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更新 | 港区改造
文化宜游 | 生态宜居
「新加坡是个小地方,却可以成就大事业」
—— 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
01
从「大港」到「大城」
滨水更新
新加坡驱动港城升级的战略基石
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道的新加坡,早在1819年就在英国的殖民下开埠,至19世纪末已成为东南亚商贸枢纽「大港」。
▼ 新加坡区位示意
以「Small island,Big plan」闻名的新加坡,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调整城市战略。而如何适配国家战略,开发更新不同的滨水地区,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新加坡从「大港」走向「大城」,带动国家转型的关键所在。
▼ 新加坡滨海湾风貌
1. 依港而生,撬动工业崛起
(1959—1965年)
城市发展战略:1960年代,独立后走向自强的新加坡,开始实行劳动密集型工业城市战略,着力从转口贸易转向进口替代。
▼ 裕廊工业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园
2. 围港而新,重塑环境形象
(1966—1979年)
城市发展战略:197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周围劳动密集型工业国家崛起,新加坡主动谋变——以出口为导向,同时广开门户,吸引外资,发展精密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打造「东南亚硅谷」。并围绕「花园城市」理念,创造宜居宜业的新城市环境。
▼ 新加坡滨海湾风貌
▼ 新加坡河
3. 以港为核,构建魅力名片
(1980—1999年)
城市发展战略:为应对中国、印度等国家崛起,新加坡开启了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新阶段。为了有效吸引国际人才与资本,向「世界城市」迈进,新加坡开始注重整体环境与城市品质提升。
▼ 樟宜商务园
4. 多点开花,提升城市竞争力
(2000年至今)
城市发展战略:商务、商业活动的高度集聚,人口构成的日益多元,让新加坡呈现出鲜明的「全球性」特征。为了在加剧的人才战中保持自身竞争力,新加坡开始面向不同人群进行「包容性」更新。
▼ 圣淘沙·香格里拉酒店
▼ 榜鹅新市镇
港城更新区域:一方面,以「宜游」为特点,在滨海湾CBD面向C端发力,构建活力原点,并打造圣淘沙成为世界级旅游新磁极;另一方面,践行「花园中的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在榜鹅等地区滨水打造高品质新市镇,提升城市宜居性。
▼ 本文所涉及的滨水区改造项目分布示意
02
活力强磁极——滨海湾
从CBD到CAZ
港城更新续航城市竞争力
新加坡最具国际范儿的中央商务区、最繁华的活力都心、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一系列高能级标签,让位处市中心的滨海湾,可谓是新加坡当仁不让的人气打卡地,国家形象门户。
▼ 高楼林立的国际化滨海湾CBD
只有「更新」,才能更「新」!
①. 空间拓展,人流传导
经过70年代的快速填海建设,滨海湾CBD虽然高楼林立,但却功能单一。80年代被新加坡媒体评价为「就像死去一般,无地可去,也无事可做。」
▼ CBD空间向滨海湾区域拓展示意
②. 功能重塑,宜游引爆
90年代,全球城市竞争日益加剧,新加坡颁布了「产业21」振兴计划」。
▼ 莱佛士坊——新加坡银行聚集地,最大金融区
「政府委托国家促进执行委员会来思考并实施五项新的举措,其中最关键的是,描绘新加坡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娱乐的前景……这一切其实都要「以人为本」,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到来,以旅游中心为杠杆,打造人气和宜人环境,才能发挥联动效应,将人流转化为资金流。
—— 《国家营销:新加坡国家品牌之道》
1. 单点突破:拥湾集中布局核心吸引物,强势重塑城市磁极
新加坡有意识地先围绕「一点」,进行了集中发力——选取「滨海湾岸线」这一天然展示面,拥湾布局核心旅游吸引物:这里不仅有吸睛的大师设计,还有众多标志性功能的公共建筑,和鱼尾狮公园等新加坡特色景观。
▼ 莲花形状的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
2. 项目造势:以大手笔设计,撬动区域形象传播
代表项目:滨海湾花园——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地标
2005年,新加坡开启由「花园城市」走向「花园里的城市」转型之路,城市生态环境从好看到好用,从吸引人来看一看到让来的人留下来。
▼ 滨海南花园俯瞰
①. 前沿科技应用
以可持续环境为理念,花园不仅收集培植了150多万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还原」生物群落的栖居环境,还广泛应用了前沿环保科技,实现能源和水的可循环。
▼ 花园设有18颗「超级树」,并以空中步道串联
②. 生态自然见学
花园设有不同主题区域,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地球等多个方面;再配以互动式科技设施,和随处可见的植物、环境、气候等知识标识,让这里成为了「新加坡花园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龄游客见学的绝佳打卡地。
▼ 以互动式游戏设施传播生态知识,寓教于乐
③. 文化遗产展示
通过中华花园、印度花园、马来花园等四座文化遗产花园的打造,反映了新加坡四大主要种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殖民时期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 中华花园
④. 特色休闲赋能
依托「超级树」等巨型建筑标志物,开发了空中餐厅、咖啡厅等休闲空间,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特色体验;在夜晚的时候,花园每月还会有灯光和音乐表演。
▼ 「超级树」空中餐厅
3. 全民宜游:多元功能有机混合,打造城市活力原点
不仅要高楼林立,更要熙熙攘攘!
