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城市漂泊回乡的
那些年轻人.......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顺德老城区内,出租房密密麻麻、连甍接栋,一栋长条形的白房子夹藏其间,格外醒目,像路由器?PSP?一个方盒子?
路过的人,总要停下来看几眼。
屋主一家是顺德本地人,这儿原是女主人陈艺儿的祖宅,离开十几年后,她决定搬回这里住。
随着本地人搬离,老城区像一个空巢,外来务工人员又把它填满,“但他们不像过去老街坊互相认识,看起来人来人往,却不知道怎么打交道。”
当一代80后离开家乡漂泊多年,重归故里,会面对怎样的冲突与隔膜?做艺术,原来能帮我们理解“附近”?
9月底,一条来到顺德,
一座长条形的白房子出现在我们面前,现代、简约,看起来有点儿格格不入。陈艺儿一家,还有四只猫、一只狗在这里生活,这儿原本是她的祖宅。
记忆里的顺德旧城区,人与人之间交流很和善。陈艺儿是80后,在那个邻里热情交换食物的年代,一锅靓汤换一碗牛杂,从自家厨房端到邻家餐桌,街坊关系都极好。白天,门也从来不掩,家家户户养一只小黄狗守在门口,小孩子们拖鞋一蹬,玩到天黑才归家。
16岁时,她随家人搬到新城区,高中念寄宿学校,大学离开顺德去广州学艺术。后来,她有一段漫长的漂泊,十几年不曾回来。
2019年,女儿两岁。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商品房,先生老何经常出差,她常独自带宝宝。又腾出时间,在楼下租一爿店铺做少儿培训画室,烧菜做饭、备课带娃,一时间精力不济,更觉商品房空间不便。
她另想解决办法,能不能不租房,“有一栋房子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先生老何有工作室,她有自己的画室,小朋友有玩耍的空间。
▲顺德旧区街道内的祠堂,孩子们正在练咏春拳
老人则在乘凉
第二年,她卖掉商品房,贷款50万,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决定改建祖宅。
老房子承载了太多记忆,是父亲16岁时,全家人齐动手一砖一瓦建起来的。但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已经成了一栋危房。
旧房重建流程复杂,等了足足一年才办妥手续。2020年春天,他们花了一天时间拆掉老房子。城中村道路极窄,碎砖断瓦,建筑新材,只能用电动三轮车一趟一趟拉进拉出,用了五个月时间,将整体框架搭起来。又等了八个月,做好外立面的清水混凝土墙。
▲祖宅改建经过
这里道路到底有多窄?“我从窗那里一伸手,都不要伸直,就可以摸到对面的墙。”我们在附近逛了一圈,行人过路,至多两人并行,如果有人骑单车或电动车路过,就必须贴紧墙根让行。
在这里建一栋房子并不简单。设计师何钢荣是老何的朋友,他来实地考察,考虑到老城区本地人多已搬离,如今几乎都是出租房,街道拥挤,隐私性较差,就将空间打造得更为封闭和向内,“也让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和乐园”。
四层的白房子,进门先见到一个小庭院,砾石铺就的地面上,一株矮竹显得绿意盎然,高侧窗和面向庭院的玻璃趟门主要用于采光。穿过餐厅,便是陈艺儿的陶艺室,兼摩托车库使用。
一栋仿清水混凝土的结构柱,连着木质楼梯,通往二楼的生活区,层高在这里开始错落。客厅上方悬挂着女儿信手涂鸦的作品,老何的工作室在另一侧。面向家门口公园的落地窗,将光线引进室内,空间中央的一棵树,则依赖天井和侧窗的自然光照生长。
▲空间中央的仿清水混凝土柱(摄影:左小北)
▲室内的植物方盒(摄影:左小北)
转至三楼,这栋房子最有趣味的错层楼梯,连接着两间卧室,又通往四楼画室。多重楼梯构成视觉美感,走在上面,如同置身游戏“纪念碑谷”。
错层楼梯的趣味是“视线的游走”,一家人待在不同空间,还能保持互动和交流。“有时我在四楼画画,一出来走到楼梯那里,往下就能看到爸爸在二楼工作,女儿在三楼房间和小朋友玩耍。”
▲错层楼梯,家人在每一层都可以保持视线交流
四楼最为开阔,天窗和大面积玻璃窗,让空间显得格外明净。天气好时,躺在沙发上,还能看到蔚蓝的天和游移的云。
一个旋转楼梯,通往顶层天台。她记得刚搬进来时,正好临近中秋,顺德人家逢节日都爱聚会,一时好多亲友来赏月。
▲陈艺儿的画室
▲在天台收获西红柿、柠檬
2013年,几个艺术系年轻人转移阵地,一起租下400m²的空间来做工作室,他们把空间切割成几块,200m²拿出来做展厅,剩下的200m²,用书架隔出5个空间来画画。
两年后,他们和师兄黄海清、师妹黄秋霞、清华大学博士曾伟峰成立“二打六”艺术团体,开始关注散落在中国各地的大量烂尾楼,空置的别墅区、荒废的度假村、废弃的老市中心,在里面喝茶、生活、睡觉、做作品。
离开多年后,再回到家乡,进入一个熟人社会,起初她很不适应。作为艺术家,她多数时间躲在家里画画,先生老何是橱柜设计师,除了去外地出差,也多是居家办公。一些亲戚特别不理解,觉得他们游手好闲,没有正经工作。
有一次她去遛狗,遇到88岁的奶奶,“她很厉害哦,中气十足,还骑着三轮车到处走,她很讨厌我遛狗,每次都会说你整天遛狗,又不去工作,满大街的人都看着你,就感觉挺无地自容的,我说我等一下就去上班啦,不会特意去解释。”
▲陈艺儿家的史宾格犬Sunny和猫咪大头钉
又到周边的公墓青云公园,拓印赞助人石碑和马赛克墙壁。“以前建小学挖山,挖出来的无人墓很多是亲属移民了。原来那儿就在小学后面的泥路上,我小时候都不敢路过。”
《串门》则是“一平方公里计划”里的一个行为作品,她和二打六的成员一起,邀请在这一平方公里里面的人过来串门。
例如帮她建房子的工人,平常去菜市场买菜时,经常打交道的菜档老板,或者是还生活在这里的本地人,“不认识我,但认识我爸妈的那些人”,请他们过来吃个饭、聊聊天,漫谈经历与家常,也借此机会,去真正了解和她一起生活在这里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梦想家颜究所”(ID:idzoom200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