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快速变化时代,设计如何“遵循”植物?| 前沿关注

气候快速变化时代,设计如何“遵循”植物?| 前沿关注

★ ★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60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今年9月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正式启动了“北林国际风景园林云端大师讲堂”系列活动。
每期讲堂都会邀请一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专家学者开展国际学术讲座,并与国内嘉宾和听众在云端进行对谈交流,就近年来在国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那些新涌现的设计思想与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地研讨与思维碰撞。
该系列讲堂已进行到第六期,如果你平时也在持续关注风景园林专业前沿动态的话,这样宝贵的、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建议你一定不要错过。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内容,来自系列讲座的第一期,邀请到的嘉宾是英国自然科学家协会荣誉院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院教授、园艺景观设计师、新自然主义理念权威专家詹姆斯·希契莫夫教授(James Hitchmough),讲座题目为思所未思:气候快速变化时代下的种植设计(Thinking the Unthinkable: designing with plants in an era of rapid climate change)”。(官方译为“思考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气候快速变化的时代用植物进行设计”,建议不要机翻,好歹润色一下)

詹姆斯·希契莫夫教授

希契莫夫教授,你也许不太熟悉,他可以称得上是园艺生态学的先驱,这是一门将植物生态学应用于园艺种植设计的学科。希契莫夫教授曾说:“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如何组建可持续的、充满设计感的植物群落,尤其是如何运用生态学规律来管理人工植物群落……”
他最有名的作品,当属2012年主持完成的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种植设计,这也是英国自19世纪以来最大的城市公园建设项目,整个设计完全是基于生态学原理进行的,壮观草甸花海景观给当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600多万名游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所公园为詹姆斯赢得了多项国际园艺设计大奖,并被称赞为“史上最宏大的生态景观设计”。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

希契莫夫教授最近在国内的一次亮相,是作为2019北京世园会五座国际“大师园”的设计师之一,为我们呈现了“新丝绸之路”花园。他将新自然主义的概念融入自然景观设计,完美呈现植物在自然栖息环境下的组合方式,打造了一个好维护、易管理、低成本,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花园。园区内的植物几乎可以做到少浇灌或不浇灌。

这场讲座的视频链接,和由教授的学生杭烨博士整理的文字稿,我一并放在了文末,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观看视频或直接阅读文字版
不过接下来,我想先和你分享一些我自己听完讲座后获得的启发,权当是做一点导读,也许会对你理解讲座内容有所帮助。我把自己的启发总结为了两点:

1、植物将成为今后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关键变量

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咬文嚼字一下。
这场讲座副标题的英文是“designing with plants in an era of rapid climate change”,中文姑且将它翻译为“气候快速变化时代下的种植设计”,但其实这个翻译稍微有点词不达意,问题出在“designing with plants”这里
你应该知道,咱们专业有本必读书叫《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俞孔坚教授就曾认为这一翻译是有问题的,应该叫《设计遵循自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译为“结合”,那么设计是主角,自然只是要多加考量的一个因素;可如果是“遵循”,那么自然才是主角,而设计是需要在自然的约束下进行,可以说“结合”与“遵循”代表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解方向。
那本书的作者麦克哈格更倾向于哪一种呢?如果你通读过这本书,我想答案不难判断,麦克哈格的本意是《设计遵循自然》,他曾这样说过:“Design with Nature ,不仅仅是一种解释,更是一道命令。”(not just an explanation, but a command),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道“命令”,那么“遵循”就是更好的翻译,设计必须“遵照并依从”来自自然的“命令”。
既然“Design with Nature”是“设计遵循自然”,那么“designing with plants”,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是“种植设计”,也不是“用植物进行设计”,它背后隐含的意味或许是“设计遵循植物”。因此我个人觉得“designing with plants in an era of rapid climate change”,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在气候快速变化时代下,遵循植物规律的景观设计”。
咬文嚼字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组词正是理解整场讲座的突破点
我们以往在进行设计时,是将植物作为“材料”来对待的,和混凝土、铺装、坐凳、小品这些基本归为一类,它只是我们用于造景的一个要素而已。但与它们不同的地方在于,植物是活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植物的生境其实正经历着快速变动
今年的气候反常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具体体现在偏北方城市的降水量剧烈攀升,这其实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降雨带逐渐往北方移动的结果。
这会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呢?希契莫夫教授在演讲一开始介绍了一篇论文《从全球城市类比分析理解气候变化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from a global analysis of city analogues》),文章的作者们研究了北半球200个大城市,研究发现,北半球所有的城市总体上都趋向于向亚热带气候变迁,变化速度大约是20公里/年。打个比方,20公里/年就意味着到2050年,北京的气候将可能与600km外,现在淮河流域的气候类似,北京将成为一个南方城市
一旦全球变暖未能有效抑制,北京的气候真的会在30年后,变成现在的南方城市,其实人体感受不到太大的温度变化,但植物就不一样了,北京的适生植物和江苏、安徽的植物迥然不同。这将会对未来的景观设计、城市生态建设造成重大影响,我们有为此做好准备吗?哪怕只是心理上的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植物将会是影响景观设计的一项关键变量,如果不去关注植物在气候变暖下地理分布、生长规律等方面的变化,那么今天种下的植物也许10年后它将不再适应于当地的环境,难道我们要全部推倒重来吗?设计不能再仅仅将植物当做一种和其他要素同等权重的材料,设计需要遵循植物。
为什么这位来自英国的希契莫夫教授,会选择这一方向来做研究呢?因为中国好歹有腾挪空间,30年后不过是从北京变化到江苏;可英国的国土面积太小了,三五十年后按照预测,伦敦可能会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类似,这将对英国本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尤其英国还是一个岛国,短时间内单纯依靠自身植被的演替去适应环境变化,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很多生态学家去往诸如巴塞罗那这样的地区,考察研究它的野外环境、城市景观、植物表现,可能需要提前选择合适的物种进行引种,运用于未来英国城市的景观设计,填补因本土植被丧失所造成的空缺。
尽管咱们中国有广袤的国土,腾挪空间充足,但其实我们也面临着不小的生态挑战。举例来说,比如北京多年来持续大力推进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改善北京的生态质量,油松是这波营造人工林的最主力树种。但是我看到有林业方面的研究称,未来油松在北方的适生面积,将可能大幅缩小。这是由于油松喜干冷的环境,对干旱和低温有较好的耐性,但未来气候变化是朝着暖湿方向发展,水分过多将严重影响油松生长。
这类研究无疑是为决策者提出了预警,地方的林业经营策略、生态提升策略,不能无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今虽然城镇化建设有所放缓,但城市生态建设,诸如生态网络、绿色廊道、蓝绿空间等等才刚刚被重视起来,如果不对植物生长变化做出预判的话,今天的生态提升成绩,也许会成为未来的棘手难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景观行业该做出怎样的应对呢?这就要说到我从讲座中受到的第二点启发。

