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10问」徐若昕:“我的创作态度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完成指标”

「轻/松10问」徐若昕:“我的创作态度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完成指标”




今天是「轻/松计划」展览“柔软的触角”展期最后一天,还没看展的伙伴要抓紧最后一天时间啦!


本期「轻/松10问」对谈嘉宾是展览合作艺术家徐若昕。随着装置作品《摸摸我的肚子》的出圈,刚刚从美院毕业的“斜杠”青年徐若昕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开始探索创作和与自我独处的人生课题。

徐若昕聊到,离开学校后的一年,看似没有规划的她,体验过各种职业,真正意义上赤裸地、没有任何庇护地存在在这个社会里了。这令她感到新鲜,同时也感到危机和很多怪异的情绪,里面有很多复杂和细碎的主题,这对于艺术家而言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过程。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轻/松计划 × 徐若昕



您是因为何种机缘开始学习美术专业的?


徐若昕:真正意义上开始学习美术专业,对于我来说是进入到中央美术学院之后。但是如果说狭义的画画,其实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四、五岁被妈妈送到绘画班,学习用蜡笔水粉之类的东西,画一些创意儿童画。上到小学的时候,中午为了逃避午睡,会去国画班,当时去画国画是可以不用睡午觉的。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就是顺其自然地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特长,所以就参加了艺考,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路程,没有什么特别的。


平时都在读些什么书?


徐若昕:从今年三月份到现在,我一直在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性经验史》。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福柯写得就很复杂,我读起来很困难,抽空读一读,到现在才读到二分之一,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这本书,包括福柯的非常多的著作,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是需要静下心来去理解的。

平时我的阅读兴趣偏向于哲学、社会学以及和时尚相关的一些信息,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好像什么都读一些。今年我开始培养听播客的习惯,我发现似乎这样稍微碎片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我更容易接受一些。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有哪些艺术家、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对自己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徐若昕:有这样几位艺术家,我印象很深刻。第一个是尹秀珍,她做的陶瓷作品,还有她拿布料做的巨大的柔软的粉色装置,还有很多关于情感、亲密关系和家庭的作品,我都很喜欢。还有就是宋冬老师,除了《物尽其用》之外,我还很喜欢他的一个作品,叫《抚摸父亲》。还有一位是艺术家周雯静,她有做那个有关于节育环的作品,还有一个是把怀孕的女性形象做成石膏,然后浸在红色的液体里,然后还有一本关于权力的书,她所创作的我都很喜欢。

这些作品有关身体,有关权利,也有关于人的情感,是我感兴趣的命题。


说出过去的一年中,您关注了哪些与自己紧密相关的事件或事情,并简单叙述关联性。


徐若昕:过去的一年其实是完全被打乱计划的一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做的东西会成为大家认可的作品,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拥有艺术家这个身份。我在学校里面的感受就是保持谦虚,保持谦卑,不断的向周围的人学习,所以我觉得艺术家好像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词,对我而言,成为艺术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人生的规划上,说好听一点叫“斜杠”,难听一点就是我觉得我什么都会,但又什么都不是太精通的感觉。脱离了学校之后,身边少了非常多可以参照的对象,这让我觉得有点无所适从,所以在过去的一年,我都在很努力地尝试如何与自我独处。因为《摸摸我的肚子》的出圈,我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这让我觉得有一点猝不及防。

过去一年对我来说是非常“动荡”的一年。没有稳定的收入,做模特、做摄影师、做设计、去考前班代课等各种比较短期的临时工作,我都很乐意去参与,去年去参加了艺术节、艺术书展、去摆摊……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又好像什么都没做。然而我居然在这种状态中奇迹般地活下来了,没有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我也觉得蛮神奇的,去年一整年发生了非常多的社会性事件,就是不停地在震撼我、击碎我的一些认知,又去进行一个重塑。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徐若昕《摸摸我的肚子》作品局部



您是如何看待创作与自我的关系的?


徐若昕:我觉得创作对我而言是如何清晰地传达我的意图。说话的方式、技巧和语言,我觉得都很重要,创作应该是一种真诚的发自自我的一种语言。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是由我来创作这个作品?为什么由我来说这句话?我的声音、我的语调、我的措辞,一切都来源于我的成长经历,来源于我的观念,来源于我的态度。这些所有的一切,因为是我,所以,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您感觉当下哪些因素是艺术创作和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危机?您打算如何克服与转化?


