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书法”与书法

浅谈:“现代书法”与书法

自上世纪“85北京现代书法首展”以来,“现代书法”实验走过了近三十年。我们今天在这里要探讨的“现代书法”是有所特指的,但什么是“现代书法”呢?似乎还没有很清晰的定义,但若没有一个界定,我们的讨论将无所指向,任何一种艺术实践都可能扯上书法的大旗。最尖锐的批评恐怕就指向那些被认为是“非书法”的东西。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只好将与传统书法样式相对应,将当代所有着意于从形式、技巧、理念上另辟蹊径,达到与传统书法模式有根本区别的有关于书法的探索、试验获得都暂称为“现代书法”。此类探索型的艺术活动不管其理论主张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强调与传统书法对立而存在。理论工作的作用就是要给创作实践以思想指导,厘定是非,有时甚至是清理门户。

我认为“现代书法”的理论建设还是要立足“书法”,目的还是要张扬书法精神,使书法这一艺术形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了解和喜爱,满足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更远的目标是使书法走出东方,成为世界的艺术。

本文的题目表示“现代书法”和“书法”有别,目前还不能算“书法”,但是最终,现代书法还是要成为“中国书法”,更远的将来,还会成为“传统书法”。文章将试图分析“现代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创作现状、发展方向,探讨传统书法的艺术语言、创作现状、发展展望,试图找到二者的共同点,此点或许正是中国书法的新生机,或许正是“现代书法”实验者美好的初衷。

关于“现代书法”

1.1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书法实验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国门乍开,人们大惊于西方文明的进程,面对强势的西方物质文明冲击,国人开始缺少自信,他们同样认为我们几千年的精神文明也不如西方,艺术领域里大量全盘照收西方艺术理论。一时间,国人的文风大变,大量国人陌生的语汇出现,使一些理论文章读起来显得深奥难懂了许多。同时,他们自然觉得中国艺术创作落后,得向西方学习,好赶快赶上他们的步伐。“创新”被叫得震天介响,几乎社会各个角落都在搞“创新”。这所谓“创新”说白了就是学“西”,忘了我们还有应当固守的东西。写一篇数学论文,明知外国人不看,还要请人弄个英文摘要。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被“担心”要遭淘汰,也在改造之

列。美术领域里,我们用几十年把西方美术史重走了一遍。

“现代书法”的提出,与西方“现代派”艺术思潮有直接的联系。一些“现代书法”实践者理论上宣称“将西方现代艺术有选择的植入书法”,“广泛吸收了西方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维”。主张形式主义和试验,强调行为和观念过程,以区别于传统书法的创作模式。

1.2“现代书法”将创新精神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传统书法的创作模式提出挑战,让我们充分意识到,书法已经告别实用为主的历史,成了一门纯艺术,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对待书法的创作问题,使它符合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现代书法”的探索研究显示了它的历史作用。尽管有不成熟抑或失败的,也从反面给书法的发展提供参照———有些路行不通!这里是书法的实验场。

1.3“现代书法”的实验,由于一开始的理论准备不足,其创作水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导致批评如潮。其创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以书入画。此派似乎着迷于“书画同源”理论,利用绘画的构图形式,充分利用水墨的枯湿浓淡,也时用色彩烘托。批评来自对书画同源问题的理解不同。二是抽象派。此派抛弃汉字字形,只见一些粗细浓淡的萧条,也有用上水墨肌理者,还有些作品似有文字,也只残存字之一角(要费很大力气去猜)。大多此类作品不见书法讲究的点画线条,更无字形结构。此派直接从西方抽象绘画和日本墨象书及少字书翻版模仿而来。三是制作派。此派大量使用拼贴、印拓等绘画常用方法,以制造肌理炫目,与书写几乎无关。四是构成派。此派将汉字固有结构进行夸张变形,在汉字结构空间里做文章,以陌生化原则为指导,获取新鲜的视觉效果为目的。五是装置、行动派,意不在书法。对“现代书法”的批评最主要矛头就指向那些被认为“非书法”的艺术行为,认为他们打着书法的招牌,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很多“现代书法”人的眼里,传统书法代表着保守与落后,是束缚,是“封闭的掩体”;必须使书法“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才能迎合所谓“世界主义艺术时代”的到来。是的,书法在当今社会已经摆脱实用地位,成为一门纯艺术了,书法的创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要求创新精神的介入。问题是:传统书法模式是封闭落后的吗?书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书法到底该如何创新呢?书法应以什么样的姿态与世界“接轨”?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所有的以书法为名的艺术实验都会显得混乱、肤浅,必将被从书法中踢出。

