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一篇散文让乌镇送他一幢别墅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木心
《从前慢》
——木心
木心半生都在漂泊——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返故乡。可以说,文学之于木心先生就是散步散远了的乡愁。《从前慢》这首小诗便是木心先生在旅途中所写,当我们阅读这首小诗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旅途漫漫,身心俱疲的长者打开回忆之门,随着“吱呀”一声,纯净古朴气息的生活断章跃然于纸上。
全诗虽然对现在的事情只字未提,但每一节都暗含了现在——咀嚼着长大成人,无奈吊唁着青春。诚诚恳恳的少年、冒着热气的小店、传递爱意的车马书信、精美的锁,都是从前的事物,生活的质感就在这些词句中得到丰满,岁月变迁好像变得再自然不过。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慢,是时间积淀的沉香,就像歌德在《浮士德》的类似表达,“你真美啊,请停一停!”谁不想留住生命中的美好呢?爱,是浮躁挥发后的沉静,就像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当你老了》中表达的主题一样,“我愿向滔滔流逝的岁月剖白自己的真心。”
木心简介
木心,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深讨中西绘画。
1971年,木心先生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字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在1977年—1979年间,遭遇软禁。
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2015年,一首好歌《从前慢》,让广大老百姓了解了木心这位著名的当代文学大师。此时,距离木心先生离世已经有三年多光景了。如果不仔细了解,很难知道,这位当代文学大家正经身份其实是画家。他最初的求学之路,就是从油画而起。
木心作品《渤海晨兴》
木心作品《晨》
木心作品《晴风》
木心作品《五山》
木心作品《池静石眠》
木心作品《废谷》
木心作品《梦回西湖》
木心作品《若水半千》
按木心自己的说法:我只在造物者未尽善处尽一点力。可谓对转印画最好的注脚。用他的句子解释他的画,就懂得画是怎么来的,也更懂得了句子的意思。诗画一贯,自圆其说。
1980年代,木心先生开始定居于美国纽约,他开始了边游历边创作的自由艺术生涯。也就是在1980年代的美国,木心结识了晚辈陈丹青,他也成了陈亦师亦友的朋友。据陈丹青回忆,他是在纽约求学期间,因为朋友的介绍,认识了木心。当时陈丹青对木心的了解仅限于“工艺美术”老师。几个月后,当他在报上读到了木心的文字时,十分震惊。随后他立刻打电话,两人见面当日聊兴很浓,直聊到第二天凌晨。
此后陈丹青开始追随木心,听了他五年“世界文学史”。两人开始成为无话不谈的知交。陈丹青宣传老师也不遗余力,他为老师出版简体字版作品集,宣传老师绘画作品……不得不说木心先生实在是幸运的,在他生前身后,得到了像陈丹青这样的晚辈的推崇。对照木心,才能发现我们的粗鄙。陈丹青如是说。
陈丹青谈木心
除陈丹青外,还有一位陈姓先生,可谓是木心先生晚年另一位重要的知己。陈丹青评价他道:江湖人不客套的。我喜欢向宏的坦然与得体,他可比从前老家族的长子长孙,老辈面前唯是恭谨,恭听,要言不烦。直到木心辞世,向宏执礼如一,不是弟子礼,更不是官场见了文化人那种夸张到恐怖的虚礼,而是一个江南汉子的敬与正。
陈向宏(左)与木心(右)在东栅老街
陈向宏对乌镇的熟悉,是连街上的臭味是来自哪个茅坑,还是来自谁家的臭豆腐,他都分得清。陈向宏是谁?他是乌镇旅游景区总裁、总设计师,也是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人们现在看到的乌镇,正是陈向宏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乌镇东栅景区
木心与乌镇
木心,出生在乌镇,后来离开家乡,越走越远。
1995年元旦,木心悄悄回到故乡乌镇,孙家的祖屋不复当年模样,故乡早已不是养育他时的样子了。失望伤感的木心写下《乌镇》一文:“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随后回到美国。
1998年,陈向宏偶然地看到了这篇文章,大为惊叹,想要邀请木心回到乌镇定居,甚至还重金收购了孙宅,将别墅翻新重建,但是木心却一口回绝。不仅是因为他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更是因为他年轻时被这片土地伤过的心,他觉得自己是被祖国抛弃的孩子,他需要一个契机感受到祖国真的重新接纳了他。
之后,他们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通信。
“2002年,木心亲自提名的三千平方米故居‘晚晴小筑’正式开工,我和陈丹青站在大太阳底下,眼见着几经变迁,破烂不堪的“孙家花园”旧址被夷为平地。这个时候木心觉得回乡定居的事情比较“靠谱”了,他样样都有设想,又画图又写字地跟我说明,巨细靡遗到楼梯的栏杆、室内的陈设,还有故居亭子里的那块碑怎么做。他是很认真又追求完美的人,图纸修修改改多次,花了很长时间,那幢小楼和花园终于有些模样了。”陈向宏在访谈中如是说道。
契机的出现在2006年,彼时木心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哥伦比亚的倒影》,他的心病终于破除了。不久,他彻底回到了这片令他又爱又恨的土地。随后,他一连出了七本书。陈向宏想要为他建造一个美术馆,取名为“卧东怀西”。木心十分喜欢这个场地,还要求自己离开的时候葬在这里。
木心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
2006年9月9日,木心在陈丹青的陪同下由纽约搬回乌镇。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月,木心回来过一次,陈向宏当时去上海接他们,木心见到陈向宏的第一句话就是:“很好,是我想象中的那个人。”后来陈向宏也说道:“把木心先生请回乌镇,是我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事情。”
木心与晚晴小筑
“晚晴小筑”的名字,非常契合木心先生的人生经历。“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木心先生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怀才不遇,是一颗被埋没的珍珠;后半生,他的光芒才渐渐被世人看到,着实是“晚晴”。
晚晴小筑俯瞰图
晚晴小筑花园
木心先生晚年在晚晴小筑
“小筑”包括庭院和主楼两部分,园中的花木水池、亭榭、紫藤架,一仍其旧。主楼层的客厅、会客室、书房、画室、餐室,二楼的客厅与东西厢,均保留原样,摆放木心用过的种种器具,尽可能传达老人生前的气息。当年的侍护者:代威、杨绍波,曾分别住在二楼东西厢,现布置成两位青年的绘画展室。在与老人朝夕相处的岁月中,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二楼客厅
木心画室
最妙的是,代威因为经常目睹木心作画,耳渲目染之中也对艺术产生兴趣,自己也开始画画。再后来,杨绍波也开始作画。他们二人在遇见木心之前,从未学过绘画,也未受过相关教育,但就是这样在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却拥有这样的一段艺术缘分,想来,也是非常有趣。
2015年,坐落于木心故乡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修建完成,这不仅是一座收藏过去的美术馆,而且是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
如今,每年有很多热爱木心的年轻人来到美术馆,看美术作品、参加读书会,虽然木心不在了,但他欣赏的“有趣、得体”的友人们,常常会来木心美术馆和“晚晴小筑”看他,也有人会将写给木心的书信寄到木心美术馆。
木心美术馆
如果你去乌镇的时候,路过东栅的财神湾,不妨走进晚晴小筑看一看,感受一下“从前慢”,感受一下木心先生的“晚晴”人生。
参考文献:
1.“藏在乌镇东栅的木心故居——晚晴小筑”,过期游记著.
2.《木心:告别与重逢》-《生活月刊》第121期别册.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肘子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