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而来的生命希望|救援产品分享

破浪而来的生命希望|救援产品分享




正文字数:2017字

图片总数:15张


尽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船材料和建造工艺、船用设备的可靠性、水上通信手段有了较大提高,船舶的航行安全有了较为充分的保障,但由于受航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为失误的存在,水上险情和事故仍难以避免,并时有重大水上人命伤亡事件的发生。


除了积极采取预防和减少水上险情事件发生的基础措施外,及时有效地开展水上搜寻与救助行动,从而避免或减少水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成为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


01  

Rescue drone

Maciej Frolow

配备救生圈和医疗包(可单独掉落)的救援无人机概念图,以营救在海上遇到困难的人。


无人机可以在夜间值班期间使用高分辨率摄像头和跟踪灯来分析海滩并检测任何问题。配备四个电池组和轻量级,自主性非常适合长时间巡逻。

02

LIFE DRONE生命救援无人机

Hyunjun Choi

‎通过结合无人机和管子,我们提出了一种设计,可以快速接近溺水者并扩展内置管子,以安全地将溺水者救援到陆地上。

如果发现溺水者,请报告并寻求帮助。当被要求帮助时,"救生员"会收到有关溺水者位置的信息,然后迅速移动。当发现溺水者时,请展开内置管子,落到水面,然后移动到附近。一旦溺水的人上了管子,"救生无人机"就开始移动到安全区域。

‎"LIFE DRONE"在飞行中变成了一个四轴飞行器,使其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溺水的人身边。

03  

Manta SAR Drone

 Chun-Chuan(Morris) Chuang

热传感器摄像机能够捕捉各种各样的物体和有机体,就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来源一样,包括人类。由于人体正常体温在36-37度左右。应用热探测的优点是,由于人体温度高于平均海洋温度,它可以识别、描述和定位溺水者。一旦找到了病人,无人机就可以轻松地到达现场。这个概念的亮点是水上摩托车和无人机的结合。改装成水上滑板车后,患者可以抓起滑板车返回陆地。


04  

MEDKIT-Backpack Ambulance

 epel

‎MEDKIT(背包救护车)它配备了额外的功能和设备,旨在用于难以到达的位置以及救护车或直升机无法按时到达受伤患者的地方。船舶和潜艇都将受益于船上的一个或多个这些背包以及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他们可以快速到达工人或有需要的访客,并使他们处于稳定状态。

除了正常的大型急救箱的内容外,MEDKIT还拥有种类繁多的药物和处方药,氧气罐和口罩,输液,缝合套件,手术刀以及小手术所需的一切(如果情况危急)。记事本和标记物易于访问,因此可以将结果写下来并发送给患者,或者用于标记,用于标记动物毒液扩散周围患者皮肤上的肿胀或化学品污染。

信号灯位于背包上的多个位置,MEDKIT将激活它的信标和GPS遇险信号,可以精确定位。背包顶部是一个旋转闪烁的信号灯,尤其是在伸展时可以从直升机上轻松看到,‎‎由于护理人员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负担,因此肩带需要半刚性和坚韧,但要有良好的衬垫以提供舒适感。

‎MEDKIT还配备了除颤器装置,可以在不移动套件内的任何其他内容的情况下访问。除颤装置可通过打开医疗箱的门进入。由于它有一个电源,其中有一些可用于强大的伸缩式和可调节的LED操作灯以及红色信号灯。‎‎弹性带可以牢固地伸展在手上,以便将除颤器垫正确放置在患者的胸部和手臂凹槽下方,以便使电力通过最佳状态。

‎‎

不使用时,MEDKIT包将停留在其中一栋建筑物的指定区域,并保持插入状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始终充满电并准备就绪。‎

05

First Response Aid

Colin L

水上救援是与时间赛跑的问题。传统的救援船虽然靠近沉船,但无法近距离营救溺水者。但FRA可以改变这种绝望。拯救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救援人员可以通过遥控器改变运输装置的速度和方向,准确地游向溺水者。这提高了救援质量,扩大了救援范围。同时,当溺水者出现昏厥脱水时,也可以在船上进行心肺复苏急救,争取金牌救援时间,挽救溺水者的生命。

未来的海上搜救机构会做好全国海上搜救,完善并落实预防与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责任,建立健全水上搜救组织、协调、指挥和保障体系,确保水上搜救机构高效有序运行。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参与和引领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治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素材来源:普象网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编辑EDITOR陈惠琳 王辰梅
审核REVIEWER胡世海


          
电话PHONE13871056452
邮箱E-MAIL2028621@qq.com

Join us|扫描二维码关注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