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马芮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中城(Midtown Manhattan),有一个历史悠久却留存至今的传统制造业——服装业。曼哈顿中城服装区因其特殊的区位、聚集的产业链和领先的创意设计能力,在四次危机中不断自救,改变生产模式适应城市发展,最终成为了纽约时装制造中心。下面,跟随本文,一起去看看它是如何自救的吧!
在人们的印象中,曼哈顿中城是高端产业的聚集地。曼哈顿中城是曼哈顿岛最拥挤、最繁华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摩天大楼密度最高的地区,有洛克菲勒中心、无线电广播城音乐大厅,以及帝国大厦等世界知名的办公大楼。这里汇聚着文化、艺术、金融、奢侈品、商业、传媒、设计等各个高新产业集群,是美国国力的“形象封面”。
曼哈顿
洛克菲勒中心
但这里至今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传统产业——服装产业。服装区,也称为服装中心、时尚区或时尚中心,是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一个街区(曼哈顿中城区第五大道和第九大道之间,从第34街到第42街,面积不到1平方英里(2.6公里,640英亩))。该社区以服装相关产业集中得名,执行着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时装生产流程。这里自20世纪初就被称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时装制造和时装设计中心。
曼哈顿中城
那么,一个被视为传统行业的服装业,为什么会聚集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中城?
首先,大量移民到来,为服装区提供了密集的劳动力。
19世纪中叶,大量欧洲移民来到纽约,他们有制衣相关的生产技能和商业经验,直接将纽约工业化初期的制衣业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欧洲移民成为服装业最主要的劳动力。到了1910年,服装业占全纽约市工业劳动力46%。从事服装制造业的犹太裔劳动移民占比7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经营制衣厂的犹太裔和意大利裔逐步退出,大批涌进的韩裔和华裔迅速占据该行业。亚洲服装制造企业的数量从1960年的8家,增长至1980年的430家。
其次,靠近百老汇、林肯中心等时尚先锋,形成了大量的时装需求。
一是纽约众多的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每年需要购入大量的演出服装。纽约市以其独特出众的剧院、博采众长的表演艺术舞台和大型百老汇戏剧而闻名。这里拥有着如百老汇剧院、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新阿姆斯特丹剧院、格什温剧院等一众世界级演艺中心,而他们每年需要从服装区购入大量的演出服装,可以说服装区是这些剧院的基石。
林肯中心
二是纽约时装周需要服装区提供活动时装。纽约每半年一次的时装周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盛会,有超过250场活动每年吸引约232,000人参加,包括时装设计师、媒体/媒体、高级管理人员、买手和其他行业专业人士。服装区就成为了时装周的后院,每年纽约时装周活动期间,成百上千的设计师和模特涌向服装区,去打磨自己的作品。纽约2011年的年销售额为9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全球时尚城市”。尽管时尚活动遍布纽约的五个行政区,但该行业的核心是曼哈顿的服装区。
再次,服装业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要求产业必须聚集发展。
服装行业需要的是能把产业链聚集在一起的地点,而曼哈顿服装区把整个行业的设计、裁样、制衣、原料供应等各个环节连成一体,并拥有众多知名设计师及其生产设施、仓库、陈列室以及面料和材料供应商。
历经四次危机,服装区依旧屹立在曼哈顿中城。
第一次危机:1916年《分区法》出台,服装区受到打压搬迁。
首先,制衣工坊遭到抵制搬离第五大道。1900年至1910年间,制衣工坊渐渐聚集在第五大道大型零售店附近。而代表商业开发利益的“第五大道协会”以制造业影响城市风貌为名,全力抵制服装业,直接促成了1916年纽约《分区法》的出台,禁止制衣工坊进入五大道商业区。同年该街区95%的服装制造商决定搬迁。
