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景大人小去饱和”?

你真的知道“景大人小去饱和”?

谓“景大人小去饱和”,是国内一些人对一些景观摄影的简单总结。这种总结,有一种戏谑、讥讽、否定在里面。但如果不是为了喷而喷,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真正去探究、分析,会发现“景大人小去饱和”,是有它的渊源、理由的,当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这个话题,我们在“艺术摄影高级群”内进行了讨论。当然,既然是临时、开放式的讨论,免不了不系统、不全面、不准确之处。这里权且抛砖引玉,期待“艺术摄影家”的读者有高论,予以补充、指正。



柴:大家如何理解所谓的“景大人小去饱和”?


J:公式化的摄影终于开始触碰到这里了,跟常说的一些xx构图一样的,也有很多人把这条封为新的速成法则。已经看过很多了。


柴:嗯,这是一方面。因为现在这类“景大人小去饱和”的景观摄影很多,已成俗烂之势。但大家想过没有,为何当初有人会选择“景大人小去饱和”,这多少是有他的理由的,而不是随便如此。


J: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有很多景观摄影都是有这种趋势,但毕竟他想表达的东西和他选择这样构图有关系。


J:对的,他选择这种构图是因为符合他的表达。


柴:符合什么表达?如果翻看绘画史,可能会有一些线索。


A:当初是一种摄影领域的新鲜玩意(其实在别的领域不算新),目前是一种镜头语言或者表现方式。作为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就看什么人怎么用了吧。

《溪山行旅图》

柴:如果看中国山水绘画史,最开始是没有独立的山水绘画的,后来,山水只是作为人物背景,再后来到展子虔《游春图》,开始出现“景大人小”,人物开始出现于山水之中,再后来大家观看宋元巅峰山水画,无论《溪山行旅图》,还是《千里江山图》,就是典型的“景大人小”。

柴:中国古代山水绘画的“景大人小”,是古人的一种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的某种体现,表征的是一种悠游山水、隐居自然、天人合一,这里对自然,不像现代的一种征服、改造,而是一种敬畏、顺从、热爱,是一种可望、可行、可居、可游......

《洛神赋图》

《游春图》

柴:大家对比看《洛神赋图》与《游春图》,就会明显发现差异。《洛神赋图》中的人与自然的比例是不自然、不协调的,是不符合透视的,明显不是“景大人小”,当然这也有一种稚拙的趣味在里面;而《游春图》中开始出现“景大人小”,人物开始安放于自然环境中。

《蒙娜丽莎》

柴:再看西方绘画,比如最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里还是人大,而景只是背景而已,而且这个背景与人物之间,也还是不太和谐,有些分离的。

《雪中猎人》 

柴:后来风景绘画的出现,自然成为主体,开始“景大人小”,人物融合于自然环境中。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

柴:回到摄影。当初一些摄影师选择“景大人小”,典型的如纳达夫·坎德尔的《长江》纳达夫·坎德尔:长江)。他在文章中写道:“说到‘中国’这个摄影项目,在三四次旅行后,我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彻底的局外人的真实感受,是以窥探他人私生活的各种视角,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退后一步,把画面中的人物表现得很渺小。我当时一直在围绕着‘壮丽’、‘卓越’这类概念做一些阅读。例如(风景画)艺术家康斯特布尔与马丁,他们如何在画作中把人物描绘得很小,那些画中人物往往背对着你,凝视着自然奇观。在拍摄过程中,我要对渺小的人,对宏大的概念有所反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东西全都在我的摄影画面中得到了体现——例如,那种局外人的感受,以及因此而让我油然而生的那种在中国奔走游历时的焦虑不适感等,这种感觉一直就在你的身边。历史上也一直都是这种情形,在我自身的生活与个人经历中,也有一些东西是与此相通的,而这恰恰触发了我身上的某种伤感的情绪。因此我对自己的所见所为有了更多的认识。而最近两次在中国的旅行中,我的作品也因此变得简练清晰起来。”纳达夫·坎德尔:我为什么一开始就选择了摄影)

柴:所谓的“景大人小”,不是你把人物拍的很渺小,把景观拍宏大一点就行了,你要想想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人类,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都是身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景观之中,你将人安放于这些之中,是能让观者以一种相对宏观、旁观的视角,看清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类的处境的。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当代摄影中的“景大人小”,早已不是古代山水画式的“景大人小”,那时的景是纯粹自然的,没有经过人类大规模改造破坏的景,而其中的人,也多是渔夫、樵夫、行者形象,表现的是一种安然恬适、悠游自在;而当代摄影中“景大人小”的景,是钢筋水泥,是经过了人类大规模改造破坏后的人造景观,而其中的人,是一种后现代式的人,是焦虑的、不安的、渺小的,丧失自己主体性的.........


柴:笔墨当随时代,表达也当随时代。如果当代还在表现那种“天人合一”,而没有放眼现实,这多少有点同质、违和了。


A:比如《长江》这个选题,摄影师的设定就是长江是快速发展中国的隐喻,基本确定了大景小人的构图。

柴:我们要了解人家为何要“景大人小”,而不是只是为了喷而喷,这只是显示自己的无知。国内特别是以前的一些所谓纪实摄影师,很多都没这方面的视野意识、知识储备,没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天地以及其中的人类,有所深刻审视。但如果没有对“景大人小”进行深入了解,只是简单模仿,那也会有些蹩脚。“景大人小”对其中的景、其中的人,是有选择的。