2、苗圃生产制约着景观行业的发展方向

景观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败,可能要取决于苗圃。
在我们传统的产业链价值排序中,可能规划设计环节,被认为是“含金量”比较高的,处于上游;其次是施工;至于苗木供应,后续的养护管理可能是最末端的环节。
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果设计要遵循植物,那么驱动行业改变可能不再是规划设计环节,而是被动地由苗圃生产来影响着整个景观行业的发展
城市的景观设计、生态建设都需要依赖苗圃提供苗木,可当下的苗木生产商会更注重景观效果好的种类,比如以色彩表现为主导的植物,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苗圃有什么,我们设计师就只好用什么,这种情况在英国和中国是一样的,希契莫夫教授也很为此苦恼,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应用在被动地由苗圃限制着。事实上为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大力培育、使用抗性更强、环境适应性更强的植物,维持好城市生态的稳定性。
可换个角度想,苗圃追求商业效益,也是非常正当的选择啊。所以要想扭转这个局面,当然首先要在政策上给予重视,毕竟以上所有内容都还只是专业内的讨论,比较局限。其次,设计师自身也需要具备更加谨慎科学的态度,近些年草甸型景观很火热,比如网红的粉黛乱子草,全国各地都在使用。咱们国家一直以来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跟风,哪一种植物形式游客觉得好,或者领导觉得好,一窝蜂不管东西南北,不管什么功能的绿地,都去照搬,设计师在其中不敢发声、不懂发声、甚至不愿发声,这会给苗圃生产商提供非常错误的讯号。

粉黛乱子草景观效果

一方面苗圃没有动力去培育更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植物材料,另一方面设计环节又在频繁提供误导信号,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局面。
此外据我观察发现,我身边很多园艺专业的同学,哪怕是研究生毕业以后,也很少有人会去从事跟植物研究相关的工作,基本都转行了。这可能跟苗圃行业长期被看作是末端环节,不受重视有关,这就使得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前沿研究停留在了知网的论文里、学术会议里,而未能走进市场,指导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及苗木生产,促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转变。

至于未来会怎么样,我并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做出预测,我只是把听完讲座后受到的启发和产生的困惑分享在这里,供你参考,也许能触发你延伸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好了,以上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两点启发,讲座的视频链接和字稿,我一并放在了文末,后续的讲座我也会为你持续关注。
拜了个拜~~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讲座回看地址

回看链接:

https://wx.vzan.com/live/tvchat-1496867251


回看二维码:

讲座文字稿
希契莫夫教授分享气候变化下植物的选择应用(上)
希契莫夫教授分享气候变化下植物的选择应用(中)
希契莫夫教授分享气候变化下植物的选择应用(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ID:gh_b162c8d5d0d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