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道与南京路交汇的不远处,武汉美术馆外墙的巨幅惊叹号成为城市新地标。
橙与灰,颜色对比得鲜明,车流与过街人群纵横交织,动静明暗之间连带着柱石浮雕也热闹起来。
大家对这个惊叹号自发地做出解读,“美术馆近在眼前”、“标记城市的艺术”,或者只是惊叹于惊叹号本身。
“诶,武汉也有骑楼呀”同行的摄影小哥随口感叹了句。
“那是什么?”
摄影师抬手指了指,惊叹号旁一排沿街走廊建筑。
原来值得惊叹的,还有这幢建筑本身……
保华街,曾是当年汉口为抵御英租界向北扩展的最后防线。
这条分支与中山大道围合出一处城市岛屿。
1931年,汉口金城银行旧址(现为武汉美术馆)便在此诞生。
如果说汉口的老房子是一本历史书,那么金城银行应该是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 第一位华人建筑师
很多人不知道金城银行的设计师是中国建筑界泰斗庄俊,他早年赴伊利诺大学专攻建筑学,也是中国第一位科班出生的华人建筑师。
学成归国后庄俊参与了清华大学的规划与设计,而后在1924年辞去清华大学的职务,在上海开设了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建筑事务所——庄俊建筑师事务所。
其第一项工程便是坐落在上海江西中路的金城银行大楼。
这栋建筑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师具有设计现代化与艺术性兼具的大型建筑的能力,从而打破了洋商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设计业务多年的局面。
👉🏻 西方古典兼具中国传统
外行人看热闹,只看到汉口金城银行主楼是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体现,但查阅了资料发现,金城银行具有汉派建筑的典型特征。
金城银行与背后的金城里沿街而立,中间围合成院落,副楼为武汉里分建筑风格,并且建筑装饰上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手法。
比如,爱奥尼柱头秀逸纤巧的涡卷被改为中式纹饰,科林斯柱头下部向上翻卷的忍冬草被改为中国文化中的狮面浮雕。
建筑入口的拱形门、窗户玻璃分隔也自然融入了传统建筑特色。
👉🏻 人性化的公寓里分
同一时期的大陆坊亦是出自庄俊之手,西式里分将沿街商户和日常居住有效结合。
平面布置上更强调生活空间的便捷性,带卫生间和浴室的卧室,逐层分户的竖向叠拼式住宅。
既有效利用空间也满足每户隐私需求,这些设计在今天看也是非常实用人性化。
近百年变迁,老建筑早已改变了最初的效用,老房子里的人也陆续搬离。
2005年经过整改,金城里与金城银行旧址被改造为武汉美术馆,也是国内第一处将近代居住类建筑改造为市级美术馆的案例。
武汉美术馆二层大厅里,还存放着当年的银行大门,上面依稀能辨认出“金城银行”的字样,铜铁被时光氧化吞噬,但建筑的砖石还铭记着最初的热忱。
若不是巨幅惊叹号的出现,武汉美术馆或许仅安静地独处在城市繁华中。
除非有哪位大家作品正在展出,周末也曾在门口的广场上排起长队。
不过附近居民路过也只多瞅一眼,于他们而言,武汉美术馆是日常生活的一份子,从不存在触不可及的结界。
冬日午后,阳光斜斜打在武汉美术馆廊柱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就着难得的温意,老人小孩随性地在门前广场散步、聊天、游戏或者跳舞。
想多走几步的,再弯进美术馆看看,也许会遇到喜欢的画,也许逛完回家正赶上饭点。
与中山大道一墙之隔的大陆坊,白天大多是安静的,三层楼上居民们又自己加盖了一层,挡住了阳光,使得坊内比街道阴冷一些,从窗户透出的光亮和零星的抖音旋律才增了几分人气。
这些老建筑记录的故事,应该比我们知道的更多。
等有机会再去武汉美术馆和大陆坊,别忘了抬头看看廊柱上的狮子、墙上规整的窗棂,那是一些人的六便士,也是一些人的月亮。
WANTED
×
我想听你的
夹子音、霸总音、气泡音
……
什么音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快!来!呀!
你在美术馆里看画,我在美术馆外遛弯,我们都很快乐。
▄
EDITOR\编辑 PHOTO\摄影
阿歪提 沈略
DESIGNER\设计 TALK\客服
欢喜斑马 李嚯嚯(wuhooo2020)
CONTACTS
微博|@wuhooo武汉
小红书|李嚯嚯的武汉相册
招聘|点击这里加入我们
商务|15072334822/173071661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uhooo哦嚯”(ID:wuhoooy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