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平面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身处当下的环境中去观察如今的平面设计容易变得模糊且失焦。最近重读了《平面设计死了吗?》这本书,发现书中的很多观点放在今天并不过时,反而会显得更加深刻。这一期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节选的内容,看能否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关于平面设计的价值危机问题在全世界都有讨论,为什么中国平面设计师的危机感会如此强烈?
在中国,不管是跟大学教授还是出租车司机聊天,他们都有一个观念,孩子如果大学考不上,就让他学设计、学美术。这说明在现行教育和高考体制中,设计被认定为是一个不需要太好文化水平的领域。结果就是每年有无数的没文化的平面设计师被制造出来,而这些没文化的平面设计师进入社会后又进一步助长了社会对平面设计不需要文化的判断,这已经是一个恶性循环了。
现在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平面设计是可以速成的,只要学会了图形软件就可以速成。似乎“人人都可以做平面设计”,不过好像这也正在变成一个事实。但这能够替代平面设计的全部意义吗?我们是否混淆了图像制造和平面设计这两个概念呢?也许当图像制造不再是平面设计师的专利和强项的时候,才有助于我们重新去思考平面设计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图像技术的提升与普及使设计师有机会从画面劳动中脱身出来回到设计的社会原点。重新审视那些被固化了的做法,放大观察那些被忽视了的环节,设计与内容、设计与人、设计与社会的关系都将被重新思考。设计的价值不会收缩,反之,将成为更加重要的社会革新力量。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剧照
当印刷媒介失去它的统治地位的时候,意味着印刷文化也失去了它的社会影响力。这并不是一块石头从山上掉下来,而是山体崩塌,平面设计的方法、技巧甚至连目的都需要被重新思考。比如说印刷文化是线性的、层级的、稳定的、单向的,但后来的电子文化是非线性的、非层级的、活动的、多向的。我们从传统平面设计中所学到的图文关系、网格页面等等在新的视觉习惯中如何进行价值重估?系统的问题靠打补丁是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在今天的大多数设计院校中的课程仍然是按照海报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来设置的,当然,现在又加上了网页设计、界面设计等等,尽量把动态媒介纳入进来,但印刷文化中遗留下来的以媒介来分类切割的模式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事实上这不能简单理解为由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的转换,或者是从静态画面向动态画面的转换,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媒介。对于媒介的迅速发展,很多其他领域比如科学和艺术都纷纷做出了回应。但我看到的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整体反应实在是太慢了。
王志弘设计作品
只偏重视觉的、机械性的 、专门化的印刷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只重逻辑思维、线性思维的人再也行不通了!电子时代的人应该是感知整合的人,应该是整体思维的人,应该是整体把握世界的人。
电子媒介在今天非常强势,但如果把它看做是印刷媒介的掘墓人也会显得过分激进。我们可以从新旧媒介的冲突中发现一些新的真实的变化。比如在电子媒介与纸媒介的对抗中,电子媒介的强项表现得更加清晰:信息传播更加即时、可修改、成本低等等。但也正因为这些优势,使得基于电子媒介的作品速成也速朽。这也让印刷媒介的物质性也越来越体现出无可替代的一面,值得设计师们去深思。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剧照
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平面设计更直接反映了占主导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背景。于是它表面上的重要性或重大意义就会随着背景的改变而改变(丧失、改良或破坏)。平面设计并非与世隔绝,它的地位取决于委托者、公众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体系。
中国平面设计更像是“枪炮”,荷兰平面设计更像是“玫瑰”。近二十年中,中国的平面设计主要是为经济当枪炮,平面设计几乎从未跟社会的福祉结合起来过。像荷兰这样,把它作为一个国家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工具是不可想象的。
王志弘设计作品
信息之间的注意力竞争已经融入到商业竞争中了,如果说注意力比信息更有价值,那就意味着平面设计的使命就是尽量给信息披上拉风的外衣,就意味着一个画面所具有的视觉强度是衡量一个平面设计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那平面设计几乎就可以更名为“注意力设计”。
而注意力价值的提升已经瓦解了平面设计传统中的一些经典价值,比如说以前平面设计的核心任务是为内容建立与其相匹配的形式,而现在就转换为为内容建立“有吸引力”的形式了,形式与内容不再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注意力设计”似乎正指向与内容无关的形式设计。按照注意力经济的说法,平面设计所制造的形式不但会失去与内容的联系,甚至会失去与道德的联系。平面设计将面临 “力量滥用”的指控。
王志弘设计作品
如果争夺公众的注意力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那就难免会出现“虚假”的形式,设计师也就堕入虚假的姿态中。更糟糕的是,平面设计将沦为一场军备竞赛,跟炸弹一样,“当量”将成为最重要的标准。现在中国的平面设计基本就是这个状态。那么,炸弹针对的是谁呢?是公众,平面设计居然跟恐怖主义有如此重要的共通点!
王志弘设计作品
对于平面设计危机的思考,其中有个观点是,危机意识会导致新系统的产生;而新的系统也会在没有危机的状态下过时、变旧,然后诱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爆发的时候,新的一个系统会再次更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散步计划”(ID:shejisanb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