关于书法

2.1传统书法模式是封闭落后的吗?

所谓传统书法模式是指用现有书法已有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的方法,包括以下要素:1.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基本形式语言;2.毛笔、宣纸(包括现有各种书画用纸)、中国墨等基本材料;3.各种书体、以及条幅、扇面、横批、斗方等创作样式;4.以诗歌、题跋、对联、名句等汉文为创作内容。认为传统书法落后封闭的人自然认为现有这些书法语言要素已经开发穷尽,不能表达当代社会的变化和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问题是,离开这些书法艺术要素,还会有什么作用?

2.2书法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门艺术呢?它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书法之所以是书法而不是其它,就在于其自身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所谓本质特征就是本身固有的,非此即彼的特性。书法的本质特征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适用传统艺术观念。关于书法本质特征的定义是大问题,可谓仁者见仁,但不外乎三个方面:1.汉字书写的艺术化。首先是汉字的书写,但并非汉字书写就是书法。书法艺术有其特有的形式特征:时间感、空间感、点画、字形、笔墨效果的活泼多变,个性化的情态、意趣。2.性情载体。书法的笔墨是书家性情的流露,所谓“书为心画”、“心之迹”,书法以性情为本。3.文化表征。书法承载着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精神追求、伦理情操。书法的定义主要有这三个方面构成,缺一不可。

第1项是书写成为艺术的基础,第2、3项是书法的灵魂。因此,书法并非所谓纯形式的艺术,现代派不适合书法。书法与整个社会文化不可分割,是可持续发展的,它既要有创新,又要有内涵。在书写汉字、汉文时,“书意”与“文意”结合且异曲融通,使书法具有着超越形式的魅力。书法的内涵寓于形式之中。形式新颖活泼,技巧灵活自在,内涵深厚高雅,是历来书法审美的一致要求,也是公认的鉴赏尺度和标准。

书法已有的艺术语言系统也可以表达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的角度不同。徐复观先生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艺术反映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顺承性的,一是反省性的”。前者如现代派艺术,充分反映现代西方人的狂躁、绝望、迷茫。后者如中国书法,是人类逃避现实的紧张、浮躁,向往内心深处的“田园牧歌”的精神寄托,“以获得精神自由,保持精神的纯洁,回复生命的疲困。”这一点却被搞现代书法的人当成书法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理由,欲使书法成为前一种即顺承性艺术,宣称“创作者需要对现实敏感的关怀与追问,要求创作者有把握当下文化艺术存在状态的超前意识以及深刻的批判能力。这是传统书法没能力做到的”,中国的其他传统艺术也如此。如另一国粹艺术京剧,曾有人担心失传,也搞了所谓现代京剧的试验,然京剧消亡与否,还不在于创新问题。京剧的魅力就在其特有的唱腔、身段、行头、脸谱、乐器里,讲究的就是这个。人们喜爱京剧不是它反映了现实生活。

2.3书法如何创新呢?