徐若昕:我觉得当下很重要的危机,第一个是经济上的压力。我需要去挣钱了,我得先让自己活下来,对于我来说生存的压力会更大一些。去年在做我的毕业创作的时候,已经很明确地想到要做这样的一件东西,当时手头上的状况就是没有钱,所以,当时就完全脱离创作和上学,在外面工作了一个半月,攒够了钱,再去做创作。

第二个危机是我开始变得有一点无话可说。我觉得我好像在去年讨论完了我人生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命题,但似乎还没有找好下一个命题,这中间可能会有很长一段的空窗期。




“柔软的触角”开幕现场



作为青年艺术家,是如何平衡生存和创作的?


徐若昕:我完全没有把我的生存和创作达到一个平衡,我觉得要么就生存,要么就创作。可能有点极端,但是确实对于我而言,我的创作量目前没有办法来满足我的生存,同时,我也并不认为我的创作可以让我生存。我其实把这件事情分得很开,我也并不太使用艺术家这样的一个身份,我觉得艺术家只有在做艺术和做创作的时候才是艺术家。


在艺术创作之外,你都在做些什么?有什么事情能让你更轻松。


徐若昕:在艺术创作之外,我会去摄影扫街。能够让我比较安心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相机卡是空的,电池是满的,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漫无目的地观察,那是一个让我觉得很安心的状态,可以把我觉得有意思和让我联想到一些其他记忆的画面拍下来,我很享受这件事情。




问答结束




关于未来的创作,徐若昕会以两个大的方向为出发点。一个是向内的方向,即与自我独处,另一个方向是向外的,则是从某些自我的议题如身体、权力、亲密关系等开始,向外去观察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创作可能会从材料出发,也可能会从一些命题出发。

徐若昕说,创作这件事情应该是终身计划,她的下一个作品可能是一年后、两年后、五年后或者二十年后,也可能是下个星期。所以,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而不是把创作当作要完成的指标。




关于艺术家




徐 若 昕


1999年出生

中央美术学院 本科

部分群展:

离地“100米”2021

“间有闲时多云转阴”2021

设计北京“∞改造”2020

“座上与坐下”关于一个名词的动作拆解 2020

特别鸣谢




本次展览徐若昕作品背景墙面涂料RN0067-4(丰润映像)由立邦中国提供。自1992年进入中国以来,立邦以“刷新美好生活空间”为企业使命,不断探索与开发更适合中国市场与消费者的色彩、产品与服务,助力实现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断裂的一代:

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

艺术家:费亦宁、郭宇恒、侯子超、刘昕、马海伦、蒲英玮、史莱姆引擎、孙一钿、王梓全、袁可如、张季、张移北、张月薇、张子飘

策展人:崔灿灿

展期:2022年8月20日-12月4日


 主展馆正在展出“断裂的一代”

 扫码即刻购票 


成人票:160元/人

(2022年8月20日至12月4日售票)


优惠票:128元/人

适用人群:65周岁(含)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医护人员、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持相关有效证件可购买优惠票。


全馆通票:188元/人

包含东西区2场展览门票,最优价格畅游松美术馆(9月12日前可售)。


团体票:20人起购

大中小幼学生团体,仅最多不超过6名教师享原价7折优惠,学生享受常规学生票价;社会团体享原价8折优惠(需联系客服预约购买)。


免票

身高1.2米及以下儿童免票,需由一名成人陪同入场。


展期内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10:00-18:00

(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格拉斯路松美术馆






 东区2号馆正在展出“柔软的触角”

 扫码即刻购票 


成人票:68元/人

(2022年8月7日至9月12日售票)


优惠票:54元/人

优惠票、团体票及免票规则与主展馆一致


展览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格拉斯路松美术馆东区2号馆


购票及入场须知

1. 观众需持有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宝绿码、行程码并接受测温方可进入园区;观展过程中须全程佩戴口罩,购票及观展时请互相保持1.5米以上距离(以上限流规则将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适时调整);

2. 一人一票,持票入场,如需分批入场,请分开下单;门票仅供单次入场使用,进入美术馆园区需要购票;

3. 门票售出,恕不退换,逾期作废。请仔细阅读说明,核对信息后下单; 

4. 享优惠票观众在售票处和美术馆入场处核验证件入馆参观,松美术馆保留检查享受优惠票或免费票人士身份的权利。

*园区内草坪严禁践踏,宠物不可入园;

*大件行李、包裹、婴儿车、轮椅或代步工具请寄存至前台,贵重物品随身携带;

*园区内禁止未经允许的商业拍摄及婚纱写真拍摄;

*如遇临时展览信息变更,以松美术馆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为准。购票后,均视为已详细阅读各项须知并默认同意本展览的所有规定。

*咨询电话:84165822转888


 加入会员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美术馆社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