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本科二年级“城市社区中心”设计成果展示

清华大学本科二年级“城市社区中心”设计成果展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1年秋季学期
城市社区中心设计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01
《弥漫记》


学生姓名:王梦
指导教师:许懋彦







教师评语:
二年级的第二个设计课题,题目由之前的300平米规模一下跳越至3000平米的小型公建设计,而且功能是青年公寓加社区中心的复合,对学生和教学而言都是一次较大的挑战。


王同学最初的草图以围院和块体退台为意象,设计过程中逐清晰了叠台之“共居”、围院之“共享”、平台之“交流”的空间构成模式。过程中有对功能静与动、单一与复合的学习和理解,进而有对格网构成和简化的训练,以及对室内空间和平台空间趣味性的追求与表达。最终方案柱网简约、院落和平台空间丰富交融、退台造型与地段整体关系较好。正如王同学与我课后交流所言:“这八周比较满意的就是自己最初的想法大部分被做出来了,但仍有不足,常有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


对于设计学习的起步,要学的东西很多,而学生能接收到信息也是纷繁丰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基础,尽其所能,过程尤为重要。

 
02
《落台》


学生姓名:王子骏
指导教师:王路
助教:张仲奇







教师评语:
布局结合基地条件,考虑周边环境的业态和形态特征,并在功能设置上应对不同的人流和活动。设计概念由“台”生成,将首层屋顶转换为抬高的公共活动平台,原有场地单一线性的人流路径转换为社区居民可以相遇、停留的场所。形态上,作为承载社区中心和青年旅舍的功能主体,两个相似的但对其不同功能在外观上各有定义的L形体量,不仅围合并强调了平台的中心性,也呼应了西向大台阶的落台处理,在为楼层的功能附加户外活动可能性的同时,赋予建筑整体具有变化的统一性。

 
03
《檐上漫步》


学生姓名:刘倚帆
指导教师:单军
助教:刘乃菲、岳楷键






教师评语:
方案通过下沉广场和景观坡道将场地充分激活,社区功能模块和养老功能模块被分别置于场地的西侧和北侧,充分考虑了朝向同时很好的的呼应了周边环境。社区功能模块与室外景观坡道结合,形成了富有趣味性的室内空间。养老功能模块则简洁规整,保证了居住空间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立面通过格栅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色彩的应用让整个建筑更加活泼生动。同时该同学整套图纸表达完善,技术图纸专业且完整。

 
04
《城市社区中心设计》


学生姓名:张骕骦
指导教师:张利
助教:谢祺旭、邓慧姝








教师评语:
方案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公共厨房。曲线边界的厨房在北侧穿出矩形的玻璃边界,创造了厨房面向街道的展示性。围绕厨房,方案通过对光线、材料、家具的细腻控制,在室内开放空间中营造了一系列动人的就餐空间。室外屋檐的出挑,将室内的对人驻留的吸引延续到灰空间下,形成四周、尤其是南侧阳光充足的室外停留空间。灰空间之外,地面的缓坡限定出一圈蜿蜒的步道,吸引社区和学校的老年和儿童在此活动。方案在结构、细部构造层面的处理有着超出同阶段作品的成熟。图纸充分表达了空间具有建造真实性的动人场景,是一个让人看到图纸,就能想象在其中度过美好一天的场所。

 
05
《朝暮》


学生姓名:王雅婷
指导教师:刘念雄








教师评语:
方案对邻近的老人活动中心、小学和社区复杂的建筑和活动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定位,并通过建筑设计进行清晰的应对。建筑形体生成逻辑清晰,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穿插,虚实结合,形成丰富的造型和多样化的内部空间,回应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建筑功能分区明确,围绕玻璃中庭布局,玻璃中庭成为满足老人、儿童和社区人群广泛共存的交流共享空间,建筑从外而内提供层次丰富的空间体验,以表皮、色彩和材质的深入设计回应城市的多元性特征,并通过娴熟的表现技巧完整展现了室内外的多样性使用场景。

 
06
《屿者》


学生姓名:撖晓雨
指导教师:夏晓国







教师评语:
通过前期场地调研、问卷分析、行为思考,此区域缺乏一处足够容量的、有归属感的、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场所,方案以营造“立体多广场”为出发点,打破封闭、鼓励交流、促成相遇,离开“孤舟”登上“岛屿”。设计围绕四组单元,从架空的下沉广场往上立体交替上升,内外空间相互依托共生共长,不同方向延展的空中广场在不同的高度依次展开,同时设置中心区室外交通筒连接各个广场,层层叠叠漂浮的空中开放广场,造就情境多样化的活动交流场所。方案在场地改造、空间组织、功能安排、单元布置各个方面设计深入细腻,图面清新优雅,表达充分完整。

