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打开,生长的木第174篇文章
干一行
爱一行
——刘昆昆胡说八道语录
大家好,
我是刘昆昆,独立插画师.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需要大家先来一段绕口令来热热身。
干一行行一行,
一行行行行行,
行行行干哪行都行。
要是不行,
干一行不行一行,
一行不行行行不行。
训练完毕,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行” (hang二声)。
作为设计或是插画从业者,大多数人可能都听过,通常我们用“行”(hang)来形容一个作品的世俗化,作品可能很优秀,但不够风格化,总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种风格的兴起,势必会形成一大批的同质化内容
当有人评价你个作品为很“行”(hang)的时候,其实是再说:这个作品看起来还不错,但差不多的作品一抓一把,感觉就是套模板。
可是我们来想一下作品“行”真的不好吗?
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听到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很“行”,可是如果仔细想想“行”真的不好吗?
“行”其实是市场的肯定
我们都知道梵高悲惨的一生,除了其性格的原因,更多的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够”行“,太过于超前,而让市场所不认可的结果。
19世纪末,“行”的作品是这样子的。
梵高同时期主流绘画流派依然是古典主义画派
而同时期梵高的作品是这样子的
一个“行”的作品是被市场认可过的作品,虽不能扬名立万,至少可以赚个三瓜俩枣。
“行”是你的必经之路
我们在学习插画的过程中,初学时期和形成个人风格时期一定是不“行”的。就像小孩学画时,你不懂构图,不懂色彩,也不懂什么叫三大调子,五大面的时候,你只能把你想到的画出来时,那一时期的作品一定是“特立独行”的。
孩童时期的作品,总是风格多变且难以猜测
但当开始正式接触绘画时,会发现你画的东西越来越世俗化,基础化,开始进入了“行”的形式。最后,当你的基础越来越好,你看的越来越多,你开始思考,开始尝试,风格才能慢慢形成。
正式学习绘画时,去除花哨的风格,扎实的学院派。
除非你是千年一遇的奇才,否则到一定阶段,你的作品一定会变“行”,而这也标志着你才刚刚开始而已。
“行”其实还不错
不论是纵观艺术史,还是现在行业内,当你的作品没那么”行“而且还不错的时候,已经半只脚进入了“准”大师的行列中了。
可偏偏总有人贩卖焦虑,好像“行”的作品,就是垃圾。
我们作为大多数的普通人,能把作品做“行”,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未来提高的方式,能走的路有各种各样,但不论如何你都要跨过这一段。
即使跨不过去,也没关系啊,“行”的作品,就像是国企、事业编,虽然不能让你一夜暴富,但至少可以细水长流。
所以这么看,“行”的作品其实还不错。
总结:很“行”也很“行”。
不要因为害怕自己的作品很“行”,而过分的去追求所谓的“自我风格”,大多时候都是对现有阶段的逃避,就像学画画时,画不好形体就去搞什么“抽象艺术”美其名“我的风格”。
可以看看艺术史上著名的抽象派大师们的早期作品:
毕加索24岁作品《拿烟斗的男孩》
蒙德里安早期作品
马列维奇早期作品《读报的女人》
纵然被称作天才的这些艺术家们,也是在一点点的摸索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流派。何况你我这种普通人呢?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梵高毕加索,但至少我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很“行”(xing二声)的插画师。
互动话题
你更想成为很“xing”还是很“hang”的插画师
还是又行又行的插画师?
(随便唠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长的木”(ID:gh_db7d30e2459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