除了更国际化的CBD,滨海湾的更新更强调旅游休闲功能的补充。
▼ 滨海步道串联多元功能空间,变身全民休闲目的地
21世纪,新加坡提出了「宜游城市」(城区即景区)的发展理念。
▼ 滨海艺术中心化身露天舞台
同时,向CAZ的转型过程中,滨海湾还呈现出鲜明的「走向社区化」特征——即:功能更新从聚焦「产的繁荣」转为聚焦「人的生活」,主要功能不再是商务和金融,而是有魅力的生活体验。
①. 商务让位于生活
新加坡提出「将CBD的资源城市化、社区化,在商务环境中,营造社区氛围。」
▼ 商务区用地混合开发:底层商业+高层酒店/办公+室外公共交互空间
针对公共空间:创新场所营造,丰富艺术、文化体验,针对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有利于文化传承保护的更新方案,提供容积率奖励。
▼ 公共空间艺术化,金沙综合体打造特色商业水街
②. 还「路」于人,步行友好
优化CBD的连接性和可达性,创造行人友好的宜游体验,是滨海湾更新过程中让CBD「活起来」的另一重要举措——环湾亲水岸线设有多样化的休憩广场节点,并以3.5公里长的木栈道、人行步道、桥等串联,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实现客流传导。
▼ 公共空间场所营造:戏水广场
4. 夜色激活:突出夜色魅力,构建全天候生活方式目的地
①. 把「夜生活」推向城市水岸
有活力的城市往往都有着发达的夜色经济;反之,夜色经济发展也会带来城市活力。
滨海湾的愿景是成为一个「生活-工作-游玩」的24/7不夜城,它将成为代表未来全球城市之精华的新中心。
—— Mah Bow Tan,新加坡国家发展大臣
而其成功之处不在于多丰富的夜游项目,多绚烂的夜间活动,而是将区域的人气利器「环湾水岸」与城市生活进行了充分融合,并将激情夜生活沿新加坡河延续。从空间到时间,为游客、市民提供了丰富的宜游体验。
▼ 滨海湾商务区夜景
与滨海湾相连的是新加坡的母亲河——新加坡河。作为新加坡现代历史的起源地,沿岸保留着诸多历史悠久的码头(驳船码头、克拉码头和罗伯逊码头)。
▼ 新加坡河明星区域——克拉码头
随着滨水更新从重数量的保护转变为重品质的开发,仓库、货栈等旧建筑空间内植入了丰富的休闲娱乐、购物、酒吧餐饮等功能和活动,并用科技感十足的屋顶予以串联,成为居民与游客的夜生活聚集场,体验新加坡夜色魅力的必选地。
▼ 克拉码头的特色滨水餐饮体验——「风信子船餐厅」
②. 用「艺术节庆」点亮城市夜色
同时,滨海湾还环湾设置了众多灯光艺术节点,进行了夜晚灯光总体规划,并且每年由新加坡重建局组织「点亮滨海湾」艺术活动,使得「滨海湾的夜晚比白天更震撼」,让滨海湾「越夜越美丽」!