 
07
《BREATHING INN》


学生姓名:吕炟麟
指导教师:夏晓国








教师评语:
场地处于清华大学北门外,融合在地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大学生、中学生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在满足青旅与社区中心各项功能基础上,增强开放性和互动性,营造呼吸融合互动的社交场所空间。通过充满绿盈可微气候调节的温室大空间,利用室内外坡道、大台阶、楼电梯垂直交通将不同功能不同比例的长方形体块在中庭进行空中排列变换、互通互连,形成高低错落的充满活力的多功能活动社交共享平台。设计概念明确手法得当,空间从外到里从下到上组织有序层次丰富完善,各功能体块平面布置深入细腻,图纸和动画表达充分完整。

08
《漫·溯》


学生姓名:张皓然
指导教师:邹欢






教师评语:
方案从环境分析入手,力图创造积极活跃的公共空间,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方案将首层地面空间全部释放,以架空的方式取得最大的广场活动空间。社区活动散落在广场四周,以灵活的使用方式吸引各类人群,激发场所活力。养老驿站以简洁的体量飘浮在广场上空,形成有意义的场所象征。广场中连续的坡道将公共广场和养老驿站连接,同时也成为公共空间的形态标志,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趣味。养老驿站室内空间从功能出发,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群的心理需求,将散步通道布置在朝向附中操场一侧,让老年人能够在休闲散步的同时观望年轻人生机勃勃的活动景象,形成其乐融融的社区景观。建筑不仅是空间,更是一种生活。



09
《遇》


学生姓名:汪瀚玉
指导教师:饶戎







教师评语:
作为应对复杂功能的设计,该同学以交错回旋的方式将功能清晰地分为两部分的同时,即非常好地关照了场地,又围合出个性化的可区别的院落。青年居住部分内向私密,社区部分北向开敞的连廊围合使道路转角更有空间层次感。方案较成功之处在于中央“遇”的交错空间,是入口、是核心,是渗透,是串接,盘活整个设计;将从场地东侧既有建筑围合空间开始的穿越连廊成功地转折到社区部分。同时在总图中不忘用树阵呼应45度斜向的体量,重整南侧开敞广场。

10
《咫尺之间》


学生姓名:吴鉴汶
指导教师:程晓喜







教师评语: 
方案以简洁的体量回应了外部复杂的空间关系;内部则以若干圆角梯形平面的斗形体块穿透空间的不同位置,形成丰富的内部空间。将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主要置于首层,养老功能主要置于二层。二者之间通过多处交通连接和视线交汇形成互动。斗形体块的界面以横向条板围合,并配合功能需求做出各种微妙变化,在统一之中又形成了各空间的特色,整体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老年建筑的轻快灵动的视觉体验,同时保障了老年人活动的安全。

11
《CITY VILLAGE》


学生姓名:江就(爱尔兰)
指导教师:青锋







教师评语:
对于老年驿站和社区中心这一题目来说,以乡村聚落的方式来加以组织是一个贴切的选项。它可以带来亲切的尺度、活跃的外部空间以及家宅般的使用氛围。江就同学这一设计的出色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一个常见主题持续深入下去,果断和稳健的完成设计各个流程,最终得到一个细腻、有序、得体同时也富有趣味的设计成果。作为一个转系生,江就同学能在第二个设计中就很好地把控设计节奏,以及基于案例学习的设计方法,有效地转化到自己的设计品质中,令人十分高兴。我们希望二年级的同学理解,相比于一个出奇的初始理念,耐心而细致的设计深化可能更为重要,江就同学的成果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12
《AFTERSCHOOL》


学生姓名:黎致德(美国)
指导教师:韦诗誉







教师评语:
设计者在社会调查基础上,以滑板运动为媒介,完成青年旅社与城市社区中心两者的适度隔离与交互,在连续的转折动线中创造出多种空间场景,并形成首层社区中心、中间架空层开放滑板公园、三四层青年旅社的立体功能布局,既满足住客短期居住以及与清华学生交流的诉求,也为学生、社区居民补充了运动场地,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基础设施。设计对多人群的行为、功能、空间的立体建构命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设计以行为作为建筑与空间构形的依据,同时展开了生动的行为场景想象,兼具逻辑性和想象力;方案体现出设计者对全民体育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值得鼓励。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Mg_8swYz5V-wqn4QhKdeQ

寒假线上软件全程班 | 建筑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