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跌跌不休”,长期价值存疑

泡泡玛特“跌跌不休”,长期价值存疑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现代广告圈


“无论是割金融‘韭菜’,还是割线下‘韭菜’,最怕的不就是大家回过味来了么?”

不到两年时间里,“盲盒第一股”市值缩水千亿港元,并被不少人唱衰。7月26日收盘价21港元/股,较昨日有了小幅回升,但股价依旧处于历史低位。回想当初上市时1472亿港元的市值,如今的市值已经不及当初的零头。

有投资人提到,当初的泡泡玛特,的确被高估了。




不值

高盛研究报告将泡泡玛特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预测下调24%至37%,以反映其收入和利润波动的可见性较低。公司表现不佳是由于激烈竞争和扩张投资导致毛利率的不确定性,利润率状况波动超过预期。中金公司也同样下调了目标价,维持泡泡玛特“跑赢行业”评级,最高目标价为40港元,较此前目标价下调约19%。

成长性弱,长期价值存疑,是目前很多机构调低目标价的原因以及很多投资人的态度。历史年报显示,2018年至今年,泡泡玛特营收增速分别为225.5%、227.2%、49.3%和78.6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242.96%、353.2%、16.05和63.3%。

增速明显降缓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行业变化。经历疫情后,消费者表示盲盒对自身的吸引力已经没那么大了,并且行业趋于理性。伴随消费升级以及低级玩家向中高级玩家进阶,盲盒已经不再是好奇心所需,收藏玩具成了更远的方向。

7月15日,泡泡玛特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收入增速下滑至30%,但净利润同比下滑接近35%。“泡泡玛特的股价腰斩,其实证明潮玩行业趋向理性,也证明了消费者的变化。”朋友圈中某潮玩品牌创始人提到。

资本侧的“不值”在于数字,用户侧的“不值”则在于产品本身。

做成迪士尼,几乎是今天所有潮玩公司的梦想,泡泡玛特也不例外,打造漫威帝国,成为迪士尼这样的全生态公司是其正在努力的目标。但反而是在这样的背景里,产品的“精细度”渐渐被淡化了。

黑猫投诉中,泡泡玛特投诉量达到8859,近30天投诉达到120,投诉多因质量原因、退货难、霸王条款、二次销售、甲醛超标等。







2020年一款发售时被炒过万元的可口可乐联名款SPACE MOLLY如今二手市场全新未拆封价格为5000元左右,部分SPACE MOLLY400%的产品在二手市场跌破1000元。


“泡泡玛特解决的是精神文化需求,但它产品本身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很强的历史积淀支撑,消费者意愿降低很正常。”咔咔提到,疫情影响了泡泡玛特的上新速度,几乎是致命的库存挤压连锁反应。

在上新的层面上,泡泡玛特解释计划在下半年推出几款重磅新品。但针对这些重磅新品,消费者们的期待明显不足,难以复刻以往的辉煌。

出海不是“解药”

对于潮玩品牌来说,出海成为了年内的重点战略。当国内建设泡泡玛特生态受阻时,品牌将更多目光放到了海外。

2022年1月,泡泡玛特英国伦敦店开业,第一次进入欧洲线下市场;2022年4月,泡泡玛特大洋洲首店在新西兰正式开业;2022年6月,泡泡玛特美国首家快闪店在加州正式开业。据英国当地留学生描述,泡泡玛特开店当天,购买盲盒的人并不多,反而更多人的目光在于收藏玩具。“感受就是,去的人很多,购买的产品很少,泡泡玛特拿捏不了伦敦人,留学生购买多一些。”

类似地,在美国,这样的可爱盲盒也并不受青睐,少数相对较酷的潮玩产品容易被当地人接受。

也是在近期,泡泡玛特将目光转向了与其更贴合的日韩市场。7月2日,泡泡玛特首家海外旗舰店在韩国首尔弘大正式开业;而后,泡泡玛特在东京设立了首家直营门店。

“但还是那个原因,没有精神内核支撑,泡泡玛特是一家IP公司,不是一家内容公司。在日韩市场上活跃的都是有背景和底蕴的东西,年轻人不喜欢的无脑的东西。”咔咔说道。

“股价从100块到20块,跌成狗了,说来说去,还是盲盒这个赛道没门槛。我一个做锅的朋友,现在也去做盲盒了。他们有一块爆了,价格是泡泡玛特的零头,卖了几百万个。”

今天,盲盒也没那么热了。不断理性的行业里出现了更多限制与规范,与之对应的二手市场炒作行为也失去了追随者。

还没成就泡泡王国的泡泡玛特当然也会积极应对,比如释放重磅上新的信号,突出重点的海外市场以及在原材料上涨的背景下产品价格只是有限增长,针对中高端的收藏产品会更多被展现……

但还是那句话,泡泡玛特没有故事。

一个可预见的事实在于,泡泡玛特“凉”不了,但也不会再那么“热”了。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现代广告杂志社”(ID:maadw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