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RDV:高密度住宅的极限挑战!| 建筑精说建筑

MVRDV:高密度住宅的极限挑战!| 建筑精说建筑




建筑说建筑








高密度城市住区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建设用地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诱发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如高能耗、重污染、绿地空间吞噬、建筑过分密集等,它们都使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在城市建筑人口高密度趋势不可逆环境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并改善更多人口居住问题?
这方面我们事务所也研究了很多年,先来看看我们的一些作品吧!










悬浮的公寓











      基地位于荷兰首府阿姆斯特丹市郊,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荷兰城市人口密度快速增长面临公共绿地减少的威胁,市政府因此开始决定在市区周边开始兴建高密度的社会保障住房,并希望在兴建建筑的同时维持阿姆斯特丹“花园城市”的规划理念。




      基地紧邻城市道路,北侧为城市绿地,南侧为住宅区,西侧为公共建筑,业主拟在此基地建造一座包含100个老年社会保障住房单元的集合住宅。




看似很富裕的场地,在满足周边建筑的阴影影响(住宅建筑对阳光需求高)及红线退让后,实际可用地变得十分狭小。




在可用地内建造单廊版式住宅建筑,10层的住宅楼刚好能满足需求。



等等荷兰住宅限高9层啊!

荷兰住宅有好多法规限制!





将公寓按照法规减去体块后,最多只余87套住房,剩余13套无法放置。




若将它们集中放置在北侧,会产生只有北面的住房,西欧冬季漫长且寒冷,规范中也明确指出不能设置纯北向的住宅形式。





若分开放置,住房之间间距过小,彼此打扰,且将占用较多的基地面积,不符合花园城市建设理念。



那这13套能放哪里?总不能放天上吧!
啊这……我认为“要是能把它们粘贴到外立面就好了!”





最后,设计师突发奇想采用了极致悬挂的构思方式。将剩余的 13套公寓分别组合成 5 个长方体块,利用钢梁结构承重悬吊在建筑的北立面上,既避免了对空地的占用,又解决了公寓采光问题。




设计师在悬挑体块上设置了彩色露台,增加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区域,老人们可以在露台上晒太阳,欣赏对面的城市公园。





       荷兰自古便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老人们在向外极致悬挑的体块上观看对面的绿地景观时,仿佛回到过去在船舱上眺望大海的岁月。




极限悬挑的体块,产生了强烈的“失重感”。




立面设计方面,设计师没有采取传统的单一住宅立面做法,而是巧妙运用露台和窗口的位置布局为每一层外观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借鉴蒙德里安的拼贴风格,采用鲜艳露台使整个建筑充满活力。




       这便是MVRDV于1995年在阿姆斯特丹建造的WOZOCO老年公寓,事务所在有限的建筑用地上把部分空间体块“抬升“或“折起”,将建筑空间群块重新进行大胆合理“垒叠”,尽量将场地面积退让出来一部分,归还给城市的自然空间,来缓解城市密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以下是实际图纸:



















翻转的街区








       时间来到21世纪初,欧洲边界的开放直接导致了西班牙房地产繁荣。土地价格大幅上升,随之迎来住宅建筑大规模生产。本次基地位于西班牙的新城圣齐纳若,它是坐落在马德里东北边的一个新城,基地四周环绕着高速公路,并可以观赏到瓜达拉玛山脉的美景。周边都是极度统一的,甚至让人感到压抑的6层建筑街区。




       开发者要在基地上再建一座集合住宅,并试图以这栋建筑作为城市和地区拓展的一个坐标点,使之与周围街区的同一性区分开来。


     

       首先按照传统内院式模式进行设计,建筑几乎铺满场地,以内院作为住户交往空间,这种模式与周围肌理一致,然而大面积的内院式居住建筑产生了较强的封闭感,缺少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为了把土地还给城市,设计师创造性的想到把整个建筑进行旋转。




       旋转后原本满铺的基地上自然形成了广场空间,而传统西班牙街区中常见的庭院空间被抬升到了高空中形成空中平台,居民不仅可以在这里活动还可以在高台上远眺城市景观及瓜达拉马山。




而建筑形成的巨大洞体作为城市取景框与周围环境相融,取景框所提供的景观随视角变化而改变。


被旋转的只有内院空间么?

被旋转的是整个街区!街区里面包括庭院、建筑单体及街巷空间!






建筑师对整个街区进行了旋转,翻转过后内院变成了空中露台,街区中的独立建筑变成了竖向相叠的体块,而街巷空间也演变成为了竖向的交通空间来联系各个体块。



       旋转过来的建筑体块和交通空间进行组合,交通空间填充在体块之间的间隙中。



把被分割的9个体块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户型来满足住户的多种需求。住宅内的居住单元被分组放在一个个小“建筑物”里,这些“建筑物”堆叠、粘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高耸的超级街区。



      设计师将竖向交通空间进行了扩展、转换等变形处理,填充在体块间隙,它们在每条路线上的转换都附着上不同类型的住宅,连续的将9个建筑体块包裹为整体,并结束于13层的公共平台。


"交通空间"不仅是单纯的楼梯,更是保证建筑空间具有复杂视觉效果和丰富空间体验的关键所在!

     





这套系统可以被看作平面街区通往内院的街巷翻转而来,所以它被成为“空中街道”,产生了一个垂直交通序列 :楼梯、走廊、平台和街道,连接着建筑与城市。



       最后,建筑师在立面上为不同住宅类型体块和竖向交通联系体块赋予了不同的材质及色彩,它们共同形成建筑丰富的拼贴式外立面,这种混合和对比改变了原来城市街区一成不变的乏味的色调。

       这就是MVRDV于200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所建的米洛德公寓。翻转竖立起来的邻里集合增大了容积率,在满足密集度要求的同时并未以牺牲公共空间为代价。



以下是项目的实际图纸:
















作者有话说








上述两个住宅实例,利用“悬挑”和”翻转“的方式来将土地归还给自然和城市,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事务所也不断的进行了更多角度的“致密化”研究,在多种限制因素下,用富有创见性的设计手段来达到建筑身密度“合理”的最大化利用。譬如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通过水平功能的竖向叠加来寻求竖向发展的生存空间;鹿特丹市集住宅,使市场和建筑进行了结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事务所的《FARMAX》等相关文献进行了解。城市密集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建筑师的我们也应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让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使社会不断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分析图来源于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寒梅:《MVRDV 设计理论研究与作品解析》

[2] 张晶:《荷兰MVRDV事务所建筑创作的致密化理念研究》

[3]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刘东卫工作室:《WOZOCO老年公寓》

[4] 威尼·马斯;雅各布·凡·里斯;娜塔莉·德·弗里斯;Ignacio Borrego;Stefan Witteman《米洛德住宅》

[5] 董春方:《高密度发展与建筑实验》

[6] a+t research group:Why density




本期原创 / 归零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晚睡早起星人


本期原创 / 罗非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研究生,闲不下来的阿鱼,新事物体验爱好者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论边界:城市与建筑中一条既细又宽的线丨建筑精杂谈

作者:西风 缘宝

SELECTED

精选内容


《沙丘》电影中的巨构与权力 | 建筑精影评 原

作者:言西早



再论安藤忠雄的三个教堂丨建筑精杂谈

作者:西风 缘宝




【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

最近有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系列文创新货到店,共有4款嗷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建筑精文创推文详情



怎么找到我们的文创小店呢:

  1. 淘宝搜索店铺【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那个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们;

  2. 拿起手机淘宝扫一扫下面介个【二维码】即可


▲淘宝二维码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只建筑精”(ID:Arch_El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