▼ 艺术灯光设计结合科技透明膜结构,打造城市夜游地标性「城市光廊」
03
文化展示窗——新加坡河
城市「命脉」,打造最美风景线
在生态经济愈发重要的今天,新加坡虽十分「缺地」,却早早地意识到了「生态」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让」生产空间于生态空间,始终将生态空间的更新治理作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
▼ 新加坡河
例如,作为「新加坡之源」,新加坡河与滨海湾相连,贯穿整个城市中心,总长3.2km。
▼ 新加坡河:城市生态、生活、历史文化的集成展示窗
1. 城市生态文化展示窗
滨水地区水陆相连,具有独特的自然水体资源优势。水的保护是滨水地区开发,尤其是以旅游为中心的滨水地区开发成败的第一要素。对此,新加坡针对城市的命脉「新加坡河」,率先瞄准「生态」进行了一系列更新。
▼ 新加坡河滨河步道
①. 河道整治,守护城市生命动脉
随着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后国家战略转型,这条经济动脉的航运功能开始减弱,加上多年承载着巨大生活功能,新加坡河道污染严重,许多水生生物遭到灭绝。
▼ 滨河漫步,游客体验新加坡文化的经典线路
②. 技术赋能,打造国家水源地
新加坡空前强度的滨水更新,其实还隐藏着一个秘密——打造国家「水源地」!
▼ 构建地下隐秘巨型雨水蓄水库
新加坡河口以东2公里处还有一座滨海堤坝,是世界5大供水工程之一,其作用是把海水拦在堤坝之外,使坝内咸水逐渐淡化。
▼ 滨海堤坝是淡咸水交界线
2. 城市历史文化风景线
新加坡的滨水更新战略中,新加坡河还承担起展现文化与生活的重任。河道整治后,政府提出「以河道为主轴,面向河道发展」的思路。
▼ 新加坡河滨水空间
①. 保留滨水沿岸历史风貌
在《新加坡保留计划》指导下,新加坡河沿岸保留了原有殖民地时期的老建筑,呈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是天然的文化长廊。
▼ 驳船码头滨水商街,新加坡文化与国际生活元素完美融合
②. 一道三廊,变身「城市会客厅」
河岸更新,不仅通过退台式设计,将岸线改造为「一道三廊」的结构,让河岸成为承载多元化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
▼ 「一道三廊」结构示意
③. 通航游线串联,让城市文化可阅读
利用滨水区设有连续的步行系统,以河流为轴,还植入了多样化的趣味景观小品,将历史与生活生动展现在河边,大大增加了滨水巡游的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
▼ 「河畔足跡」雕塑系列
04
人气新引擎——圣淘沙
从无人离岛到世界旅游目的地
圣淘沙,新加坡港岛更新的一大知名案例。
▼ 滨海长廊连接本岛与圣淘沙,集园林花园、观景平台和零售餐饮于一体
从小渔村到英国军事要塞,再到旅游天堂,圣淘沙在更新过程中,以其丰富且具备特色的多主题、多客群、多风格的一站式综合度假模式而闻名世界,是新加坡新一代引流磁极。
▼ 圣淘沙发展历程
1. 依势开发,精心布局
三面环海, 且坡地少,拥有较长海岸线、充足阳光和优质沙滩,绝佳的生态条件,再叠加黄金区位,圣淘沙具备了发展度假海岛的天然环境优势。
▼ 政府依势开发布局:保留中部植物群落,娱乐建设项目在外围
三大海滩被规划为不同主题的旅游功能区:「西洛索海滩」面向年轻人,提供冲浪、沙滩排球、攀岩、滑索等多种刺激娱乐项目;
▼ 西洛索海滩——年轻人的娱乐场
「巴拉望海滩」面向儿童及亲子家庭,提供多个儿童游乐项目;
▼ 巴拉望海滩——儿童亲子乐园
「丹戎海滩」面向全客群,提供以自然风光和休闲餐饮为主的慵懒度假氛围。
▼ 丹戎海滩——全客群休闲胜地
2. 差异打造,一站配齐
度假天堂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圣淘沙走错位竞争路线,大获成功——新加坡周边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很多,如泰国普吉岛、印尼巴厘岛,因此圣淘沙的更新开发,如果走传统发展路径将很难脱颖而出。
▼ 圣淘沙捷运海滩站游乐园
①. 是旅游目的地,更是生活休闲场
从度假酒店、高端住宅,到历史遗迹展示、海洋文化科普,再到极限运动体验、夜间浪漫声光电等特色活动,各个组团都有自己的精华和主题。
▼ iFly新加坡,拥有世界首创的最大室内跳伞风洞之一
②. 「世界之最」引爆全球人气,
完善配套标定双端客群
名胜世界——圣淘沙旅游业的灵魂:是新加坡着力打造的世界级综合度假胜地,2010年开放,被称为「新加坡政府的旅游业门面」。
▼ 名胜世界·艺术氛围浓厚的节庆酒店
「名胜世界」不仅高量级地发展了东南亚首个环球影城、世界最大海洋馆之一的S.E.A海洋馆等吸睛又吸金的项目,还为不同客群喜好提供了自然、艺术、摇滚等六大风格迥异的主题酒店。