对传统书法创作模式的不满就在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难以摆脱实用性的惯性束缚,创作程式化,不太注重形式的新颖,对于每件作品的唯一性也重视不够等。这是书法刚成为纯艺术时难以避免的过程,也与个人的艺术素养高低不同有关,加之喜爱书写的群众多,不可要求大家都水平很高。现在的新问题是展览机制带来的负面作用,使书法变成了群众运动。

书法需要创新,但不是对原有的艺术形式采用决裂式的变革,一定要遵从书法特有的规律(本质特征),否则就是取消,这是判断某种艺术是否为书法作品的分水岭。

书法既已成为一门纯艺术,就要与实用时代区别对待,要更加重视创作的过程。我赞赏“学院派书法”提出的关于书法创作的理论,王墉先生也提出了“艺术书法”的概念,都强调书法作为艺术就要符合艺术的一般规律。书法创作中,每一件作品都要强调从立意、书体、书写材料的选择、作品样式等都进行预期,对于作品的结果要成竹在胸,并且做到决不重复雷同。加强作品意识,强调每件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正是今天书法创作的方向,而书法没有摆脱实用性的时代是不可能提出这一点的。但是经典作品是具体这种品质的,古人深知“偶然欲书”的难得,“五合交臻”不可强求。传说王羲之作《兰亭序》,后又自己复书数遍,皆不及第一次。又有颜真卿的《祭侄稿》、东坡的《寒食诗》等都是无法重复的杰作。

今天处于图像时代的人们,视觉经验更丰富了,因而对作品的形式感格外敏锐,这是现代人的优势。再者,将书法诸多的形式语言进行拓展是可能的,如笔法、章法、用墨、材料选择、样式等,可变性没有止境。现代书法实践者中的构成派,在汉字结构空间内做文章,再扩大为章法,获得了既传统又新颖的视觉效果,如白砥等人的一些作品,很容易被传统书法接受。

2.4与世界“接轨”

“现代书法”的实践还有一个良好的初衷,就是要将书法推向世界,与世界“接轨”。但是我们必须重视自己的文化,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要有正确的心态。中国书法适用于自己的文化生态,有自己的哲学基础。我们要将自己悠久深厚的传统展示给西方,不是要去汇报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作业。西方人不懂书法是他们还需要学习,还需要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降低书法文化内涵的代价迎合西方人的视觉经验,让他们接受书法,这不可能真正使书法走向世界。“现代书法”的一些倡导人“要求一个有着自身发展逻辑的书法艺术区就范一个在西方已经过时或正在过时的价值观,只能暴露自身强奸民意的霸权主义的面孔来”。因此,对外来艺术思潮的借鉴,要与立足本土相结合,处理好体与用的关系。

3西方人擅长的花样翻新、刺激、冲突,乃是“顺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西方工业化带来的生活剧变而来

我们的文化则传承有序,绵远深厚。艺术创新是一个不断扬弃的渐进过程,书法的创新是传统的延伸,也有不变的东西。不能以西方为中心,惟西方价值论为标准;也不是靠搞运动、搞宣传、搞名称游戏。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腾飞,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显著提升,国人的自信心大增,开始有了文化输出的清醒认识,理论界对书法的创新变得更审慎了,一些人重新回到探求书法本质问题上来。对于与书法有关的衍生物可称为“书法性现代艺术”,这些艺术形式作为一个衍生的新品种存在,也作为艺术的实验场,他们继续搞他们,不论成功失败都有价值,也没人能阻止对新事物的尝试。

书法的创新有自己的规律,应不能偏离书法自身特点。在已有的模式下充分利用现有品质优良而品种诸多的书写材料,加之现代人更为丰富敏感的视觉经验、审美要求,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精神追求、文化教养,不怕创作不出好的书法作品,这些洋溢时代气息的作品就是有创新的作品。“书如其人”,人的精神面貌变了,书风自然会变。

“现代书法”要立足“书法”,借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应是手段,目的则是发展中国书法,使之走向世界,而不是要取代或将它消灭。书法之所以是书法,就在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旦超出边界,即成另类,不在书法批评之内。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欢迎到文章最后面留言板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