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驯化与设计院(日更一周的回顾与展望)

枪炮、驯化与设计院(日更一周的回顾与展望)

文/迟英

一个努力不给母校丢脸的终身学习者

公众号|迟英的世界 ( chiying366 )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经过一周的日更,适当地做一个回顾与总结,想来也是乐事一件。
1、《枪炮、病菌与钢铁:环境的蝴蝶与命运的飓风

在本文中,通过对“为何非洲如此落后?是人的问题吗?”这一疑问的探讨,我们发现:
原来非洲之所以落后,是由于当地的环境,不适宜北温带的驯化农作物生长所致。
由于非洲纵向的大陆轴不适宜驯化农作物的传播,导致非洲迟迟无法发展出成熟的农业社会。
而农业社会意味着更多的人口、更复杂的社会组织体系、更先进的技术、更加进化的病菌。所以当“狩猎-采集”社会与农业社会发生碰撞时,基本上就是白给。
可以这样讲:人是近因,制度是远因,而环境则是终极因。
而这种“从近因到终极因”的思考模式,则是我从《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所学到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它让我明白:当我在苛责一个人时,不妨先看看背后的制度;而当我在苛责一种制度时,不妨先看看促成这种制度形成的环境。
因为人与制度,都不过是环境筛选的产物。
2、《向来如此,便对么?

在这篇文字中,我通过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件事——

任何创新与发明,都必然触动既得利益,所以创新的普及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还会出现技术回退。
因为习惯是很难改变的,而且任何已经约定俗成的习惯,都有着自己成熟的“生态系统”。
要想改变一种习惯,往往意味着改变整个生态,而这,则意味着阶层的颠覆。
而在封闭系统中,这种颠覆是很难做到的。若是没有外来的“鲶鱼”搅动,封闭的生态系统必然趋向“熵增”
在这样的系统里,不会有创新的生长空间。
3、《驯化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这篇文字中,通过六个“驯化准则”,我们可以看到:
要想满足被人类驯化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不要苛责为何美洲人迟迟没有驯化马匹,导致他们因无法发展骑兵而被西班牙人血虐。。。
其原因,只是因为当地并无可供驯化的野马种群而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很多时候,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感谢自然的馈赠,而不能仅仅归因于自身的努力
而发散来看,人类自身,其实也完全符合六个“驯化准则”。。。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驯化物种。
这既是人类在与其他物种的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有所成必有所毁,有所毁必有所成。
其实很多哲学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在和自己的社会性做斗争。
人与社会,实在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4、《设计院的鸡肋
在本文中,我针对“设计院究竟是不是靠技术吃饭?”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思考与总结。

而我的结论是:“建筑设计当然是有技术含量的,但却不是靠技术吃饭。。。技术迭代对设计院而言,是无足轻重的“鸡肋”——感觉上得有,但没有也行。
这一问题的结论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共鸣,哪怕不是设计行业的人,貌似也从中感慨良多。
或许,在每一个拥有成熟“生态系统”的行业中,技术的地位,都有那么一些尴尬吧。。。
5、《善意引发的毁灭
这篇文字,是我看《权力的游戏》和《龙之家族》两部剧的一些感想。
因为这两部剧中主要惨剧的始作俑者,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人”。
首相奈德史塔克因为恪守高尚的情操,执意不肯采用“卑鄙的权谋”,导致王国走向混战,自己也身首异处。
国王韦赛里斯因为对家族成员的“大爱”,执意不肯改变继承人选,而寄希望于用“爱”来感化家族成员,最终导致王朝的没落与家族的覆灭。
可见,个人小义与家国大义,很多时候是矛盾的。真正的领袖,往往不被常人所理解。
人类,不感谢罗辑。
~~~

做完了一周回顾,再来看一下未来展望。
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万历十五年》。未来一周,我应该会基于这本书的阅读感悟,继续与大家做一些总结与分享。
我的计划大体就是:周一到周四分享一些知识与感悟,周五吐槽设计院,周六自由发挥,周日进行一波总结。
日更不易,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阅读(还有一些打赏,真的十分感谢!)~
我们下周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迟英的世界”作者:迟英(ID:chiying3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