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寓”东方: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

木“寓”东方: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




近年来,随着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的升温,大众对于古典家具材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和提高。本书分门别类地将珍贵木材加以专业鉴别和知识普及,对于普通读者识别珍贵木材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同时对专业藏家鉴赏珍贵木材也大有裨益。


本书囊括了诸如檀香紫檀、黄花黎、红木、楠木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珍贵木材,从其生长纹理、成品尺寸、艺术价值等多方面进行鉴赏,辅以大量精美图片,向读者呈现这些珍贵木材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木材鉴定领域看似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我们却处处离不开木材。作为世界公认的四大原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中唯一可再生并能循环利用的资源,木材资源一直是全人类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其中以木材为制作主体的木质家具、木质工艺美术品,又催生出我国传统工艺领域中一朵灿然绽放的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乃五行的一支,其“木性”寓意着东方,代表着生机,也蕴含了中国文明中刚柔并济的精神。懂得木材自身所代表和承载的意义与价值,便能领略《木鉴: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这本书的魅力。

——本书编辑 王左佐






《木鉴》:多学科合力研究的践行者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木材作为日常生活中家具、器物的主要材料,在很早就被古人所欣赏和研究,木材的材色、纹理、甚至气味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形成了对家具、器物用材的文化规范。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家具的收藏持续走热,红木(广义上的)家具也成为一些中产阶级的心头好。然而,对于家具用材的知识却仍然存在称谓混乱、概念模糊的问题。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家具销售商为了利益玩弄文字游戏,巧立名目、炒作概念,再比如木材商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的知识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错、日渐累积而成的知识体系。古代木匠的俚俗用语与文人书面记载之间的出入、文化意义上的紫檀与植物学意义上的紫檀之间的区别、原产地称谓与销售地称谓的差异,这些问题盘根错节,导致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


关于这一点,可以使用语言符号学的知识来解释。在语言符号学领域,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是,在人类文明之初,世界本是混沌一团的,直到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对世间的万事万物进行了分类和命名,世界才成为可以理解的实体,这种行为在符号学领域被称为“分节”。但是,不同的人对客观世界有着各自的关注点,因此“分节”是一种极具主观性和地域性的分类和命名方式,往往导致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之间互相理解的困难:中国人重视家族人伦关系,所以平辈之间的亲属称呼有八种之多(表兄表弟堂兄堂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妹),而英语中直接用cousin一词表示;英语中的green和威尔士语中的gwyrdhd都有绿色的含义,但它们所指的绿色在色谱上却有着不同的区域,而中国传统中的青色,无法被英语民族准确理解和翻译;爱斯基摩人有四十多种称呼雪的方式,阿拉伯语中有上百种词语表示骆驼,这在其它民族中难以理解。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产生了不同表意需求,形成了不同的分割对象世界的方式。


(西双版纳人工种植的紫檀,树干高达20m左右,树皮平滑或呈薄皮状,与原产于印度的野生种区别明显)

具体到中国古代家具的用材上,由于不同地域、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分类方式和命名方式,导致了当前木材知识的混乱。比如古代的北方人根据视觉经验来命名,把木材分为紫檀、黄花梨、红木,而南方人则根据嗅觉经验,以红木有酸性气味,把它称为酸枝。到了近现代,随着植物学、木材学等现代学科的出现,基于生物学的分类方式和命名方式还要考察木材的花、果、叶、皮,甚至进行DNA测试,更是增加了木材鉴定的指标和维度,使传统鉴定法与现代鉴定法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把古代家具所用木材的传统俚俗称谓与木材的拉丁文学名一一对应,尝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建立系统性联系,这是他敏锐地感觉到了古代家具用材鉴定困难的本质原因而做出的应对方法。虽然王先生的这项工作在当时有开拓的作用,但在今天看来,随着植物学和木材学知识的增加,随着世界各地木材进入中国古典家具领域,他的工作仍有许多可以补充、完善和修订的地方。


 (清乾隆紫檀“御制八徵耄之宝记”匣盖)

正是在此意义上,周默老师的《木鉴——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一书的出版为我们欣赏、收藏、研究中国古代家具提供了新的帮助。从书中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木材知识的讲解,周老师总是把古籍记载、木材商的约定成俗、当下前沿植物学家和木材学家的看法一一列举出来,再加上自己的见解,避免知识的传授出现偏颇。正如他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的研究,只有多学科合力研究一条路可走,如果单一从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着手是不可能成功的。”



(明·黄花黎雕龙纹象骨茜色人物花板)

周老师的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严谨、清晰的考证和论述。在纵向上,周老师从木材的树干、树叶、树皮、产地、生长环境、文献记载、中英文俗称与拉丁文学名、截面纹理、用料习惯等方方面面进行说明,再配合众多难得一见的插图,让我们直观看到木材从生长、加工到制作、销售的整个流程。在横向上,不同种类木材之间的纹理和气味的异同、以廉价木材冒充名贵木材的伎俩解读、木材称谓的概念辨析,这些文字内容配合图片的直观表达,让读者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古代家具用材的知识,揣摩工匠和商人的心态,避免陷入木材商人的骗局。


作为一本古代家具鉴赏与研究领域的工具书,《木鉴》有着科学严谨的分门别类体例,但由于作者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在行文时旁征博引,穿梭于先秦古籍、明清笔记和现代科学之间,令本书散发出艺术与人文精神,增加了内容的可读性。这也正是周老师所赞赏的“君子不器”精神的体现。


    本文作者 张心源,洛南文化馆馆员




扫码购买
《木鉴——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艺术史”(ID:World_history_of_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