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鸦er,分享旅行之美
Vol.03@旅行没有意义
旅行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曾如同迷雾般,萦绕了我二十几岁的好几年。
每个人的成长曲线不一样。
有人在大学里就经历了那种年轻时的焦虑。
而我晚得多,直到工作了一阵,
才越来越感到生活的温吞,焦虑随之而来。
总是怀疑自己走错了路。
于是,每一个现实的例子,都成为映射自身的镜子。
比如,为什么从没考虑过留学呢?
那些在国外的老朋友们,
自驾、跳伞、舞会…生活精彩,前途无量。
为什么没早点想呢?
这时,我接触到了一个词,叫:Gap Year,间隔年。
这如一道光般射进我的脑髓。
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都没有想好做什么。
原来没想好不要紧的,他们都出去旅行了,在旅途里慢慢想。
这太浪漫了,简直是对症下药给我的生活。
于是我夜不能寐地想象着,
地中海的蓝、东非草原的绿、南极乌斯怀亚的白、
湄公河的急流、红峡谷的光影或大堡礁的广阔。
当时于我,旅行的意义,
是抛却失败过去的回收站,是矫正人生的新起点。
这大约是六年前的事了。
长话短说,我没有Gap,而是渐次完成了些目标,长了年岁。
焦虑在时间里被烫平了。
发现那些对旅行的幻想,只是迷药。
但是毫无后果?也不尽然,
这份痴迷让我最终转行到了旅游业,跌进了大坑。
如果现在问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用和朋友的两个故事来回答。
疫情还未爆发的前夜,
半出差半旅游地去了一趟英国、一趟德国。
和两位最好的朋友在国外相会了。
都是相识于少年,都是出国了快十年。
当年送别,都信誓旦旦:过两年去找你玩呀。
结果真的成行,竟然过了十年。
蛇,高中相识。
一起看女神苏菲玛索的电影,也在盗版碟店里互相撺掇买黄盘。
少年友谊,就是在这荒唐的陪伴里长起来的。
在牛津逛了一天,说些英国的事,更多的倒是往事。
沪语飘荡在阳光里,心底的少年蠢事,钻进了老建筑的石头缝。
关于英国之行,我还记得什么?
只记得那天的牛津校园,就像高中时的操场一样无忧无虑。
超,初中相识。
一起别苗头参加各种竞赛班,也一起放学奔去买五毛钱的油墩子。
因为对德国足球的痴迷,他很早就决意要去那里。
在慕尼黑往海德堡的车里,我问:在国外生活有什么不同哇?
他说:刚来时还蛮激动的,时间久了就没感觉了。
人的适应力真的强,在哪里的生活,90%都一样额。
这话好像一下子穿越回了六年,烫平了记忆里的某些不甘。
思考旅行的意义,大约总是混合了陌生感的滤镜。
旅行不是生活。
一旦落入到生活的琐碎,滤镜也就失去了魔力。
谢谢你看到这里。
我想说什么呢?
我想说,思考旅行的意义,大约只是我们心境的一些折射。
是好,是坏,不过是情绪的产物。
六年前,如果我去了Gap Year,生活不会改变。
六年后,当我的焦虑结束,才能随手记下些有幸被你看到的文字。
旅行啊,本就无意义,千万别搞复杂了。
-End-
《一个小鱿鱼引发的裸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