▼ 名胜世界·环球影城古埃及主题公园
S.E.A水族馆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馆之一,特色是通过深海观景区、沉浸式剧院等,将海洋生物观赏、探险娱乐、海洋保育和教育三者结合;邀请著名建筑师设计海事博物馆,实体复制古老船件,联同海事文化展览、互动讲座等,传播新加坡的海事历史和海洋文化。
▼ 名胜世界·S.E.A水族馆拥有世界最大深海观景区
05
产业新动力——樟宜商务园
高品质社区,吸引高价值企业
1998年JTC在樟宜机场附近规划新建樟宜商务园,园区占地71.07公顷,租期为30年。
▼ 高效复合的园区功能,宜居宜人的园区环境,「要生产更要生活」的樟宜商务园(CBP),是新加坡新型产业园区的代表
以商业驱动产业,以生态赋能生活
2000年,新加坡提出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发展人才、创新密集型产业。而CBP就是「活力社群」的范例。
▼ 精心设计公共空间,打造「花园中的产业社区」,为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环境保障
首先,在项目选址上,就注重借势周边的城市功能:毗邻国际机场、居住社区、新加坡理工大学、新加坡博览中心等,与园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引流与互动;
▼ 樟城坊——樟宜商务园的生活门户
同时,商业业态上,紧密对接园区人才消费特征:下降常规零售占比,相反,强调「定制化」的餐饮及生活服务,引入了更多国际美食、工厂折扣店、书店、宠物店、酒吧等年轻创新人才新刚需。
▼ 设有儿童教育与活动空间,带着孩子上班成为可能
此外,在环境设计上,重视公共空间打造:一方面,强调花园式的高品质景观体系;另一方面,关注人群需求,精心设计活动空间。
▼ Capri by Fraser酒店的屋顶花园
06
宜居新名片——榜鹅新市镇
滨水而立的绿动新城
榜鹅位处新加坡东北部,距市中心15km左右。南北临河,东面滨海,是诠释新加坡「花园中的城市」建设理念的代表,新加坡打造生态宜居,活力智慧城镇的世界名片。
▼ 榜鹅区位示意
早期的榜鹅是农业地带,以果蔬种植、渔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高速工业发展带来的是环境的高速污染,而80年代人口快速增长,令开发新市镇成为新加坡破局无序蔓延的当务之急。
▼ 作为新加坡第三代新市镇,榜鹅是在21世纪新镇计划下建设的第一个新城镇,目前仍处于建设之中;最大的特点是滨水而立、滨水而居
1. 「亲水」的生态水岸
2007年「榜鹅21+」的更新计划,提出要以「水」与「绿」的生态环境,打造优质宜居市镇。而计划的关键,就是建造一条全长4.2公里,穿过榜鹅市镇,东、西连接蓄水池的人工水道——榜鹅水道。
▼ 榜鹅水道又被称为My Waterway @ Punggol,这里的「我」字便是希望居民对水道产生归属感
榜鹅水道的设计融合了「人、水、绿」三大元素,其核心是通过将水体设计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身份认同的和有娱乐性的公共空间,让水「更接近」居民。
▼ 世界级标杆项目——新加坡榜鹅水道
①. 科技守护生态
2014年,榜鹅新镇获颁美国水岸中心的「规划荣誉奖」。评审指出:「榜鹅作为一个滨水的生态市镇,是一个真实生活实验室,可测试不同可持续发展的新点子。」通过生态修复、应用生态技术,榜鹅水道从原本水质较差、生物多样性较为单一的水渠,转变为了兼具生态服务和休闲功能的滨水绿道。
▼ 利用生态浮床和栽植红树林的方法净化水体
▼ 顺势而为,在水道两侧增加生态排水沟,使地表径流水在排入水道前实现净化
②. 科普传播生态
榜鹅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沿海遗产,通过生态及历史科普,以河岸、挡土墙、亲水平台等为载体,为人们打造了探知水道生态环境和历史为主题的3公里景观长廊。
▼ 水道景观长廊的设计融入了榜鹅地区过往的历史文化
2. 滨水的运动天堂
榜鹅水道不仅是一条亲水的生态岸线,亦是滨水的运动天堂。
▼ 通过打造从陆地到水上的分层运动带,满足人群不同运动需求
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工业锚点、产业引擎、还是国家门户、旅游磁极,新加坡始终将滨水区的更新与城市目标紧密链接、精心规划、按需施策!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瞿晶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