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ids艺术家丨 给未来城市找到另一种答案

O’Kids艺术家丨 给未来城市找到另一种答案




2022 O'Kids国际儿童艺术节

「儿童友好城市 III:一场事先张扬的运动」

Child-friendly City III : A  Preannounced Movement






“在白盒之外,

艺术仍可以为社会提供有意义的对话”


——印度跨媒介艺术家Akshay



本届O'Kids国际儿童艺术节

已于昨日正式闭幕,

展览虽是短暂的,

但“儿童友好城市”带来的壁垒之外的灵光

将持续激发更多的期盼与想象。

来看看“城市”中的最后一场对谈,

对话印度艺术家Akshay







跨媒介艺术家。出生于印度,在来中国之前在法国生活和工作了很多年。目前工作生活在成都,在巴黎和新德里也有自己的工作室。他过去的作品专注于生态学和气候变化,质疑个人在食品生产和消费周期中的作用。在中国时,他的作品侧重于对自我的内省,同时通过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探索这片土地的广阔地理和独特文化。



《迁移》PALAYAN

使用白色颜料和观众足迹进行的现场特定互动表演

实施地点:印度拉贾斯坦邦,帕塔普尔

完成年份:2010年




Y:可以聊聊关于“儿童友好城市”这一概念你是如何理解的吗?在你看来,儿童友好城市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Akshay

儿童友好城市这个标题就已经很准确地定义了它的概念,无论是从城市外观、心理感受还是更深层次的运转方式,都应该更契合我们试图给予陪伴儿童成长的城市所能提供的理想教育环境。换言之,它应该是实用的便捷的,并且拥有大量公共空间可以实现人们与自然社会互动的。同时,城市中也应该用一些年轻化的视觉语言去构造建筑,当然这些建筑材料得是安全且可持续环保的




Y:《迁移》是一件互动干预行为作品,它巧妙地结合了当地的环境,将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友好的想象,是什么让你有兴趣去实施这件作品,有发生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吗?你觉得这件作品对当地的居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kshay

这个问题促使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首先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观察者,是什么让我对这个城镇或者说乡村印象深刻,在我看来,虽然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在不断地迁移,但他们仍然能够将这片陌生的新土地当作自己的家。我们从人类发展史中也可以窥见这一点,人类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样子,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变革,无论是政治或文化的变革,还是仅仅是思想的变革,它们都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第二个问题对我来说是关于当地居民对我建立的印象,我甚至觉得这一点更为重要。这场行为干预所带来的思想交流的重要性在于: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推动整体社会的变革,才能让万事皆有可能,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这种影响通常会在艺术创作中被遗忘,因为观察者地位总是高于被观察者。






行为现场记录






Y:作品从构思到呈现想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



Akshay

最困难的地方在于需要以一个政治家而非设计者的角度去找出问题所在,政治家们在社会中寻找裂痕,或操纵裂痕寻取私利,或在极度罕见的情况下,利用裂痕来改善全球和当地的社会。


对于《PALAYAN》这个作品,我了解到那条道路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两个社区唯一有交集的公共空间,为了进行社会干预,我必须在行为实施当天封锁其中一条道路,为此我必须鼓起勇气,且需要提前做出计划,以免出现紧急情况或摩擦时对当地人造成前所未有的干扰。这些都是艺术家要承担的风险,庆幸的是,我很好地承担并处理了这些风险,没有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太大的焦虑。






行为实施的公共街区




Y:你出生于印度,在法国生活和工作了很多年,在成都也工作生活了4年,游走于不同的国家与城市,这些地理上的变化以及多种文化背景对你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Akshay

是的,这些迁徙经历完全改变了我的身份认知。对我来说,我们是谁以及这个想法是如何形成的不再是一个谜,我们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人们都处于相同的情况下,这其中没有隐藏的秘密。我的意思是没有更真实的现实了,现在的这个现实就是所有的现实。


对于我来说,丢弃自己的每一层“皮肤”是非常困难的,当我在成都居住的时候,我意识到我虽然来自印度,但我已经完全习惯于法国文化,相当于我在中国扮演着双重身份,并渐渐形成第三重身份——一个未来的伪中国人这些所有的身份意识都塑造着我的艺术基础,也可以在我的作品中呈现更多样化的世界。



"Bengal Famine 1943-A Simulation"

Medium: digital app, 2016



"Lili series 04"

pencil on paper, 2019






Y: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接下来有哪些新的艺术项目或作品计划吗?



Akshay

目前我回到了我最早期的探索——使用天然水墨创作。我曾经用植物的叶子创造了独特的颜色和纹理,这引起了我对植物颜料和颜色的广泛研究。我对探索它们的光度和自然干燥更感兴趣,在那个过程中,它们会像成熟的威士忌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颜色并稳定下来。这个项目有可能成为关于研究虚拟现实的一个艺术作品。



"Against Anthropocene"

Mixed media on paper, 2018



"Deep water horizon"

Pencil & turmeric on paper, 2019




/



展览信息

Exhibition Info




 2022年 O'Kids国际儿童艺术节

「儿童友好城市 III:一场事先张扬的运动」

2022 O'Kids Children's Festival

Child-friendly City III : A  Preannounced Movement


展览时间:2022年07月09日-08月28日

展览地点: 重庆市南滨路东原1891中段原·美术馆

总策展人:倪昆

联合策展人:云朵艺术科学实验室

主办方:原·美术馆

出品方:涅米文化

战略伙伴: 东原集团


参展艺术家: 

Akshay Raj Singh Rathore(印度) / Aung Ko & Nge Lay(缅甸) / GR Kids / 雷磊 / 林仪 / 刘毅 / 無名营造社 / 张翔 

创新教育机构

Arkki / ISEEU服装教学工坊 / 童筑文化 / 

一幅因素×如果学院 / 云朵艺术科学实验室

社区营造机构

大⻥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 集火实验室 

原·聚场×迪马公益基金会

专项案例机构:

打边鼓 / 儿童友好联盟

特邀公共文化机构:

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特邀公益机构:

知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学校

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南开小学校

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小学校

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小学

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

重庆市南开两江中学校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愈园计划

四川大学(联合:同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


扫码加入原美“根据地”

认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 E N D -







原·美术馆 

Yuan Art Museum


由罗韶颖女士于 2016 年发起和创办,位于重庆市南滨路东原1891商业建筑群落中的滨江球体建筑,因其独特的造型,又被誉为“重庆眼”,是立于“长江岸,观世界”的先锋艺术场所。美术馆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并带有临江无敌观景的高空露台,是集个性化景观建筑、艺术专业场馆、艺术收藏品鉴、公共艺术教育、时尚潮流策动发布以及高端消费社群互动的跨界空间,可支持架上、雕塑、装置、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戏剧、舞蹈及音乐形式的呈现。

原·美术馆以“直抵人心,引领城市的艺术与美学教堂”为自身定位,并践行“做每个人的美术馆”为宗旨,通过策划举办兼具学术性、先锋性、潮流性和话题性的艺术展览、文化公教及跨界时尚潮流活动,成为连接大众、提升大众审美与“艺商”的策源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美术馆”(ID:yuanmeishugu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