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鸦er,分享旅行之美
在餐厅吃饭时,偷偷聆听隔壁桌的聊天,是我和顾老师快乐的不二法门。
乐趣的第一步,是猜身份。
这可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即便是年纪相仿的一男一女,也对应着同事、朋友、相亲、追求、情侣、夫妻、偷情等好多种。
就像《盗梦空间》里小李子的那个问题:你记得你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吗?你不记得,你没有上帝视角,你是突然进入了这个场景,一切在身旁开始上演。
偷听聊天,就像偷偷进入他人的梦里,就像一场浸入式戏剧,蛛丝马迹,要靠自己寻找。
点餐法则一则。
情侣或夫妻的关系是好猜的。
夹菜,对视,逢迎,顾盼,颔首,浅笑,这些都是容易抓取的片段。那是生活甜蜜,相看两欢喜;那是你侬我侬,佳肴相与共。
但当恋爱升级为婚姻,情形就两样了。这往往不是破茧成蝶,却恰如同这个镜头的倒带回放——表情与肢体的表达不断退化,面孔则化作了一层厚厚的茧壳。
夹菜?少见了,用筷子点点菜碟,评价一句蛮好吃的。
你来我往?没有了,日常的琐事成为聊天主题,平铺直陈,简明扼要——或许职场里太多虚张声势的PPT耗光了他们的修饰欲,此刻,他们需要一场不加麻加辣的清谈。
清谈发展到极致,就成了食不言,两人面对面地各自刷手机。在手机点菜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简直连交流都可以避免,整个餐局化为一场默剧。
爱情法则一则。
相亲或追求的局面,就有点变化莫测了。这里面是有试探、揣摩、攻守在的。
势均力敌的对攻场面很少见——或许天雷勾地火从来都是人类最美好的幻想,而现实社会,是最善于将幻想戳破的。
第一层气球破掉,双方进入客套局,工作是最先聊到的,也是我和顾老师最先下注的:你猜那个男的是做什么工作的?
之所以猜测男人,绝不是因为“事业是男人的第一标签”云云,纯粹是由于男人天生的缺乏意趣,而总把与工作有关的气味素弥漫到生活里:穿着、谈吐、神情。
献给男性友谊。
作为顾老师见惯不惯的同行,金融男的气味实在是太明显了,是我们胜率最高的下注,没有之一:衬衫、西装裤、皮鞋,往往互不搭配;一以贯之的自信神情,滔滔不绝的讲话。我们对视一眼:是顾同行。
而女人的职业就不好猜,大约是因为女人的穿着打扮就不是视工作为先的,而纯粹是为自己。所以着装风格只能大致反馈职业类型:对外还是对内,营销或是创意;衣品也只能小概率反应行业信息:光鲜的、低调的、随意的或谨慎的。
献给爱情。
如果谈得顺利,或本身就是追求局,那么第二层气球破掉,双方进入搭脉局。搭脉局是攻与守的艺术,主动出击是孔雀的开屏亮翅,防守反击是猫的卧地摇尾。
一种出击是谈事业以强调个人品质,谈行业以显自我格局,间或不经意地提几嘴生活基础——源自远古的雄性肌肉展示环节,被文明的洋葱皮层层包裹,等待对方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
但我始终认为,与事业有关的话题有些严肃,并不适合将氛围推向更加曼妙的境地。另有两大话题显然是更加合适的:近可聊美食,远可谈旅行,这两种社交货币的硬通程度,就是1850年的黄金,1980年的石油,人人都可以接受的。
更为奇妙的是,美食和旅行话题又同时兼具了品味、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经济基础的多重属性,辗转腾挪的空间非常之大。
所以每当我听到遇冷的搭脉局,总很想把自己的手机推过去,向他们推荐我们这个公号,拓展下交流的边界。
献给一场失败的约会。
最后,讲讲偷情局,顶顶微妙的,偷情局。
偷情局少见,就像开深海蚌开到珍珠,腥黯的光泽只要微微一闪,就再也逃不脱我灵敏的耳目了。偷情局是欲盖弥彰,是欲拒还迎的,是在光天化日下的极限试探,是在不可见熟人里寻求曝光的刺激。
而它又往往伪装成情侣局:因为郎情和妾意都有了,但心中的鬼祟终将成为互相拉扯的牵丝攀藤,在细枝末节里改变了这一餐的味型。
比如说,情侣的手在桌上握一起,是大大方方的:看着对方的眼睛,将对方的手放在掌心之下,就像开水白菜的高汤浇上去,白菜如芙蓉花一般盛开,鲜甜沁入心脾。
但在偷情局里,肢体接触往往是不大气的,要靠借势的:借着倒饮料搭下手,借着说话撩下腰,出其不意的试探,像蟹粉豆腐,入口的刹那顺滑而下,胃中滚热,而后至鲜返涌,回口一丝腥气。
你看,大雁一会排成“人”,一会排成“人渣”。
好吧,好吧,我承认,这些观察都源于我超级主观的偏见,犯下了以偏概全、滑坡谬误、因果倒置等一系列逻辑错误。
但这又如何呢?
