为了溪流,或湍急或平缓地流淌;在柴火燃烧声中,我成为了闪烁的火光……只有当我成为它们的时候,我才理解它们的所有精神,我才能真正与它们共感,而这种体验源自你全然的相信。




郑听泉《致敬·流动》,60×40cm,布面丙烯,2021


郑听泉《晚客》,25×20cm,布面油画棒,2021



平时都在读些什么书?请摘录戳中你内心的几段文字。


郑听泉:我在上哲学课,东西方古典哲学经典看的比较多,最近在读《中庸》和《九章集》。文学作品看得不多,喜欢德国、南美作家的文字,比如黑塞的《悉达多》、《玻璃球游戏》和帕斯的《太阳石》,尤其是《太阳石》,我几乎每个月都要重新读一遍。近几年对“空间关系”愈发的感兴趣了,于是很喜欢看建筑家写的书和作品集,柯布西耶的《东方游记》、卒姆托的《建筑氛围》、路易斯·康等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坛经》中记载慧能大师正是听到了这句话,于是顿悟。这短短八个字道尽了佛家的所有智慧,也内含了历代觉悟者的全部生命奥秘。它就像家门口的一棵大树,每天出门时,它都在那儿,却又无时无刻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意识到这些变化需要你生命境界的提升。对我来说,这句话是尺子,当我每次多看懂它一些时,我便知道——是我的生命又成长了一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外篇·知北游》


我向往一种朴素、内静的美,一种包含着“至真”与“至善”的美。表面上看,或许它有着激昂的笔触、跳脱的色彩,但往它的深处望去——原来那里存在着——一个在巨大的静默中生生不息的世界。愈读这句话,你愈发能感到文字背后蕴含的那个无边无际的、无法用言语描述其精妙与丰厚的心性世界。


“那是美好的一天,不是上学的日子。一定是早春——我能闻到它的味道……我记得自己像小时候一样奔跑,当时的轻盈和优雅如今已不再在我身上。那时我尚未察觉,但现在作为一个老人回想起来,我意识到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当下”。“当下”就像流动的历史的一个缺口,突然之间,它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

——彼得·卒姆托


我仿佛能置身于卒姆托所经历的这个瞬间——气味、空气中的湿度、奔跑时协调运作的全身的关节与肌肉的运动、风拂过皮肤时带来一丝一丝的凉爽感受……它让我体会到“当下”的“空”和“有”,正如他所说:“突然之间,它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我想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瞬的超越体验,这体验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在现实和时间的背后,还存在着一种不悲不喜、不增不减的“空性”。




郑听泉《雀跃》,40×40cm,云肌麻纸、墨、银箔、岩彩,2021


郑听泉《听闻的光》,32.5×22.5cm,云肌麻纸、岩绘具、丙烯、墨、树脂,2022



有哪些艺术家、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对你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郑听泉:我很喜欢巨然、黄宾虹、赵无极、野口勇、内藤礼和Anselm Kiefer、Lucie Rie。这其中既有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艺术作品中发挥到极致的画家,也有将多元文化融合到一定高度的艺术家,他们告诉我那超越地域、文化、画种、材料的可能,让我能在他们的支持之下,更加自由地去探索、表达一切。

陆象山先生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惠能大师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以及西藏密宗中的许多观点都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这些观点以及我过去的人生体验共同构筑了我作品中的世界观:世界本就蕴含在心中。


你是因为何种机缘开始学习美术专业的?


郑听泉:家庭对我的影响很大。小时候,父亲就把画册摊满了家里的各处,等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拿起画笔很多年了。之后的事情便显得顺理成章了,直到现在,创作对我来说已经是呼吸般的存在了——它平凡地隐入我的生命,同时也源源不断地构筑着我的生命。


过去的一年中,你关注了哪些与自己紧密相关的事件或事情。


郑听泉:过去一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告别了校园生活和回国。尽管这些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但其实没有对我的生活和创作带来太多的影响和变化,或许是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在不断地向内走,对于外界发生的事情愈发不敏感了。




郑听泉《如影穿行的日中》,370×240cm,硬纸板、丙烯、铜箔,2021


郑听泉《如影穿行的夜里》,370×240cm,硬纸板、丙烯、墨、银粉,2021



你是如何看待创作与自我的关系的?


