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研究过的问题,与同事沟通时“共情”有多难?【槽值满盈】-003-

你或许研究过的问题,与同事沟通时“共情”有多难?【槽值满盈】-003-









有关工作和生活周边



我槽值满了,释放一下



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




前一期我们聊了沟通中的两点误区(点此回顾)。








今天我们聊一下与强沟通能力所配合使用的一个绝杀能力--共情


我们总听一个词“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它与共情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同时我们还听说过类似“人类的个体都是孤独的”和“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这样的说法。内心的想法是一个版本,把想法编译成语言又是一个版本,语言传递到另一个人耳朵里,ta会理解成第三个版本。所以并没有百分百可以传达到位的“感觉”。

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谈到他画竹的经验时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纸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所谓眼中的竹子,胸中的竹子和纸上的竹子,是三种竹子。


我们没办法准确描述感觉,但同时又可以有共情能力感受到对方的感觉。两者矛盾吗?我觉得并不矛盾。


其实我们人类的个体并不孤独。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所谓冷暖自知只在不同境遇的人之间产生感觉的差距。事实上不同人对同一的事物的感受是十分接近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一些文艺作品能够被多个人喜欢,甚至受大部分人喜欢。这说明我们在听同一段故事,看到同一个画面时的心理感受是非常接近的。这是人和人能构成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的最基本条件。如果说人都是孤独的,无法彻底阐述自己的感受从而无法让另一个个体体会自己的感受的话,那只能说这个个体的表达能力还是有点弱,或者缺乏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境遇乃至共同的文化环境。

这即是说,你在讲一个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感受。这暗中涉及到一个话题,那就是人没办法想象出不存在的东西。也可以说,人没办法想象出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没经历过的事情,没有过的心理感受,同样没办法想象得到。就正如没有经历过热恋而无法理解好的爱情片,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而无法理解人间至痛是一样的。


这种能够共通感受的能力,应该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乃至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化去获得相比于其他动物而言更强的共情能力,从而降低沟通成本,使协作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效率更高,这一特殊能力成为人类最终统治地球的原因之一。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很经典“……我其实挺厌恶那种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就这种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这就是说当你不知道别人都经历了什么时,是很难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的,你唯独通过经历,才能获取这种感受。在没有感同身受的时候,贸然猜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假想别人的感受,进而去劝人大度,那可不就得遭雷劈么?


难道说共情能力只能通过尽量多地去经历才能获得吗?是也不是。就人生来说是这样的。就工作来说则要相对简单一些。


在工作情境中,因为共同的环境与相似的经历(就处理工作问题的那一小块经历来说),当我们面临共同的问题时,更容易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别人的处境,从而能从同事的视角出发,去提出更令人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最起码你阐述方案的过程与体验会更加令人接受。


有人会问,相似的岗位或许可以想象,但类似设计师和程序员这种差别甚大的岗位之间,该如何构建这种共情?


其实很简单,这也是我经常强调的,设计师应该尽量去理解别的岗位的工作逻辑。你可以不会,但你应该知道别人的工作形式与内在逻辑,进而去理解别人的难点。譬如,你可以不知道代码怎么写,但总得明白什么是面向对象编程的逻辑;他可以不知道设计出一个看似简单的效果需要掉很多头发,但总得知道创作过程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诸如此类。

进一步的,当你想要呈现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前,或许可以首先尝试去理解别人:ta彼时彼刻的做法出于何种考虑,与你的观点之间能不能找到桥梁,或者同一个出发点。


从而从对方的视角中寻找到新的思路,进而用更令人理解,甚至是有些体贴的方式,提供你的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共通会在此时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你此时在对方看来就是一个更考虑ta的感受的人,ta会感觉到被支持,至少会感到“一致性”。至此,你的观点或许更容易被接受,你也因此更具备说服人的能力。


善解人意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对于“内耗”极高的人更是如此。但这样能够更加敏锐的捕捉到别人的情绪,从而以合适的方式去疏导情绪、在合适的机会用合适的语气和措辞表达自己的看法,你想要做的事将会更容易达成。而你将得到的回报是更多的善意,以及更良性的沟通环境,这在一段时间内将弥补你因为“内耗”而损伤的精神。如果你能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将有机会从“体验派”成长为“技术流”,这将进一步降低你的“内耗”。




以上就是本篇全部内容。














 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本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OTA五号”作者:欧型兔(ID:cota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