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三位老人与通货膨胀。

Paris+,三位老人与通货膨胀。

上个月的Frieze和Paris+卖的很好,看各家画廊发的销售成绩来说的话,其实疫情导致的不能现场看画,很明显对3000万以上的尖货交易没啥太大影响,毕竟顶级作品几乎不存在品相问题;几十万的普货也不会受影响,因为对很多藏家来说只当是消费。

但tricky的就是中间估价几百万“腰部作品”,这些作品很受品相和藏家第一眼的制约,决定买不买或者说能不能再加一口的仅仅是面对作品时的体验,作品的aura,或者在场时的sales pitch能否打动藏家,都是能否成交的关键。

同期的苏佳富伦敦日夜拍整体成绩也不赖,里希特三张作品在这段时间卖的很好。
他1966年的大幅彩色格子油画《192 Farben》在苏富比10月14号晚拍卖到一亿四千多万人民币,超过最低估价20.77%;


83年的小幅抽象画《Zacharopoulos》在佳士得晚拍卖了人民币一千六百多万,超过最低估价33.33%;

他1971年的《云朵研究》同样在佳士得晚拍以九千一百多万的高价售出,超过最低估价58.33%。


比较有意思的是,今年6月底,在苏富比伦敦的现当代晚拍中,里希特1970年一张非常类似的《云朵研究》卖到了九千万人民币。


以现在1英镑兑换1.15美元(11月8日 UTC 03:33)的价格,以及7月基本上英镑兑美元汇率都是1.20左右来看,这次买的藏家可以算是得到了10%的折扣。

国际形势下,真是没办法脱离政治经济聊艺术。


(也再次说明了,投资艺术品的一大吸引力是因为投资艺术品本质上是一种汇率对冲。通过购买那些顶尖,有价值的艺术品,往往可以克服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而这是那些以现金计价的资产无法比拟的优势。)


仔细想想,全球艺术品交易总量每年650多亿美金,里面拍卖交易总量大概就能占一半。但回过头来想,全球各大美术馆,基金会,免税仓,大小藏家手里的艺术品,价值肯定是远远大于百亿美金量级的。
而且每天全世界还有这么多出名的,不出名的艺术家在创作新作品,艺术品库存真是不可细算…
源源不断的供应,供应量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需求,艺术品的通货膨胀可以算是非常严重才是,库存那么大,新品还层出不穷,按说应该是个艺术品通货膨胀的过程,价格应该慢慢下降才是,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在拍场上屡创新高,每年的交易额还在不断上涨。
所以艺术市场怎么控制这种通货膨胀,怎么保持该有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就很关键了。
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参与游戏的人必须相信艺术品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废纸;另一个是他们相互之间信息交换通畅无阻,总能获得最新市场价。
而在市场交易的另一面,则是艺术品的sunk:那些被私人藏家终身世代收藏的作品,捐给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品,毁掉损坏和被偷窃的艺术品…这些都不再市场上流通,它们永久或者是长期地退出了市场,从而控制了艺术品的通货膨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次说的Christina Quarles,自从她的销售额在今年5月以450万美元爆发式增长以来,这位艺术家在豪瑟沃斯推出了新作,据说价格达到七位数。9月她的两笔成交价在六十万美元的旧高水位上,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为Quarles的市场很是steady。
我们的确能看到一些市场新主题新动向,这里面是有一种共同美学语言的,翻看苏富比The Now的晚拍,基本上大家都摸清了市场行情与热点。
想象空间还是很高的。
话不多说,看下面图就知道。


还有Mendes Wood DM在Paris+卖光的Guglielmo Castelli;根本抢不到的Amanda Wall,还有在高古轩以每件差不多55万美元都火速卖光的Fadojutimi。


像Leonor Fini这样的超现实主义者;1990年出生的Lucy Bull,还有之前在香港苏富比以超过4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的Lauren Quin…

no brainer 今年抽象画似乎超过了具象,也是亚洲藏家追逐西方艺术的一个注脚,抽象促使观众激活他们的想象力,抽象画在创造体验,创造对话。


可见,藏家们的收藏品味是可以被培养的,一个火苗被点燃,之后一串都会被点燃。
上面这句话也完美解释了上周95岁高龄的Alex Katz在纽约古根海姆做展的这一年度大事件发生。


其实艺术圈从古至今使用了很多种讲故事的工具来为我们生产的文化产品创造价值,无论是博物馆捐赠、策划的机构展览啊、或是各种各样的艺术奖,这些都是为艺术家建立感知价值的工具。 

目前Katz作品的拍卖纪录是400万美元,是2019年10月在伦敦富艺斯那张《Blue Umbrella I(1972 年)》,远高于当时约150万美元的最高估价。 
2020年10月,他的《红带》(1978 年)以310万美元的第二高价成交,2022年 10月,他的《东部内陆》(1979 年)以250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成交。
就主题来说,Katz妻子的肖像画往往价格最高;
就时间而言,他上世纪70和80年代初的作品往往最受欢迎。

Alex Katz老爷子画了近一辈子的具象画,从寂寂无名到功成名就,视频里艺术家一袭白衣缓缓走下来的样子,就是艺术纯粹的一面最好的注解。
第二位“高龄老人”,就是这几周频频被揣测的高古轩本轩
Larry已经77岁了,真是不敢相信…他要把高古轩卖给LVMH的传闻已经被证实的有鼻子有眼。



一代传奇总有落幕一天,可见艺术游戏中的奖励永远是艺术本身。艺术的重要性也在于艺术本身。在我看来,市场里唯一重要的就是最终到底是谁得到了最终那些作品。

Last but not least, 第三位老人,RIP Soulages…


想到前年才在卢浮宫看到了苏拉热本人,当时他刚刚过完自己100岁生日,还告诉我们他仍坚持在创作,谁知道…



不过,当你看到法国为苏拉热举办国葬,马克龙亲自在卢浮宫主持全国性悼念活动,致敬苏拉热,这种全国性从上至下对艺术与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没法不让人怀念和羡慕…

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如何统治市场50年?
你的鉴赏与投资能力需要培养多久?
拍卖行为艺术品估价的秘密
如何赢得大佬的心
狠人乔普林,写进艺术史的白立方
俄罗斯当代艺术女沙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111XXXX”(ID:gh_77e2eca212b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