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架: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盆架,即多足且面心可以承托盆类容器的架子。多为圆形和六角形,圆形五足,六角六足。做法是在面心正中挖一圆洞,用以坐盆。腿足用蓬牙三弯腿,有的在腿间加枨子。
关于盆架的形象资料,宋代以前还未见到,从宋代开始,后世屡有发现。如:河南禹县宋墓壁画《梳妆图》中的盆架,为蓬牙三弯式腿,腿间有横枨连接。
山东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画《侍女图》中的盆架(《文物》1982年1期)呈六角形,周围饰木雕花板。弧腿蓬牙,三弯腿,足端向外翻卷并作出浪花式。腿间还带有两卷相抵的横枨。
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木盆架(《文物》1978年4期),也呈六角形,周围装六块镂空万字纹围板。面上挖出圆洞,用以坐盆。下部形制与虞寅墓壁画盆架大体相似。
明代还有一种盆架,不用面板,而用两组“米”字形横枨分别连接六条立柱。立柱顶端雕刻圆珠,盆底直接坐在上层横枨上。六条立柱好似栏杆望柱,起围挡盆腹的作用。这种盆架,直腿的居多数,曲腿的很少见。
还有的把这种盆架做成可以折叠的形式,做法是用两条直枨两端分别固定一条立柱,两条横枨中间做出透孔,镶椭圆形木片各一块,另做八条短枨,每条立柱装两条短枨,用榫连接,横枨另一端开口打眼,再用椭圆形木片插入豁口,用轴钉固定,每侧各二,加上两个固定立柱,形成六足盆架,由于短枨可以活动,不用时可以向两侧折叠合拢,以便于挪动和存放。
还有一种盆架与巾架结合在一起的家具,下部盆架部分做法与直腿盆架基本相同,惟有两条立柱与上部巾架系一木贯通。
中间装一块中牌子,最顶端的横梁与巾架做法相同,两端雕刻成灵芝或龙头等装饰。中牌子大多镂雕或浮雕、镶嵌各种图案。有的在中牌子下按一稍宽的横板,可以放置皂盒等梳妆用具。
这种盆架多用六腿,而且都用直形。在前部四柱的顶端,雕出圆珠或坐狮等装饰,更增加了器物的艺术性。
由此,盆架可分高矮两种。
矮面盆架,一般都取朴素无饰的式样。或三足、或四足、或六足。结构上有整体和折叠两种。三足的多不能折叠,四足、六足的,有的可以折叠。另一种是不带巾架,几根立柱不高过盆沿。
此例黄花梨六足折叠式矮面盆架,用圆材作腿足柱,顶端圆雕蹲狮,正面朝外,玲珑活泼。传世盆架柱顶一般刻莲纹,圆雕瑞兽甚罕见。六足中两足上下以横枨连接。其余四足则上下各安短材一段,一端开口打眼,用轴钉与嵌夹在上下二根横枨中间的木片穿铆在一起,以其为轴,四足因而可以折叠、便于收存。
此具“灯笼"形矮面盆架结构与上例相同,也是圆材六足,能折叠,但腿足不用直柱,而是每根上下端外翘,中部向外大弯,使六足开启后成造型优美的灯笼形,与上例观感大异。通体光素,质朴无华,意趣古雅。
而高面盆架六足的多于四足,且六足的多不能折叠。
高面盆架的前四足和矮面盆架的足相似,只后两足向上伸展,加设腰枨、中牌子、搭脑和挂牙等构件。搭脑之下常有挂牙护持,可以在上面搭面巾。在腰枨上往往挖槽,以备置放胰子盒。
此具黄花梨六足高面盆架,前四足与雕蹲狮矮面盆架的足相似,但顶端不雕狮子而雕莲苞莲叶,不能折叠。上下两轮辐形组合为三根直材于中段剔凿燕尾榫相互交搭拍拢,端末出榫接入六腿足上的卯眼。后两足则向上伸展,加设中牌子及其下亮脚、搭脑和挂牙。中牌子与挂牙作透雕螭纹,搭脑两端圆雕龙头相望。
黄花梨灵芝卷草花叶纹六足高面盆架,是雕饰工艺水平极高的一件。搭脑两端出头上翘井圆雕灵芝,搭脑下两旁透雕卷草纹挂牙,透雕花叶纹中牌子,腰枨以下的两端下垂透雕亮脚,均造型极美、雕工细腻。四根前腿足顶端雕饰莲纹。
同时,盆架还有圆形、四角、五角、六角等形式。圆形盆架如大圆凳,略高,一般在70厘米左右,在板面正中挖出与盆大小相当的圆洞,用以坐盆。
带角的盆架通常有几个角就有几条腿,而圆形的则不受角的局限,四腿、五腿、六腿均有。多为高束腰,三弯腿,下带几条交叉的横枨,有的附霸王枨。
盆架有的不用板面挖洞做法,而用几条交叉的两组横枨分别固定六条立柱。每条立柱的足和头分别向外张出,脸盆就坐在上层横枨上。
立柱的上端向外张出部分也和横枨一起,共同起着支撑和保护盆腹的作用。这种盆架也有弯腿的,做法与直腿相似。
、
收入艾克《图考》的一件采用所谓“大挖”造法的六足矮面盆架,它上下端向外弯出的弧度特别大,需用大料才能锼挖成器,是一种非常考究的制法。其造型虽佳,用材则不甚合理,因弯转处木材直纹长度仅寸许,使用不慎,容易断裂。
除面盆架,古典家具中还有一种用以取暖的“火盆架”。
火盆架为古代中国家居中必备家具之一,严寒时室内可用以烧炭取暖,木刻版画与绘画中皆多见其例。但唯独黄花梨木制传世品异常稀少。
或许是因为火盆架为日常用品,而使用时又近火源易被煤炭烧灼,理当用一般柴木制作,珍贵木材如黄花梨的实例不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火盆架有高、矮两种。矮的高仅尺许,方框下承四足,足间安直枨,结构简单,多用一般木材制成,实物在故宫尚能见到,虽为清制,和明式并无大异。
现例仿如一件小炕几,边框标准格角攒边造,有束腰,矮马蹄足,牙子锼出起线壶门式轮廊,形状优美。不同之处只是边框留空档不装板,承架铜炭盆。
高火盆架像一具方杌凳,但板面开大圆洞,以备火盆坐人。四根边抹,中间各有一枚高起的铜泡钉,支垫着盆边,以防盆和架直接接触,引起烧灼。
此例黄花梨圆高火盆架,圆形架面用楔钉榫五接而成,每根弯材上安一枚高起的铜泡钉,支垫铜炭盆边,使其不与架面直接接触。五腿足内安井字枨加固。架面与中部弯枨上下两圆环下安两卷双抵角牙,取得装饰效果。
上面两例均为火盆架,用材及制作均十分考究,不过下面这例被改作杌凳,架面大圆洞已不存在,改装平板,边抹上的铜泡钉也被起掉。它的造法是高束腰装绦环板镂雕螭纹,腿子中部又施双枨加立柱,打槽装板做抽屉。枨下还安角牙。足底造出内翻马蹄。双枨装板及角牙,加强了腿子之间的联结。
因盆架经常受火烘烤,结构必须坚实。不过改为杌凳,这些装置都成多余的赘疣,使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把杌凳造成这个样子。此架虽未遭支解,也是古代家具被破坏的一例。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每个家里都摆放着不同的家具,它们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对家具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正是由于家具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一件件家具,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它承载着久远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社会的风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