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快要结束了,你旅行了吗?你发朋友圈了吗?
就我今年的观察,今年朋友圈的旅行大赛肉眼可见地衰落了,让我想点赞的拇指简直无处安放。
当我们与尚不熟悉的朋友聊天聊到尬的时候,适时接一句:最近去旅行吗?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各自端着饮料,眼神从对方的脸上不自信地飘开去,脑子里飞速转着对方留在记忆里的为数不多的线索,冀望创造出一些话题。
终于是放弃了。于是,最近去旅行吗?——不然呢,还聊什么呢。
每到这个时刻,我都为人类“见面三分熟”的心理机制产生疑惑,见面熟是熟了点,但也有可能更加尴尬的。
所以,随着年龄渐长,我终于对若干年前耿耿于怀的一样东西感到一些释怀了——白酒。
就像如今刚刚步入职场的千禧一代,我曾经非常讨厌白酒,因为我只在商务局里才会遇到它。一个圆桌,虽然认识,但不熟络,穿针引线,客套一番,白酒的呛人气味在面前的分酒器里漫出来了。
局势渐进,推杯换盏,圆桌旁面色红白混杂,声浪攀高,舌头麻痹,手搭着别人的肩膀了,手压住对方的手要讲话了,手要比嘴更会表达了。在感官的迟钝里,人与人的距离好像拉到了无限近。
这场热络,往往终结于这个晚上的彻底混沌,在第二天起床的头痛里回冷,并终在日常的不疾不徐里流水无痕了。
但人对不舒适的记忆总是极为深刻,所以我总是记得混乱、头痛、呕吐、口干舌燥,所以我讨厌白酒。
但现在回看,我是不得不承认白酒的功效卓越的:它毕竟是在陌生人之间快速建立起了一场临时但真挚的友谊。它就是人际交往里的海克斯科技,直接、猛烈、广泛接受、印象深刻。
吃完涩口?没关系,大多数的人际关系最终都要归于朋友圈的点赞之交的,那如果白酒能让人飞速跳过客套往来的尴尬时刻,就还是有功的嘛。
就像一块不新鲜的肉材,今天必须是要吃掉的,为了入口不那么糟糕,你加不加点科技和狠活呢?
时到如今,白酒在商务社交里的衰落,已经是连我这种远离职场的人士都能感知得到的了。
不过,比起公款消费式微、或健康意识提高之类的理由,我始终认为,击败了白酒的,是我们微信朋友圈的出现。
朋友圈是当代白酒的最大平替,是老少咸宜的公平较量,是经济下行里大家乐于接受的消费降级。
如果说白酒是冷兵器时代的投石车,在一场场商务局的攻城战中,一力降十会地砸开对方的心门,那么,朋友圈就是我们进入热兵器时代的火药,传播性之强,适用性之广,直接改变了社交的战斗形态。
让我们来看看火药的用途有多广。
火药是可以做成烟花的,就像我们在朋友圈发布的“生活日常”。
烟花是放给别人看的,是我们挑选的绚烂瞬间,对外坳的造型。人设的塑造将面对面的交流化整为零,因而更长期、稳固、步步为营、不易戳破,是高效的、一对多的社交方式。
虽然人人都知道《烟花易冷》,但谁又不希望别人在不断划到我们的朋友圈时,终于感叹一句《生活因你而火热》呢?
人设一旦立住了,那就能少了很多顿酒,很多场戏,掰掰指头,划算的。
火药又是可以做成子弹的,就像我们在朋友圈的针砭时弊。
在每一场引发社会讨论的事件中,朋友圈里的子弹就嗖嗖乱蹿,有时是空枪,有时打向天空,有时子弹也会不长眼地互伤,或自伤。
但不打紧,子弹一定要打中什么目标才有用吗?不一定的。《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带了几个人,对着黄四郎的大门一顿浪射,“把子弹全打光”,子弹打光了,态度就有了,别人好歹要围上来看一看的。
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这个围观,就是社交场里的极大价值了。
火药是可以做成礼炮的,就像我们在朋友圈的“工作营业”。
这两年,朋友圈的公务属性是越来越重了,与职业有关的广告、工作近况、商务合影、行业信息发布等频繁不已。
就像礼炮,作用是大张旗鼓,郑重宣布。
对于同个行业圈子的人,或许能起到“已阅”的交流价值,但对于与这个行业毫无关系的人来说,那就是震耳膜的噪音,光起火来,简直有一屏蔽了之的冲动。
火药也是可以炼丹的哦,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不得已的点赞。
炼丹曾经是很多帝王的心头好,在祈求神力和长生的过程中,大把大把地吃进重金属。炼丹术士们不知道丹药的成份吗?后宫近侍们看不出丹药的作用吗?王公大臣们不知道天命难违的道理吗?
都未必的吧,这一服服献上的丹药,那一句句的口是心非,无非是限于权力结构里的投其所好罢了。
就像我们在朋友圈里给领导或客户点的赞,在微信工作群里回复的“收到”和大拇指的表情,都是我们献上或吃下的丹药。
在现代社会纷繁的利益关系里,我们有时是别人的皇帝,有时是别人的太监,谁都避免不了的。
所以你看,朋友圈能够承载的社交功能全面、细碎、绵长,是把浓缩在一场酒局里的往来,稀释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有了朋友圈,我们还需要那么多白酒吗?
只不过啊,代替了以前一场场大酒后头疼欲裂的,是我们每天刷朋友圈后的“微醺”日常,这就是当今社交生活的肌体常态:慢性酒精中毒。
在这样的新常态里,在朋友圈里讲些真话,反而有点不合时宜了。
或是被认为矫情,或会被当成卖弄,又或是因朋友圈人多嘴杂,而有一种被无关人士窥视的不适感。
所以,如今仍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些真切内容的,往往会让我心生敬意,而下意识想点赞的。但紧接着,考虑到不算近的关系,我又犹豫不决起来,指尖颤颤巍巍,点不下去——就像一个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样子。
但有一类内容,是我可以没什么顾虑地点赞下去的,那就是旅行。
因为旅行兼具了个人生活和公共话题的双重属性,游走在真实表达与人设塑造的模糊地带,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点赞都是合适且合理的社交表达。
就像你与一个尚不熟悉的朋友聊天,当新话题迟迟不出现,你总是可以问:
最近去哪里旅行啦?
另,本文所有配图来自画家Jon McNaught,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一些微小时刻,虽然总是表达疏离与孤独,但内里却是细腻和温柔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