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Random Quark是一个由Theodorous Papatheodoru和Tom Chambers共同管理的创意工作室,他们两人都是技术爱好者和开发者,起初他们在一个灯光昏暗、没有噪音的房间里给个人配备商业脑电图耳机。
配备时会要求顾客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充满情感的记忆,快乐或悲伤。然后使用一台EEG设备继续扫描大脑从左边到右边的电活动,并创建一个数据集,形成对个人记忆和情绪的洞察力,因为右边的活动与负面情绪有关。
在多次的测量中他们发现了日内瓦情绪轮—— 一个可以将脑电波数据绘制在二维价值激活图中,并绘制出所有情绪的参照图。这些情感按强度排列,每一种都有一个信心水平。系统只挑选前2种情绪,并按比例给系统的每个粒子分配一个独特的颜色阴影。
02
2014年,有这样一系列作品发布,表达的是人类对于维度的挑战与探索。在这个系列中,人们可以像漫威人物奇异博士一样,超越物理、维度、感知和概念的。如今这也不再只是人类的幻想,科学家与艺术家们让这个期盼逐渐变成现实。
科学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将大脑机制作为其艺术实践的主题,而且还在EEG的帮助下作为工具。Luciana Haill早期的病毒性脑膜炎经历导致了她对灰质的强烈兴趣,她将脑电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媒介,时间跨度超过了20年。通过数字和模拟装置以及传统的绘画学科,Haill研究了大脑在紧接睡眠之前的状态下的活动,并关注脑电图如何反映各种意识状态。
来自纽约的视觉艺术家Lia Chavez创造了一种方法,让观众可也以通过外部观察的形式来了解他们自己的脑电波和创造声音和光的振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装置作品就是《可见光的八度空间》。
Chavez通过引导大脑中的电脉冲来设计完全沉浸式的声音和闪光作品,对观众提供指导性冥想,观众戴上旨在记录大脑活动的耳机后,脑电图耳机将信号转化并通过蓝牙传输到A/V上。这并不是Chavez第一次研究感官和视觉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她曾蒙着眼睛作画,还在《光之体》中创作了一连串代表她在深度冥想中的幻觉的光学作品。
Suzanne Dikker是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Matthias Oostrik是一位计算机艺术家和软件开发人员,也擅长交互设计。两人共同致力于利用神经科学来研究人类互动的逃避性质的项目。他们的合作项目 "互波机"(MWM)既是实验也是艺术装置,试图了解两个人的脑电波组之间成功同步的机制。
一对人被连接到一个模块化的空间,一个人被反映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清晰,而不和谐则以相对黑暗和不愉快的方式显示。同时,观众可以通过声音和通过胶囊观看两个人之间交流的剪影来感知机器的情况。
扫码添加我助手加入我们的社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玩家实验室”(ID:Artplayer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