每当我与顾老师交流这些细碎的点滴,就感觉一阵私密的气场在身边围拢过来,在这个气场里,刺破他人的秘密成为我的能量,让我的偏见得以毫无保留地释放。
偏见铸就了我们的亲密感——这没什么不公平的,因为我们的秘密,也迟早会成为别人窥探和偏见的源泉。
套娃宇宙之我窥探了你的窥探。
偏见可耻吗?不可耻,因为偏见与身俱来。
人是囿于经验的物种,无论理性如何启蒙了我们的智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还有一块地方,是属于经验的世界。经验不负责客观中立,经验带来偏见,偏见带来刻板印象,这里,是标记了刻板印象牌牌的领地。
相比于理性带来的纷繁复杂,偏见给了我们足够简明的判断标准,从这里找答案,不费大脑,于是大脑给予我们一阵内啡肽的奖励。
关于如何成为别人眼中的男人。
而且,我们不仅习惯于偏见本身,也往往追逐由偏见构筑而成的亲密感和安全感之中。
比如职场里的小圈子,归根朔源就是偏见。
小圈子往往源于共同的立场,共同的立场导致共同的偏见。分享偏见于是成为融入小圈子的流通货币,甚至投名状。
职场现状一则。
而圈子因素之外,职场又确实是一个分高下的地方。高下成就落差,当心理的不平衡无法释怀,偏见成为了抹平创伤的膏药,给予了我们聊以自慰的安全感。
更好理解的是,职场八卦从哪里来?
从偏见里来,没根没据,如同口舌泛起的浪花,起一阵波澜就消失无痕,汇入到偏见的大海中去。
职场现状二则。
还有一种说法,偏见来源于经验的缺失,当我们有了足够的眼界,就能见山还是山,或所谓见怪不怪。
我认为不是。
互联网前所未有地把广袤的世界推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的经验足够了吗?不,我们的大脑过载了,出于自我保护,它祭出了杀招:偏见。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对立愈发严重的世界,分享真实的想法是有风险的,它往往导致争吵、谩骂或割裂。在争论中创造共识?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一个潜在的爆雷点。
于是,我们回退一步,我们有了“政治正确”:只要我们在正确的框架里发言,就没有风险,没有波浪,没有涟漪。
但那是一个多无趣的世界呀!无趣到心中的偏见简直要逆反地满溢出来。
达成共识一则。
所以我愈发地坚定我的偏见,因为偏见是我藏起来的,连大数据都未必能揣摩的内心洼地。
关于进攻的艺术。
因为偏见是我心中防御伤害的小人,或许有人管他叫做小阿Q,可小阿Q会说“这是偏见”。
关于防守的艺术。
我坚定我的偏见,因为对生活的审美就是一个人的偏见,所有人的偏见或许能构成正态分布,但标准偏差之外的地带永远存在。
关于我的讨厌。
因为当我能与你没有忌惮地分享它,便是能难得地一吐为快,把真实的我推到你面前。
关于讨厌的我。
我坚定我的偏见,偏见使我快乐。
也祝愿你能坚定持有你的偏见,祝愿你快乐。
另,本文所有配图来自于画家Joan Cornellà,他的作品与政治正确完全不沾边,丧、孤僻、冒犯、讥讽、嘲弄、戳穿,简直是偏见的集大成者。
《Photo | 旅行后综合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