郑听泉:或许我可以将这里的“自我”一词理解为“本我”。我想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其实就是来源于我们生命中那个想要看清“本我”为何物的内在动力,因此,我认为创作是发现“自我”的方法。


作为青年艺术家,是如何平衡生存和创作的?


郑听泉:这几年,我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比如艺术行业从业者,当然更多的是一些持续保持着创作热情的年轻艺术家们。她们给了我很多支持和机会,让我的作品能够在线下空间里被更多热爱艺术的观众看到,这些关系让我感到很自然,也更加深知自己是幸运的。我在平衡生存与创作之时,有一个小小心得:放下或许是更多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通常是更好的。


你感觉当下哪些因素是艺术创作和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危机?打算如何克服与转化?


郑听泉:我想,造成危机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艺术家对于自己前进方向的迷茫,以及过早地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并停留在这种舒适感受里,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阶段。不断保持学习、开放的姿态,有时往往不是世界限制了你,而是你自己所设的思维模式限制了自己的成长。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在或大或小的人、事、物中发现真善美,不要丧失对美的感知力,不要停止对真理的追求。




郑听泉《Kawaguchi Stream1》,40×40cm,生宣、墨、钢笔、索斯,2021


郑听泉《Kawaguchi Stream2》,40×40cm,生宣、墨、钢笔、索斯,2021



请谈一下对于此次参展作品的思考。


郑听泉:这次参展的作品主要是我在去年夏天集中创作的作品,包括一系列由东西方古典哲学思考而引发的作品,自然万物与我相遇相合时激发出的灵感而产生的作品,由声音转化而来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就像我所有生命体验的缩影,它们的题材、意象、材料各异,但都让我更加地明白了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我的每幅绘画都对应了一段文字,这是我过往展览中没有过的新尝试。我想,在这样文字与画面的共鸣中或许又产生出了某种更深的共感和更绵长的余韵,在此非常感谢轻/松计划项目组的伙伴支持并实现了这一设想。


在下一阶段的艺术创作会聚焦什么问题、方向和类型?


郑听泉:其实我一直专注于通过艺术去寻找“本我”,在我看来,这个“本我”就是生命的原本模样。


接下来的创作应该会选择“石头”这一主题来继续我对于本我(生命)的探寻——在静态石头中发现动态生命的微妙流动,在这样的“动”、“静”之中深入体会生命本自具足的妙境。当然也希望能够尝试更多不同形式的作品,学习和应用更多材料、画种,更希望能够在不同的空间中呈现我的作品,因为空间和作品的“共生”是我一直很关注的重点。未来希望可以与更多有意思的项目合作,不断地创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持更多的学习,保持开放的态度,带着真诚的目光去发现世界中的“美”,通过艺术了然生命的真相。




问答结束




今年夏天郑听泉在成都青城山上将有一场个展,因展示空间的独特性,作品能够直接和自然界产生很亲密的联结,就像上文中回答的,她很期待作品能在与空间的相遇中“共生”,并在这种“共生”中继续源源不断地生长,这样的作品才是“活着”的。正如本期项目主题“共感”,“共感”展开的打破边界的限制,观念隔阂的壁垒,在此时此刻,共在共存,感同身受。




2022「轻/松计划」第1期“共感联合在艺APP共同推出“云端展厅”线上特别呈现,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刻线上看展!




关于艺术家




郑 听 泉


1997年生于浙江台州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 硕士

个展:

「月光 海 雨天」MoNNa Gallery 东京 2021

「万寿有亭」壹张画廊ArtOne Gallery 杭州 2021

「野⽣」空⼭美术馆Ultramontane Gallery 杭州 2021

群展:

「五美大联合展」东京国立新美术馆 东京 2022

「Preface I 2021」GALLERY ART POINT 东京 2021






 暂停营业通知 

为配合防疫政策相关要求,松美术馆当前仍在闭馆,开馆信息将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敬请关注。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社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