其次,政府设置隔离区,服装业得以发展。随后,城市决定划出一片隔离区用于服装生产。隔离区是由百老汇街、第九大道、第34街和42街围合的社区。被迫迁离的制衣厂主抓住机会,迅速将其变成了1920年代发展最快的产业集中城中城。
第二次危机:1984年新《分区法》出台,服装区得以保护和发展。
《分区法》的出台,规定了服装区的范围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曼哈顿中城服装业的发展。但由于租金的不断上涨,以及制造业的向外转移,《分区法》未能阻止服装业比例下降,这种趋势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1958年,服装行业的总员工数14万人,到了1996年,人数仅为7.2万人。
自全球化之后,服装制造业逐渐转移到中国等地方。1980年代之后,制衣区渐渐走向衰落,生产环节转移,衣厂缩小成陈列室或打版房,制衣区被价格高昂的办公楼、时髦的餐厅所包围。
1984年,随着时代广场发展计划的提出,这个州市两级政府主推的项目直接提出以办公替代制造业,1987年规委会提出了地区分区规划,限制在街区新建制衣工厂。服装生产者联盟随即上诉要求保留制造业分区并最终胜诉,生产者们用当初被从第五大道驱赶的工具,保护了服装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在1987年《分区法》中,规定服装区中一半的商业用地保留给服装业使用。
时代广场
第三次危机:2014年重提再分区计划,服装区坚守在曼哈顿中城。
在曼哈顿中城寸土寸金之地,传统产业难抵地产开发之利。2014年,城市规划部门重提再分区计划,并计划把服装产业转移至布鲁克林日落公园社区。
新分区计划给予多项优惠政策。2017年2月,时任纽约市长的比尔·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宣布在日落公园的“纽约制造园区”建设新时装制造中心,并给予以下优惠补贴——以每平方英尺16~25美元的低租金吸引服装厂落户,同时提供投资培训计划,提高工人工作技能;另外,提供2000至20000平方英尺不等的小型空间,以方便制造加工企业从事成衣打版、裁剪和缝制以及样品制作。
但曼哈顿中城的工厂、展厅以及面料供应商所构成的聚集创新环境是不可多得的,日落公园的环境无法与之相比,因此服装区的制造商们拒绝搬离服装区。市艺术协会(MAS)调查了约400家服装区内的服装公司,调查结果显示:不愿意去日落公园寻找产品的的买家商户比例为65%,愿意和其他商户合并,以求留在曼哈顿的制造商比例为80%。
“时装业是个非常专业化的产业,你有了个设计,还要钉珠、刺绣、接缝、钉扣、皮色……所有工序都要在一起,你需要把所有人都搬过去,你需要把百老汇搬过去,把纽约搬过去——这是个宏伟计划,那我们就可以搬过去。”
第四次危机:2019年疫情冲击下,服装区依旧屹立不倒。
服装行业在疫情初期受到了沉重打击——订单被取消,供应链中断,零售店的关闭,设计师和制造商的库存超过一年半。服装区的中小型企业发现自己处于美国Covid-19最初震中的中心,让企业没有时间为危机做准备。
曼哈顿中城
疫情影响服装区的三个方面:一是面对面的工作停止了。服装业是实体企业,当居家令生效时,服装厂的工人不像其他行业的工人那样可以在家工作。二是设计趋势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世界各地的时装周活动被取消,人们也不再去办公室和参加活动时,对定制成衣的需求下降了。三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纽约的工资从每小时15美元到18美元不等,高于竞争市场,在这里生产服装的成本更高。
服装行业为适应疫情,主动改变生产防护服。服装业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制造商从为纽约品牌和时装周生产服装转向生产医用长袍、口罩和其他防护装备。柔性生产,以可持续的方式重塑快时尚。在疫情期间,服装区有机会成为按需制造的领导者,作为中小企业海外采购的补充。许多服装区企业意识到他们可以按需生产,缩短生产供应周期。
历经四次冲击,加上曼哈顿的高租金、国内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以及将服装制造外包给成本较低的国外市场等因素作用,服装区规模一直在减少,但并没有消失,转而成为了纽约时装制造中心,是因为服装区符合纽约全球创意时尚之都的定位,抓住周边时尚业、演艺业对时装的巨大需求,蜕变为纽约的“时尚心脏”。
根据纽约市经济发展公司的数据,服装区为纽约市时装业贡献经济980亿美元,创造税收17亿美元,提供总工资90亿美元,为16.5万人提供就业岗位,劳动力占纽约市5.5%。在服装区设有陈列室、生产设施或办公室的时装公司有900多家。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