柴:再说所谓的“去饱和”,这不只是一种美学,也事关整个作品的氛围,事关作品传达给人的一种情绪、心理。


A:去饱和是一个伪命题,大画幅胶片扫描出来就这样吧,看扫描仪设定。去饱和是数码后期概念,两码事了。


于:认同,彩色负片阴天拍出来基本就是这个调调。


柴:现在很多都是数码了后期调的。


徐:所以拍彩负我选择晴天,黑白不挑天气。


于:嗯,不同天气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感觉。


柴:重庆的天多是那种雾蒙蒙、阴沉沉、灰扑扑的,看《长江》多少有这方面的体现。


于:是的,我的一个主张是Nadav这组照片的观感有不少是因为底片工艺本身的特性形成的,但是摄影师选择的拍摄地点和时间肯定是有自己想法的。再通过一些后期手段,可以强化这种统一感。摄影书做了很多有思考的抉择。

柴:是综合性的。

柴:中国以前的绘画,特别是文人绘画,大多比较推崇水墨,而对工笔重彩不太看得起,有的也只施淡彩。这种审美也影响了很多人。


徐:插一句。看完《摄影哲学的思考》,其实自然界没有黑白,是人类自己根据技术定义的黑白,这个观点以前确实没想过。


柴:摄影是摄影的色彩,跟自然界有些关系,但也不是完全对等的,是经过转化而来的。所以,没有什么所谓正确的唯一的色彩。


于:认同。

©威廉·亨利·杰克逊

柴:大家可能还会注意到,19世纪末的美国西部摄影中,也会出现人,也有“景大人小”,但在这里,人是另外一种意义。人作为一种标尺,以人的渺小来衬托表现自然的雄伟壮观。这里的人是一种完全的标尺工具,与当代艺术摄影中“景大人小”中的人的意义完全不同。当代艺术摄影“景大人小”中的人,是本身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这个环境跟这个人是紧密相关的,是产生关系的。


柴:面对宏大壮观的宇宙、自然,人类当然是渺小的,但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渺小。古代山水绘画中,面对自然,人类会生出一种崇高感,会感到一种敬畏、顺从的渺小;在19世纪的美国西部摄影中,人类更多是一种工具性的渺小;而在当代艺术摄影中,面对巨大的钢筋水泥、人造景观,人类是被压迫的丧失主体的不安的渺小。


四:美国西部才有那个建筑空间尺度,国内很多所谓新地形也只是形似,因为国内空间相对拥挤,没有那个氛围。

©罗伯特·亚当斯


柴:19世纪末的美国西部摄影,不是建筑空间,是自然地理空间。所谓新地形,更多表现的是美国城镇化,是城市入侵改变郊野。在新地形摄影中,还没有真正大量出现“景大人小”。世界的城镇化都差不多。跟空间拥挤与否没多大关系,关键核心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景观的关系的改变。


王:除了前期表达的考虑,关于饱和还有个说法,早期纸质输出时期的油墨对高饱和输出比较友好,现在电子屏幕输出时期,高饱和对显示器要求高,而且会“累眼”,所以低饱和的会相对耐看些。同理,大尺寸输出,为了能够站住、凝视,相对来说也选择低饱和较多。


王:大景小人除了“疏离感”,或者元素大小的对比产生的“寓意”外,是不是还可以考虑在布展环境或相对大尺寸输出时带来的“场域”感?


柴:当代艺术摄影大尺寸输出,是比较普遍的趋势,各个类型的摄影都有。这跟绘画的表现布展影响有关,跟美术馆、画廊等大的展览空间有关,跟当代的技术发展有关......


柴:选择“景大人小”,主要不是因为这个,当然,这种大尺寸输出展示,让这种摄影看着更加宏观震撼,表现更加强烈。


柴:现在这种去饱和的选择,除了前面说的种种原因,也跟当下很多人跟风有关,认为这种跟传统的民间的大红大绿区别开来,而成为一种“高级美学”(打引号,最烦什么号称“高级审美”)……


王:好像是从那年满大街的“莫兰迪色”开始的。

©安德烈斯·古斯基

©安德烈斯·古斯基

©安德烈斯·古斯基

©安德烈斯·古斯基

©安德烈斯·古斯基

©安德烈斯·古斯基

柴:关于“景大人小”最典型的作品,除了《长江》,还有古斯基的作品(安德烈斯·古斯基:我只为自己从事艺术摄影)。但二者之间的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说《长江》反映的是正处于急速发展而深刻改变的长江以及其中的人,那古斯基的作品,多表现的是全球化、消费化之下的景观以及人类。


©Alexander Gronsky

©Alexander Gronsky

©Alexander Gronsky

©Alexander Gronsky

©Alexander Gronsky

©Alexander Gronsky

©Alexander Gronsky

©Alexander Gronsky

柴:说到“景大人小”,还有Alexander Gronsky的《田园牧歌》。这是摄影师游走于莫斯科郊区这片介于城市与乡村、自然之间的中间复杂地带,用中画幅相机拍下的都市人在此休闲玩乐的一幕幕场景。都市人来到城郊,本意是放松休闲、寻找野趣等,但在城市扩张,自然不断遭到改造破坏之下,这多少显得有些荒诞可笑。


A:这些理念,本质上有些接近上帝视角,也就是把人当做自然的一部分,当做历史机器上的齿轮和工具。


柴:对,上帝视角。

©张克纯

©张克纯

©张克纯

©张克纯

柴:国内最典型的“景大人小去饱和”,大家会想到谁?个人认为,国内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应该还是张克纯。张克纯应该是将这个当作一种方法,在多个系列作品中普遍应用。


柴:当“景大人小去饱和”成为套路,流行开来时,可能也就走到了它的生命尽头。当然这也是转折、转机,也是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的时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摄影家”作者:艺术摄影圈的柴柴(ID:yishusheyi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