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鉴赏与投资能力需要培养多久?

你的鉴赏与投资能力需要培养多久?

经常我会收到一些私信问题:“卓纳新代理的这位艺术家到底如何,为何一时间新闻都在讲?”,“能不能根据ins的粉丝榜来选择作品?”,“我过去买的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一年都涨了,我是不是鉴赏能力一流?”


时间长了,我觉得这几个问题其实都和一个问题相关:


“ 需要用多久的时间才能评价一个人的艺术品投资能力?”


先说答案:我认为,至少需要 10 年的时间。


有没有可能缩短这个时间?


我觉得:没有。




巴菲特曾经说过:“ 无论你多有天分,也不论你多么努力,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时间。让九个女人同时怀孕,小孩也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出生。”
我觉得这个比喻异常精彩,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时间,急不得。
艺术品不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商品,买艺术品是买审美经验的载体,买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一切功能不仅体现在艺术品本身,也体现在艺术品的出身。具体到艺术收藏上,同样的艺术品,在不同的人的手里,就是能卖出不同的价格。
大画廊能卖高价是因为藏家对它商品质量的信任,画廊的品牌,口碑与影响力在艺术市场这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交易市场中,信任而非价格往往是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在很多情况下,愿意出高价的藏家都会形成对固定渠道的依赖。
相同的新人的新作经由不同的画廊代理会呈现不同的价格,有时候会相差甚多,不一定声誉好的画廊就一定卖得贵。关于画廊的定价以前也讲过很多,因为各自画廊的定价不但要考虑到他们的经营成本,客户构成,还需要与画廊的藏家布局与价格规划密切相关。


简单来讲,就是有的画廊想先赚钱,有的画廊想后赚钱;有的画廊想和艺术家一起赚钱,有的画廊想和藏家一起赚钱。卖的贵不贵不但要看质量,还要看这个代理系统作为投资的渠道能否在今后卖得更贵。比较可惜的是,我观察到的现在大部分画廊只想自己赚钱,因而在商业实践上往往赚不到钱,或者说赚不到长远的钱。




艺术品的质量是构成价格的客观因素,艺术品的来源出处是市场价格的人文因素。不同层次的画廊/拍行,把同一类艺术品,甚至同一件艺术品用不同层级的价格卖给相应层次的买家,之后,艺术品就在新买家的收藏中,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功能。
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局面,小画廊卖作品给小藏家,大画廊卖作品给大藏家。大画廊与大藏家之间的对接,因为彼此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而这种认同是具有排他性的,除开价格,还有很严重的阶层和身份意识,这也是为什么,作品的来源,收藏记录是如此重要


那这与我前文说的需要10年来评估一个人的鉴赏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人生中很多事情的衡量标准都是10年为一标准,3年太短,20年遥遥无期,10年不长不短,刚好能建立起稳妥的知识体系。我之所以讲稳妥的知识体系,是因为格雷厄姆的话。
他在《聪明的投资者》中讲说:“ 要想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尖的智商、超凡的商业智慧或内幕消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稳妥的知识体系”。
短短七个字,其实内涵丰富。你需要了解基本的艺术史知识,至少需要像一个好的讲解员一样认得出名画,需要像一个画廊主一样具备商业知识和市场分析的能力,需要学习各种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与美术馆的展览作为自己的武器库,需要读大量的学术论文与策展文章来充实自己的内核,验证自己的判断。


而这些知识的积累通常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很难速成。
除此之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易事。
事非经历不知难,不自己收藏,不自己体验过拍场上的气氛,不在画廊亲自逛逛,不自己与海关税务局打交道,不与保险公司鉴定机构反复磨合,不与艺术家策展人真正坐下来聊聊,不经历过艺术圈低谷(艺术市场虽没股市牛熊转换如此明显,但显然也有自己的规律所在。)…
这一切流程与体验走下来,至少需要10年时间。对股民来说10年或许是经历两轮牛熊,对藏家来讲10年时间,正是对一个藏家的鉴赏与投资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
这10年间,或许你喜欢的艺术流派已经换了3次,当年红极一时的艺术家或许已经再没人听过,10年里新的超一线画廊崛起,拍行又捧出了两三位新星,某位艺术家又被爆出来作品积压,MOMA又做了某位白人女性艺术家的回顾展,古根海姆又在全球另一座城市开了新馆……
为什么需要10年,因为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每一位艺术品投资者在对自己投资能力进行评价时,往往时间越短,我们越难区分过去的收益和未来的收益。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与你们分享:
首先,我能从一条与趋势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新闻中,获得下一个trending star的信息吗?(这一点很有意思,我也一直在反复验证与实践这个能力,以后可以细讲。)
第二,我获得了这条信息,能够立刻做出相应的决策吗?
第三,我做了决策,是否能够立即开始行动?
第四,我开始行动了,但在受到阻碍/咨询无果时能有办法克服那些阻碍吗?
“卓纳代理”、“ins排名”、“价格翻番”,开头讲的这些都是在说过去的收益。而其实我们希望投资的艺术品,寄希望的是未来的收益。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只能看到 “过去的收益”,却希望它能转变成“未来的收益”。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过去的收益”和“未来的收益”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举个例子:很多人想建中国的MOMA,中国的TATE,但却不顾别人用了近小一个世纪用心收藏,还不要提背后更为绵长的产业成长历程。顶级美术馆看的不光是作品,更是人才,是能力,是思想。不是买了顶级艺术品就能做顶级的美术馆。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是想flipping,炒艺术品如炒股一般,短期压中热门流派里的热门艺术家,加不加杠杆不知道,但短期内确实能快速获利,这就会导致“过去的收益”很高,但这个收益并不是投资而是flipping获得的,只要时间足够长,最终都会还给市场,现出原形。今年很多dealer被抓,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要对 “过去的收益”进行归因分析,这里面既有“稳妥的知识体系” 和 “控制情绪的能力”,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就是“运气”


如果藏家真的希望把“过去的收益”尽可能变成“未来的收益”,我想有三个方面需要去做的:


1, “过去的收益”符合艺术品投资逻辑,大体上保证未来可持续
2,在一开始就选定与自己审美一致,品味相同并且收藏逻辑相符的艺术顾问,确保在未来10年大家尽心尽力、知行合一
3,做好功课,持续学习,尽可能降低运气的成分


而时间,是让“运气”的占比降到最低的最重要因素。


当然,投资获利只是购买艺术品中最不值一提的一部分,如果你热爱艺术品,也希望证明自己有投资能力,当然可以试试。


我对此仅有三个建议:


1,你需要对自己的长期投资能力有清晰的度量。
2,尽早开始,以便尽快达到第一个10年之期。
3,时间是藏家最宝贵的朋友,等待时间带来自己藏品价值和估值的增长是最美妙的事情。


文章插图来自艺术家Simon Hantai作品.

佳士得21世纪夜场:一场失败的拍卖?
即将到来的纽约秋拍,重磅拍品到底哪一件值得买?
苏富比到底适不适合再度上市?
杰夫昆斯联名优衣库:冲还是不冲?
后巴塞尔的当代艺术市场10条新风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111XXXX”(ID:gh_77e2eca212b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